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心靈才能管好一切
記者:和其他宗教相似,佛教並不創造現實的效益,偉大的宗教可以被當作偉大的精神組織,但不一定是偉大的經濟組織。您認爲松下幸之助的成功主要是從戰略與決策層面得益于禅宗的智慧,還是確實借用禅宗的智慧在企業的行爲過程中實現了對人心的管理?
吳甘霖:禅宗管理並不排斥別的管理,而是把優秀的管理思想融合過來。這是禅最大的特點,它有最大的綜合性和包容性。我特別欣賞禅宗的一句話:不與諸塵做對,不與萬法爲侶。就是說外面的東西都是可以融合進來的,不管是基督教的還是別的,只要是精華我都可以接受下來,但是我仍然保持我的個性。說到禅宗對企業管理的效果,肯定是兩點的結合,一個是戰略,一個是執行。所有的傳統管理其核心目標就是要打造高績效的團隊。禅宗管理首先要把每個人的長處和最大的光明面激發出來。我們要打造的員工,是能夠自動自發的員工,也是能夠自我解放的員工。我們先談自我解放,有一個著名的禅宗案例。
到底是誰綁住了誰?
一個14歲的小沙彌向禅宗叁祖求教。小沙彌一見叁祖,就十分虔誠地說:“求和尚幫幫忙,告訴我一個解脫的法子吧?”
叁祖反問:“誰綁住你了?”
小沙彌不解,看看自己說:“沒有誰綁住我啊!”
叁祖笑著說:“那你還求什麼解脫啊!”
小沙彌言下大悟,他後來成了禅宗的四祖,法號道信。
叁個飽嗝打掉一個好創意
因爲他自己綁住自己了,四祖曾有困惑不解,所以我們要幫我們的員工解放自己,不要讓他綁住自己。我們在東北一家企業搞創新的培訓,講了一天以後,這個單位有個研究生來找我說:“吳老師,您講課講得非常好。激發了我一個願望,我有一個非常好的構想要告訴我的總經理,但我一直不敢說。”
我問他爲什麼不敢說呢,他說總經理太厲害了,我們都怕他。我問他現在你敢不敢說啊。他說以後去說。
我就把這個意思告訴總經理,總經理說行啊,第二天中午叫他一起來吃飯,講課有這個效果太棒了。第二天把那個小夥了叫過來了,希望他把那個方案說出來。但我發現他談了很多套話,最後沒有談出什麼就走了。我覺得很奇怪就跟出去了。我問他:“你爲什麼沒有談那個方案呢?”
他說吳老師我很後悔,我不該把這個想法告訴你。我發現我們總經理對我非常不滿意。我說那有這事啊,我也覺得奇怪你爲什麼不說你的方案呢。他說,你知道不知道,我有叁次准備把我的方案拿出來告訴總經理,但是我發現他皺了叁次眉頭。我說不可能吧,你先在這別走,我就回到吃飯的地方。我問總經理:“爲什麼你沒有讓你的員工把那個方案拿出來呢?”
總經理說:“我也奇怪他爲什麼不說啊。”
“別人說他叁次想說而你皺了叁次眉頭。”
“我怎麼會皺眉頭呢?”想了大約半分鍾總經理就笑起來了,他說:“吳老師啊,你不問我還不好意思說,你問到這就不能不說了。今天我很開心,跟你吃飯的時候喝了很多酒,也吃了很多菜,有叁次我想打嗝,一打嗝我覺得在你面前很不禮貌,于是我硬生生地我把那嗝給咽下去了。我估計有叁次,那個時候我皺了叁次眉頭。沒想到我的下級察言觀色以爲我是在否定他……”
再後來我們搞培訓的時候,就趁機把這個概念給帶出來了:到底誰綁住了誰?
我們覺得第一點,這個單位裏確實有一根無形的枷鎖,不能讓員工自由發揮,這是中國企業很大的一個缺點。第二點這個員工也很脆弱,脆弱到叁個嗝就可以把一個大創意給打掉。太觸目驚心了!假如我們在一個單位裏面不能創造一個很好的氣氛,讓員工暢所欲言。而一個員工又不能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展示自己的能力,那麼這個企業還會有什麼生機呢?
王老吉在地震中一炮叫響,因爲它知道人心所向。
記者:截至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盛行于不同時期的管理思想可以幫助企業創造效益,但不能鼓勵企業和企業家走向以社會和諧爲宗旨的慈善行爲,您認爲禅宗管理學可以在企業核心價值觀與企業家的財富觀上有不同的影響力嗎?
吳甘霖:這個問題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現在佛家也在與時俱進,我跟“生活禅”的開創者、中國佛教協會的副會長淨慧老和尚有過一個交流。他去韓國訪問的時候發現一個現象,在城市裏面有基督教的教會和教堂,哪怕到山下的鄉村裏,也有教會和教堂。但是我們佛家廟子呢,教跑到山裏去了。所以說我們要能進到山裏,也能出得山來,要進入當下生活中。
淨慧因此提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臺灣的證嚴法師也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圖強濟世也是佛。有一次證嚴法師和兩個很著名的修女對話,修女說,佛家的很多東西非常好,但是有個缺點,你們講慈悲老是說自己要做得如何如何,但有幾個人去做實事呢。你看我們基督教,我們建醫院建學校,你們佛家有幾個建醫院有幾個是開學校的?所以證嚴法師格外強調人間佛教的理念,她在臺灣建了一所很著名的醫院,現在佛教講的慈善已經現實化了,不再是像原來那樣不少時候停留在空的層面。這就是一個方向,如果我們這樣去做的話,我們去賺錢沒有任何問題。學禅的人有個特點,他不要你去躲避現實,恰恰是要你在現實生活中更能夠承擔。我本人所體會的禅,就是在承擔你的一切責任同時還能夠保持心靈的自由和快樂。所以我們說的價值觀本身就有個塑造的問題,財富是什麼?用正當的途徑去賺錢,第二,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你要去幫助哪些需要幫助的人。我特別認同李連傑那個壹基金的理念,就是無論你的能力有多少,盡你的力量拿出來就可以了。
記者:我們知道,在五月份的四川大地震之後,萬科的王石深陷“十元門”事件,同時有一些跨國公司和國內的企業至今沒有全部兌現其在地震中的承諾。與此相反,比爾
蓋茨卻出以感人的慈善行爲爲全球企業家樹立了榜樣。您如何來看這個問題?
吳甘霖:王石這個問題倒是可以談一談,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企業家,我向來很敬佩他。但這次他的確有失誤,所以有的網友批評說“你可以爬上珠穆郎瑪峰,但是卻沒爬過心裏那一個墳頭”。這樣的說法有點過頭,但也不得不承認:王石一輩子的英名因爲這次的事件,受到了消極的影響。而相反的例子,王老吉卻在地震中一炮叫響,不管它的目的怎麼樣,起碼它知道人心在哪裏。
我們說到這裏又牽出來禅宗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的理念。一個商人如何做大他的事業?海航的老總陳峰,爲了把企業做大,據說曾經去多次向著名的禅學大師南懷瑾和淨慧老和尚交流。我覺得淨慧關于把企業做大的十六字方針非常好:“大衆認同,大衆參與,大衆成就,大衆分享。”海航就是這樣做成功的,像牛根生,他也是這樣做的。像壹基金,王老吉不都是這麼做的嗎?
爲何能指揮千軍萬馬,卻指揮不了自己一顆心?
記者:如果禅宗管理能夠鼓勵大量的企業家走向慈善,他又如何能達到傳統管理思想的那種效果?
吳甘霖:這就說到一個創業商人賺錢的原動力。最核心的是什麼?讓經營智慧跟生命智慧結緣。我們很多企業家有經營的智慧,但是缺乏生命的智慧。生命智慧要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是你此生爲何而來,你這一輩子又是爲什麼而活的。
我們今天講要懂生活更要懂生命。爲什麼能把企業做到最大的企業家都不是爲自己在活?他要讓自己的員工明白企業的存在是爲了改善人類的生活和生命品質,我的生命會消失,但我的企業和産品卻可以繼續延伸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好的企業都會經過叁個階段,企業、産業,最後是事業。要想辦法讓自己由一個企業家,變成一個産業家,最後成爲事業家,逐步提升自己的境界。
對于企業家來說,第一個層面首先是解決我們生命的價值問題,然後是管理問題。如果你連自己都管理不好,就很難去管理別人,這裏也有個故事。2006年4月份,我參與主持了北京大學企業家春季論壇。當時,在臺上主講的,都是來自各界的頂尖人物,臺下坐著的,也大多是企業界的精英。中途體息的時候,一位做房地産的企業家因爲妻子一條愚人節短信息而心情變糟。聽完這位企業家的話,我更加吃驚。他的妻子固然有不對的地方,但僅僅是這樣一件小事,居然能隨隨便便左右著一個擁有幾千員工的企業家的心!我猜想,他在工作中肯定也是個不快樂的人,在管理中,肯定也有此瓶頸。果然,在進一步交談中,他告訴我,現在工作對于他來說就像一個充滿*的戰場,一點小事就能讓他暴跳如雷,稍不順心就能讓他的心情好幾天都無法平靜,問題越堆越多根本沒有辦法解決。
我看到的這位企業家才35歲,頭發就已經白了一半。其實生活中,像這樣指揮著千軍萬馬卻指揮不了自己一顆心的領導者還有很多。假如你指揮不了自己的心靈,不但會帶來自己的痛苦,而且也會給團隊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甚至像當初的叁株集團、巨人集團、新疆德隆集團等單位的領導一樣,導致事業的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