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老死的近百年當中,佛教用一個“苦”字來概括。其實,在現時社會中,我們常常聽到上了年歲的人會這樣說,“苦了一輩子,什麼也沒有得到”的人生感歎。這是佛教所說的苦的人生觀的最好例證。佛教關于人生是苦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佛教對苦的定義
大約從5世紀開始,在中國漢傳佛教界流傳著一本叫《成實論》的書,這是一本佛教概論性質的理論著作,它對苦的诠釋是:流轉的現象,流轉的規律。流轉指的是變化。所以,佛教裏說的苦,不光是痛苦的意思,更主要是運動變化的意思。
2、佛教對苦的分類
佛教對苦的分類有多種說法,主要有叁苦、六苦和八苦叁種。所謂的叁苦是指:
(1)苦苦:“苦苦”是能夠感覺到的苦。因爲人有身體,本來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再生病,或者意外傷害,就是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
(2)壞苦:“壞苦”是相對于人的快樂心情而言的,意思是說,人在快樂之後,就會産生痛苦。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樂極生悲”。壞苦的“壞”就是變化的意思。
(3)行苦:行苦指的是人生之苦。按照佛教的說法,人是五蘊。五蘊是指人的肉體和心態。人的肉體又叫色,而人的心態則有受、想、行、識四個方面的內容。受是人的感覺,想是人的思維方式、行是人的意志,識是人的理性。人就是物質現象加上精神現象,所以說人是五蘊。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苦,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行苦。
佛教所說的六苦,是指在人的一生當中:
(1)沒有永久的身體
在六道中,人在業力的推動下,或者繼續胎生爲人,或者化生爲諸天,或者胎生爲牛羊驢馬,或者卵生爲雞鴨、或者濕生爲魚等水族、或者化生爲地獄裏的生命體。所以,人的身體是在無常變化之中。
(2)沒有永久的親仇
根據佛教六道輪回的理論,人的親人和仇人也是相對的。佛教經典裏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佛陀有個神通第一弟子,叫舍利弗。他曾經看見一個人抱著兒子在吃魚,家裏養的一條狗跑過來搶魚骨頭吃,被主人打了一頓。由于舍利弗有宿命通,能夠知道某人的前世,所以他見到吃魚者吃的魚正是他前世的父親,由于他父親生前以捕魚爲生,所以死後濕生爲魚。狗的前生是他的母親。他懷裏抱著的寶貝兒子,前世正是他的情敵——他妻子的情夫。情敵死後,因其它善業力的推動而胎生爲人,但卻因迷戀著他的妻子而轉生爲他們的兒子。舍利弗通過宿命通知道了這個吃魚人的前世情況以後,便非常感慨地說:“妻子搶吃丈夫的骨頭,兒子吃著父肉,又在鞭打親母,卻把仇人抱在懷內,輪回真是諷刺啊!”。
(3)沒有永久的幸福和快樂
佛教非常強調物極必反的辯證法,認爲人眼前的名利、財産、地位,乃至親友,都是暫時地擁有。
(4)沒有永久的共處
人在死的時候,父母、子女、丈夫或妻子都必將失去。
(5)沒有真正的滿足
貧窮和富裕也是相對的。佛教認爲知足就是富裕,不知足就是貧窮。佛經裏記載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在古代印度王舍城,有一老婦拾到一個價值連城的寶貝。老婦發心把這個寶貝贈予國境內最貧窮的人。消息傳出後,全國有許多人都趕到王舍城來看熱鬧,就連國王也來了。結果大家看到的情景是,老婦卻把寶貝贈予國王,並說:“陛下是全國最不滿足的人,所以我把寶貝交給您!”這則寓言說明,就人生而言,貧窮和富裕只是人的一種精神滿足感,而不是占有財富的多少。
(6)重複又重複地轉生
人在六道中,在強大的業力的推動下,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轉生輪回,周而複始,無法逃出這個生命循環鏈條。這個人生循環鏈條,如果不修解脫之道,它就沒有開始,也沒有結尾。
佛教所說的八苦是指肉體上和精神方面的八種痛苦,具體內容如下:
(1)生苦
嬰兒在母胎中,當母親飲食熱的東西時,會感到像被沸水燙一般。在母親進食冰涼的東西時,會感到像在冰水裏一樣。就是在嬰兒出生後,還會對外界感到陌生,並産生極大之恐懼心理。所以,嬰兒的出生同樣是一種痛苦的掙紮。
(2)老苦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體力和精力都在一天天地衰落,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老苦。
(3)病苦
不論年青人還是年老人,在一生當中,誰也擺脫不了病苦的折磨。
(4)死苦
人在死亡的時候,不但肉體會感到痛不欲生,而且心理上會産生種種幻覺,導致精神上的恐懼感。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死苦。
(5)怨憎會苦
在人的一生當中,會遭遇到許許多多不如意的人和事。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怨憎會苦”。
(6)愛別離苦
在人的一生當中,誰也無法真正地把握自己的命運,與財物、親友、父母、子女及親朋好友的分離是常有的事情。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愛別離苦”。
(7)所求不得苦
在人的一生當中,任何人都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真正能夠兌現的,應該說是微乎其微。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所求不得苦”。
(8)五蘊熾盛苦
人的身體和精神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這是人生痛苦的總根源,所以叫“五蘊熾盛苦”。
3、欲望:人生痛苦的真正原因
日本松下幸之助先生認爲,欲望是人的活力和生命力;有了它人才會活下去。池田大作先生把現代人的欲望概括爲四大類,他說:
第一是本能性欲望;第二是由人與人及社會的關系所産生的欲望(我想把它稱之爲心情性欲望);第叁是有關知識、真理、美、愛等的欲望(我稱之爲精神性欲望);第四是人的生命沈浸于産生它的大宇宙生命之中,並與其相融合或企圖與其融合的根本性欲望(我給它起名爲宗教性欲望)。[8]
由此可見,人的欲望是在不同層次上的生命沖動,往往是高層次的生命沖動否定低層次的生命沖動。在古印度人的生命層次裏,宗教生命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宗教生命沖動是建立在徹底否定世俗生命沖動的基礎上的。唐代高僧道宣大師就說過這樣的話:
夫欲修道,于叁業中,先斷財色二種。若不貪財,即無谄爭;若不貪色,即無熱惱。經曰:“背舍離欲,順菩提分。”當修身觀,精勤一心,除世貪愛,製伏垢惱,令心清淨,以斷財色,成無漏善根,薰本識中,成無貪種子,漸盡惑染,入賢聖位,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名爲賢士,名佛弟子。財色二事,相欲似輕,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財色起。此之二過,能壞君臣、師徒、夫婦等,亦壞內外親族、朋友、知識。若離財色,更無世間,人天脫苦,聖凡同贊,諸漏滅盡,進至佛果。爲此,先誡財色二種。因色生驕,因財生吝。驕而且吝,雖有余德,亦不足觀。先斷財色,使功行成立,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也。[9]
這是站在獨善其身的角度,徹底否定世俗生命層次上的欲望,也就是擺脫六道輪回之苦的生命沖動力。
叁、佛教對現代人生修養的啓示
佛教六道輪回的人生理論,是建立在精神不滅的理論基礎上的。這個理論在古代就遭到學者的非議,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更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他所得出的人生是苦的價值觀則是積極的,因爲人爲了追求高層次的生命沖動,就必然要積極進取,人靠人自身的努力來改變人生命運,從而否定了救世主的存在。佛教的這種人的命運靠人自己來把握的理論,對現代人生修養也具有積極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人要對自己的行爲負完全的責任
佛教把人的行爲稱爲“業”、或“業力”。業力是人的精神在六道裏輪回的推動力。從佛教業報輪回的理論來看,人的生命層次的高低完全取決于人自己的所作所爲。佛教把人的行爲分爲叁大綱領十小條目。
(1)第一大綱領:身體行爲。身體所造作的叁種不善業,分別爲殺生、偷盜、邪淫。
(2)第二大綱領:口舌行爲。口舌所造的不善業分別爲妄語 ( 說謊 )、兩舌、惡口、绮語 ( 說閑話 )。
(3)第叁大綱領: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所造的不善業分別爲貪欲、瞋恚、邪見。
佛教認爲,一個人如果對上述叁大綱領十小條目采取肯定的態度,並付諸行動,就要付出死後輪回到地獄、餓鬼、畜生的“叁惡道”裏;如果采取否定的態度,就會死後繼續轉生爲人,乃至升天;如果出家修道,就會擺脫六道輪回,成爲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和佛。換句話說,人的生命層次的高低、生存環境的好壞,完全取決于人自己的所作所爲。
2、涵養出健康的心態至關重要
在人的一生當中,事業能否成功,涵養出健康的心態是關鍵。佛教把人生擁有的健康心態叫四無量心。佛教所說的四無量心如下:
(1)慈無量心
慈心就是愛心,它能對治人的瞋恨心。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他人如何毀謗和傷害自己,也不應該生起瞋恨心。在爲人處世時,涵養慈心的目的,在于培養爲社會獻愛心,遠離破壞社會和諧的忿怒情緒。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慈無量心。
(2)悲無量心
悲心就是同情心,它能對治人的傷害心。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要與人爲善,幫助別人解決實際困難,把別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想盡辦法幫助解決,哪怕是幫助別人時受到各種各樣的欺負和淩辱,也不後悔,更不應該産生傷害他人的心態。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悲心無量。
(3)喜無量心
喜心就是承認別人取得成就的心態,也是見賢思齊的謙虛心態,它能對治人的妒嫉心。在現實生活中,對好人好事要歌頌,而不是諷刺挖苦。這就是佛教所大力提倡的喜心無量。
(4)舍無量心
舍心就是正確評價自己的心態,要給自己正確定位,不要把自己估價太高,要用平常而誠實的心態爲人處世,它能對治自己的怨恨心。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舍無量心。
3、樹立遠大的理想是事業成功的一半
孔子在介紹自己的成長經曆時說過“叁十而立”的話,意思是說,他在叁十歲時確立了人生目標,有了自己追求的理想。這是人生成功的經驗。佛教把這種確立人生理想的做法叫發心,想成佛的理想叫發菩提心,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概括爲發四弘誓願,他在《六祖壇經》裏說:
善知識!既忏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
自性衆生無邊誓願度,自性煩惱無盡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
我在揚州大學講中國哲學史時,經常提醒大學生們,大學生是否優秀,將來是否成材,不是看學習成績,而是看有沒有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就是大學生的理想。有了學習興趣,將來的事業就成功了一半。那麼,問題是,理想與現實必然有相當大的差距,如何把理想變成現實,慧能大師提出的佛教四弘誓願,對我們的人生修養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假如我們把佛教徒所追求的成佛目標兌換成我們的人生理想的話,所謂的“自性衆生無邊誓願度”就可以解釋爲,既然我們已經確立了人生最高理想,就要爲實現這個目標而奮鬥終身。不要目標已經確立,時而想去經商發財,時而又想去做官留名,這樣不斷變化的理想,就是“衆生”,要把它聚焦到已經確立的人生最高目標上,叫“自性衆生無邊誓願度”;盡管樹立了遠大的人生奮鬥目標,但是在現實人生當中,還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幹擾,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質方面,佛教把這種幹擾人實現遠大理想的因素叫“煩惱”,所以叫“自性煩惱無盡誓願斷”;光有美好的人生理想還不夠,還要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來鋪墊,佛教把知識叫“法門”,所以說“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盡管追求人生理想的難度很大,但是作爲人生的最高理想,也要“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假如在座的各位同學已經確立了自己奮鬥的目標,能夠作爲終身的追求,必然會有所成就的。無論作哪一方面的專家,都要付出一二十年的心血,朝想夕成的專家,不但過去沒有,現在不會有,就是將來也不會有。所以神童是有的,但神童很難成材,原因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靠小聰明做事的人,終究會被社會所抛棄。
4、爲人處世要遵循的四項基本原則
佛教提倡四項爲人處世的原則,稱爲“四攝法”,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環境,正如《華嚴經》所雲:“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衆生無限利”。這四項爲人處世的原則是:
第一、布施。佛教所說的布施有叁種,用錢財、物質、醫藥等資助他人,叫財施;把自己的知識、技術等知識産品傳授給他人,特別是要把佛法傳授給他人,叫法施;幫助別人度過難關叫無畏施。在這叁種布施中,佛教特別提倡法布施,因爲法布施才能根治貧困、救濟殘弱、使人的身心健康。
第二、愛語。佛教所說的“愛語”,並不是讓人們說一些谄媚、奉承、虛僞、言不及義的話,而是要講說對他人有利益的話。佛教所說的利益,不但對現在有好處,而且還要對來世有好處,也就是在來世最低的要求是不墮落在叁惡道裏。
第叁、利行。佛教所說的“利行”,就是舍棄自己的私欲,以大慈悲心利益一切衆生。在敦煌壁畫裏有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過去世“舍身飼虎,割肉喂鷹”的故事。由此可知,佛教所說的利行,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第四、同事。佛教所說的同事,就是要和他人合作,共同搞好事業,把集體的利益始終放在第一位。《法華經·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的爲人處世的方法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也就是對公務員要講爲人民服務、對軍人要講愛國,對老師要講師表、對商人要講經濟、對學生講理想,並且要做到身體力行。
注 釋:
[1] [日]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著,卞立強譯:《人生問答》,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第33頁。
[2] [日]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著,卞立強譯:《人生問答》,第34頁。
[3] 方廣錩:《印度文化概論》,北京:中國文化書院,無出版日期,第46頁。
[4] [日]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著,卞立強譯:《人生問答》,第35頁。
[5]《太虛大師全書》,第3冊,第240頁。
[6]《太虛大師全書》,第3冊,第240頁。
[7]《太虛大師全書》,第3冊,第241242頁。
[8] [日]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著,卞立強譯:《人生問答》,第18頁。
[9] 道宣:《淨心誡觀法》。
《佛學與人生修養(李尚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