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話佛經的語體翻譯

  漫話佛經的語體翻譯

  林克智

  我國的譯經事業,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光榮的傳統。自初世紀佛經開始翻譯以來,其時間之長和譯作之多,是世界史上任何一個國家所沒有的。據統計,翻譯過來的經、律、論叁藏共有1690多部,6420余卷。前後有譯經大師一百叁十多位。古德翻譯佛經的嚴謹態度,科學的翻譯組織和方法,及其所達到的光輝成就,可引爲中華民族的驕傲。

  由于時代的變遷,文言的佛經,再加上術語名相的繁複,已爲今人難以理解。因而有人提議將佛經改譯成語體文。這樣可便于非專業人員閱讀,使佛經真正成爲具有群衆性、可讀性的讀物;但又有人認爲佛經改譯成語體文,只能比較好讀些,並不能因此就一切都通俗易懂了。他們的根據是佛經不是小說、故事,佛經的難讀因素很多。從內容說,如理論化的深義,內心體悟到的妙理,都不是一般人的心境所能領解的。但是,理解文字是領會內容的基礎。語譯佛經可以幫助現代人減少接受佛法的障礙,引發一般人閱讀佛經的興趣,有利于佛教文化的傳播。因此,我覺得可以先就經常讀誦的幾本經典嘗試一下,或許對我們傳播佛學知識的工作有所裨益。

  其實,其它學科的古籍,各有關的研究部門都在有選擇地進行語譯,以爲今用。古文今譯工作,已成爲目前各有關的學術研究單位的一項重要工作。在佛學研究工作中,對一些比較流行的經籍、或內容應機的典章”進行語譯也是勢在必行的。

  當然,專家做學問,應提倡刻苦鑽研,實際上也無取巧的辦法,但做學問的專家畢竟是少數。同樣,我們佛教徒,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要能成爲法師或學者。而且絕大多數的教徒,也不可能都具有高深的佛學專業知識,他們也抽不出更多的時間去閱藏,他們只能在業余時間抽空學習幾種經典。我們將幾種重要經論進行語譯,對大多數教徒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

  對經文作些注解(包括白話解釋)雖然也有利于讀者對經義的理解,但我覺得有二點不便:一是注釋要對照起來看,讀起來不方便。一般讀者文化程度較低,時間也不充裕,對照起來讀很不習慣,只有研究者才有心看。二是讀經還要看長篇的白話解釋,特別是對于初次接觸佛經的人,很難引發他們讀經的興趣。

  當然,要做好佛經的語譯工作,也並非是一件易事,不僅要付出辛勤的勞動,還要有一定的財力、物力。對于譯文,要求做到通俗易懂,文句流暢,不失原意,其難度就更大了。但這項工作是弘法利生事業的需要,也是發掘古代文化寶藏、古爲今用的需要,困難最大也是值得去做的。

  語譯佛經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工作。佛經翻譯曆史上留下的翻經原則、經驗,是前人實踐的總結,我們必須十分重視。簡單地說,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做到前人總結的信、達、雅叁個標准。

  所謂信,就是要忠實于原著,文意絕不能違背經文。對經文中含義明了的音譯,也可以進行義譯,不過處理時要十分慎重。

  所謂達,就是說譯文要通達經義,清楚地表達出經文含義,要避免艱深晦澀的詞句,盡量采用常用字,使人讀後大體上能理解。

  所謂雅,就是要注意譯文的流暢優美,對純說理性的經文,起碼條件是要給讀者明白、可讀的印象;對譬喻、故事性強的經文,盡量要使譯文引人入勝,但用詞亦不必過于華麗。

  以上是我對經論語體文翻譯的看法,現試譯《八大人覺經》如下,提供一個不成熟的譯例,供大德法師及廣大讀友作閱讀本文的參考。

  《八大人覺經》今譯

  原譯文:

  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第叁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辨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海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返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語體今譯:

  作爲佛的弟子,應經常在早晚,專心誠意地念誦八大人覺經。

  第一件應當覺悟的事情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經常變異著的;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有生住異滅的變化;由四大組成的身體,有生老病死的變遷;身心的變化,連我們自己也無法作主。我們的心,經常爲自己打算,造諸惡業,成爲罪惡的本源;我們的身體依業受報,承受種種罪惡。如果我們經常能夠這樣去思考,就能夠遠離惡業,脫離生死。

  第二件應當明了的事情是:欲望太多,常常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我們之所以有生死煩惱,都是由于貪欲引起的;如果我們能夠減少這些欲望,身心就會輕松愉快了。

  第叁件應當明了的事情是:我們的心都是貪求無厭的,一心想著多得些,這樣就會增長罪惡。我們爲求佛道而修菩薩行的人不應該這樣做,而要經常以知足來勉勵自己,過艱苦樸素的生活,堅持真理,以追求智慧作爲自己崇高的思想道德修養。

  第四件應當明了的事情是:懶惰懈怠會使人墮落。我們只有不斷地努力,勇猛精進,破除一切煩惱,摧毀一切障礙,才能跳出生死輪回的束縛,獲得究竟解脫。

  第五件應該覺悟的事情是:不明事理,沒有智慧,是流轉生死的主要原因。所以立志自利利他、修菩薩行的人要記住:廣學多聞不僅能夠擴大知識面,增長自己的智慧,還能培養說話的能力,這樣就可以運用無礙的辯才,教化一切衆生,使大家都能得到永恒的快樂。

  第六件應當明了的事情是:貧苦常會使人怨天尤人,並因而犯下許多罪惡。因此爲求佛道而修菩薩行的人,要舍己爲人。在幫助別人時,要怨親平等。對能夠改惡向善的人,不應計較他的過去;對于暫時還執迷不悟的人,也要耐心等待,寄以慈愛與同情。

  第七件應該覺悟的事情是:人如果貪圖財、色、名、食、睡五欲,就會産生過失和禍患。即使是尚未出家修行的俗人,也不可耽著于世俗的歡樂。心裏要經常想念出家人所披的五衣、七衣、大衣等叁種袈裟,想念他們所使用的瓦缽和鍾、磬、木魚等法器,這樣就能産生出家修行的志願。出家之後,要堅持正道,一塵不染,做一個道行清高、志向遠大的出家佛子,以慈悲心化導一切衆生。

  第八件應當明了的事情是:衆生生死循環,如火燒身,有無量的痛苦。我們應該發大乘心,普度一切衆生。願代衆生受盡無量的苦,使所有衆生,都能得到最徹底、最究竟的快樂。

  上面所說的八種道理,是所有的佛、菩薩共同覺悟出來的,大家要努力專一地實行。我們不僅要有慈悲的心地,還必須掌握高深的智慧。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家共乘佛法的大船,同登解脫之岸。但是,我們並不能以此爲滿足,還要再到生死海中,使所有衆生脫離苦海。這就是說:要以上面所說的八種道理,開導一切衆生,使他們都能覺悟到生死的痛苦,自覺地遠離財、色、名、食、睡之五欲,努力修行,達成佛果。

  如果佛的弟子,能經常思維讀誦這八種道理,淨化身心不起貪欲,就可以滅除無量罪業,向著覺悟的大道邁進,並可迅速達到真正覺悟的境地,永遠超脫生死輪回,安住身心解脫的真正快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