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語錄的特色(遠塵)

  禅宗語錄的特色

  遠塵

  中國禅宗在弘傳演變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祖師的語錄。這些語錄或爲師徒問道對答,或闡釋佛法大意。這些看似平常的禅語,蘊含了深刻的佛理禅意。後人將這些禅語彙編成冊,從而形成特色獨具的禅宗語錄。如《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祖堂集》等。本文現就禅宗語錄的特點作一簡要闡釋。

  禅宗語錄的第一個特點是多爲師生問答。在師徒之間的問答中,禅師往往將佛法深意通過生活化的語言展示給弟子,使他們破迷開悟,心開意解。

  《景德傳燈錄》載: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慧海禅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慧海禅師將禅描繪成日常生活,該怎樣就怎樣,認爲人只要積極地生活,該吃飯時就吃飯,該睡覺時即睡覺,自然進入禅境。

  又如《五燈會元》中的一則語錄:(僧人)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師(從谂)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師曰:“洗缽盂去。”其僧猛然省悟。趙州從谂禅師指點弟子,禅的境界就像吃過飯之後洗碗一樣平常。

  禅宗語錄第二個特點是多用方言俗語。我們日常所見到的禅宗語錄多是用方言俗語寫成,將深刻禅悟境界融入俗語方言之中,使弟子能在日常生活中激發悟性。

  《五燈會元》卷一五: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勤禅師)曰:“一寸兔毛重七斤。”勤師的回答似乎與所問毫不相幹,而問答的語句卻是日常俗語,他展示與人的是一種只能訴諸直覺的意象,以此來啓發學人的直覺頓悟。

  著名的“呵佛罵祖”公案,全文均爲方言俗語,有些語句甚至很粗俗。德山禅師上堂:“我先祖見處即不然,這裏無佛亦無祖,達摩是老躁胡,釋迦老子是幹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菩提涅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四果叁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五燈會元·卷七》)這段俗語旨在告訴世人,學禅必須親身體悟,任何人都幫不上忙,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並且只有打破凡聖、迷悟之間的對立,才能獲得徹底的解脫。

  禅宗語錄的第叁個特點是簡短而有機鋒,詭怪離奇,不可理解。禅宗祖師在傳法或是驗證弟子的證悟境界時,多用充滿“機鋒”的語句來探測弟子。

  《景德傳燈錄》卷七: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法常禅師)雲:“蒲花柳絮,竹針麻線。”《雲門廣錄》卷上:僧人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師(雲門禅師)雲:“蒲州麻黃,益州附子。”這些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機鋒話語,使人捉摸不透其內涵。而禅師卻將無法用語言描繪的禅機以形象化的日常現象來展示,促使弟子在電光石火之中有所啓發,當下頓悟,趙州禅師的“庭前柏樹子”也是這種類型的著名禅宗公案。

  從以上對禅宗語錄特點的分析可看出,曆代禅師多是在日常輕松的交談中接引弟子,促其開悟,他們的語言多采用大衆熟知的方言俗語,而且這些語言多簡單而有機鋒,有的語言甚至是不可理解,正是這些與人們正常思維截然不同的語言,使禅宗師徒在相互默契中達到證悟之境。

  摘自《正覺》2005年第5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