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蓮池大師的西方願文
明蓮池大師所著的願文,是淨土宗同修最適用的願文,全文爲: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衆生大導師。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弟子某甲(衆等),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忏悔。我及衆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康癡,染穢叁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從于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隋。誓成正覺,誓度衆生。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願禅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曆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至于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禅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衆,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勝境,昭示目前。令諸衆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我于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者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于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受記已,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衆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此大願,世界無盡,衆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叁有均資,法界衆生,同圓種智。”
大師自作《西方願文解》,先分科判爲二:(1).總敘歸敬爲1.標主,2.明願,3.請加。(2)。正述願文爲1.求生西方正因,分五個方面:①發起大心,②忏悔業障,③立願自要,④求佛冥加,⑤淨業成就。2.得生西方明驗,分3個方面:①臨終正念,②感佛來迎,③往生極樂。3.已生淨土大用,分4個方面:①見佛得記,②蒙記具德,③成德利生,④普皆回向。然後分科按文詳釋願文。
另有實賢大師的《西方發願文注》,此書以萬余言,釋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作者、注者皆爲淨土宗祖師,可謂珠聯璧合。十一祖釋願文題目雲:“求生西方,總攝一切菩提誓願,及十方叁世一切佛法,無有遺余,故以此題而冠篇首也。然此願文事理周備,行願深廣,諸有智者當味其言,力行其事,庶幾自他俱利,因果皆成,不徒爲文字語言音聲唱和而已。”由是可知該願文之重要,通過實賢大師之注釋,文義益明,淨業行人各宜明此義而發此願。
叁時系念
叁時系念爲淨土宗念佛法門之一,元朝中峰國師所提倡,雖說主要目的在超薦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離茫茫業海,然冥陽兩利,故一直流行頗盛。
叁時,一指早晨、日中、日沒之時,一指诠一切有、诠一切空、诠一切中叁時。然後世皆將叁時連成一塊,在日沒前後一氣做完。系念,指身、口、意叁者觀《阿彌陀經》經文等而系念往生彌陀淨土。中峰明本大師所著有關叁時系念之書有二:一爲《叁時系念儀範》,用于結合自修;二爲《叁時系念佛事》,用于作法度亡。此二者皆由誦經、持名、講演、行道、忏悔、發願、唱贊等7部分組成,且每一時佛事亦包含此7個項目。
第1時,開示行者(包括生亡兩者),極樂世界無有衆苦,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衆生所以受苦無盡,乃從貪欲而起,而貪欲更從忘卻自性、異念紛馳而來。欲離苦得樂,往生淨土,須信、願、行叁者具足。故行者宜具深信、發切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第2時,開示行者,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開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雖法性湛然如是,然無生而生,業果俨然,于是衆生循環諸趣,流轉四生,故行者須發露忏悔,洗除業垢,增長善根,舍此報緣,往生淨土。第3時,開示行者,“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功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能坐斷六根,滅除八萬億劫生死衆苦。猶如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故行者但須舉起佛號,一降直下,如太阿劍橫按當軒,斬盡無明煩亂,直證到一心不亂、能所兩忘爲止。如此叁時系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行願既深,功無虛棄,必能托質蓮胎,永離業海,直證阿鞞跋致(不退轉),圓滿無上菩提。
念珠與念佛機
念珠與念佛機都是修行念佛法門的法器,爲同修們所常用,現簡單介紹于下:
念珠又稱佛珠、數珠,爲念佛號、經咒或禮佛時用以計數束心之物。在我國之使用念珠來稱名記數,始于隋唐之際,遂成爲我國、蒙古、日本、韓國和其他藏傳佛教盛行之地僧俗所攜行的重要法具,甚至成爲佛教徒之標幟。
關于念珠之材料,諸說繁多,據《陀羅尼集經》等載,計有金、銀、赤銅、水晶、木槵子、菩提子、蓮花子、間錯種種寶等。有關念佛珠之顆數,據《木槵子經》、《數珠功德經》等記載有108顆、54顆、42顆、27顆、21顆、14顆、1080顆、36顆、18顆等。且顆數不同,所代表的意義亦有分別:①108顆,表示求證百八叁昧而斷除百八煩惱;②54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五十四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③42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④27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叁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⑤21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⑥14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⑦1080顆,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⑧36顆與18顆之意義,一般認爲與108顆相同,然爲便于攜帶,遂3分108爲36或6分爲18,而非別有深義。然上記顆數與表征意義之差別,僅是曆代祖師爲方便教化所賦予之配合,而非原典經文所舉示。
對于使用念珠之功德,《木槵子經》說:“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諸經亦有關于所用念珠材料之不同,所獲得功德亦有異之說,多種經說以菩提子所爲者之功德最殊勝。淨土念佛行者當以身心不亂,無諸谄曲之心去持念,自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利益。
念佛機電子念佛機,用IC合成,免用錄音帶,念佛聲音清脆,攜帶方便,且可24小時長時間播放,爲淨業行人之良伴。平時播放,可伴你念佛。常聽佛聲,跟隨念佛,心常想佛,必定見佛;作課播放,可作居士家庭獨修之法侶;臨往生時播放,聽聞佛名,增往生者之正念,可使亡人解脫往生。在缺乏因緣,無人參加助念之情況下,開啓念佛機助念,亦不失爲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