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拜讀《印光法師文鈔》有感(慧如)

  拜讀《印光法師文鈔》有感

  慧如

  欲知禅淨之所以然,非博覽禅淨諸書不可,即能博覽,倘無擇法智眼,亦只能望洋興歎,渺不知其歸者。是宜專閱淨土著述,然而淨土著述甚多,未入門人猶難得其綱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禅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淺顯,意義平實,爲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導者,《印光法師文鈔》也!祈悉心研究,當自知之!

  佛法深廣,猶如大海,修習經典,常生疑團,難免掩卷興歎,苦于無從問津。梁啓超曾說:“印光大師文字叁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百萬余字的叁大部《印光法師文鈔》,猶如長夜之明燈,其中均已開佛知見,顯示分明。叁部《文鈔》,語句精美,攝理深廣,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廬山東林寺方丈傳印法師譽之謂“一部小藏經”,此經正是當今學佛的指南。然也正因其文理精深,對于現在信衆,知識界人士,尚有捧讀《文鈔》而望文興歎者!

  《印光法師文抄》分爲叁編、續編、增廣叁大部,叁部《文抄》共一百一十多篇,一百二十多萬言,深說淺說,無非光禅淨土道妙,力挽末世之狂瀾。一言一語,言言見谛,字字歸真,上符佛旨,下契生心,發揮禅淨奧妙,抉擇其間難易,堪作一切淨業行人之蓮宗寶鑒。徐氏跋雲:“大發陵夷,于今爲極,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正見如師者,續佛慧命,于是乎在。”又雲:“師之文,蓋無一語無來曆,深入淺出,妙契時機,誠末法中應病良藥,可謂善識法要,竭忱傾仰者矣。”《文鈔》是印光大師苦口婆心、日夜筆耕的結晶,其中內容是世法、出世法無所不包,可謂人天眼目、正法幢幡,正如谛閑老法師所贊:“帷我普陀印公,智光雪亮,範行冰清,具正知見,發大慈悲。獨智炬以破昏衢,揮慧劍而裂見網。闡揚正道,挽救海之狂瀾;指示真乘,作法門之保障。”

  常于閑暇,拜讀《文鈔》,猶凜凜然,生氣蓬勃,常爲其精辟卓越的見解、正直坦蕩的襟懷而肅然起敬,感歎不止。每捧《文鈔》,如饑似渴,時時讀得廢寢忘食、不知疲倦。叁部《文鈔》,猶如一塊巨大的磁鐵,時時吸引著我,每讀貴書,受益匪淺,如飲甘露也。大師的文章,不僅佛理深邃,而且文詞典雅,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爲人們爭相傳誦。明代高僧弘一大師說:“……老人之文,如日月麗天,普燭群品,甯俟鄙倍,量斯匡廓。”

  印光法師(1861-1940)俗姓趙,名紹伊。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陝西郃陽縣人,生于1861年。幼時跟隨其兄學習儒家經典,受韓、歐、程、朱影響,以辟佛爲事,但後來漸覺其非,即改信佛教,成爲著名的佛教人物。清光緒七年(1881),師年21歲,即投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出家,禮道純和尚剃染。明年于陝西興安縣雙溪寺,依海定律師座下受具。受戒前,曾到湖北蓮華寺充照客,一日在寺曬經,得讀殘本《龍舒淨土文》,而知念佛法門,深有感受,其後以弘揚淨土終其一身。光緒十九年,師至普陀,定居法雨寺,深入經藏叁十有年,其間往來于江蘇、浙江、上海一帶,講經說法,同時寫下了大量宣揚淨土的文章,1918年春,刊印于世。1930年2月,移居蘇州報國寺,閉關撰述,春秋六載。1931年春,弘化社在上海成立,後經印光法師提議,遷往蘇州報國寺。1937年移居靈岩,開辦淨土道場,1940年(農曆十一月初四),在靈岩山寺圓寂歸真。光師一生,儉以自奉,寬厚待人,自名常慚。大師名符其實,實符其名。他虔誠向佛,博覽群書,無所不精,時人稱其學問之博,文章之美,操守之嚴“求之今日,殆無其匹”。師之一生,勵志精修,終始韬晦,不喜交往,不事張揚,不涉虛文,亦不談玄說妙,平實無奇,澹泊無求,戒行精嚴,常持佛號,艱苦樸素,勸人念佛……

  大師非常注重惜福,光老的衣、食、住皆極其簡單粗劣,師數十年如一日,直到年邁體衰,也是如此。弘一大師在參見印祖時,見光老年近八旬,依然親自處理十方來信,接待賓客,洗衣掃地,事必躬親,日常生活,克勤克儉,每次吃完粥飯,必以饅頭將碗內油汁揩淨,複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輕棄殘余之飯粒也。弘一大師見此,頓時由衷敬佩,故弘一大師言:“朽人于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惟印光法師”。

  十方善信,出資印經,光師親自處理,所印經書,皆按出資人意,從不移用。十方信徒,供之錢物,或交常住,或印經書,或作善舉,十方來十方去,從不積蓄。大師雲:“不令他人之錢,長自己之業。”供養之錢物,來自十方,不能虛耗信施,如用于個人享受,則實在可憐,今生享受,來生必墮。古有常言:“地獄門前僧道多”。既是此意也。大師對金錢是如此的清白,實爲吾人學習之楷模也!

  不但如此,師惜世間之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東西,師也如同愛護稀有之物,無有差異。比如寫剩下的紙,余有空白,光師便剪裁下來,另作別用。收到信封,從不遺棄,內外一翻,細心粘好,再次複用,這些都是示人惜物之處。

  光師謙慎、慈悲、喜舍,自己言道:“光粥飯僧耳,一向率直,絕不虛譽人,也不願人虛譽己。”大師自稱常慚僧、粥飯僧,大弘法道後,也從未有絲毫驕容,對學佛者,不管男女,無論老少,皆稱蓮友。許多善人在予師信中,稱頌其功其行,師皆以訓斥應。

  大師生前,悲心切切,普度有情,一種平懷,叁根普利,情無適莫,唯理是依。但念時當叔季,世風日下,非提倡因果報應,不足以挽頹風而正人心;人根陋劣,非實行信願念佛,決不能了生死而出輪回,故不拘貴賤賢愚,男女老少,凡有請益,必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之實事實理,諄諄啓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爲人處世之根基;進以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聖之捷徑。

  1937年冬,南方抗日戰爭起,蘇州淪陷,印光大師避居蘇州靈岩山寺,師至靈岩,開辦淨土道場,親定五條共住規約,至今,依然遵行,故靈岩道風從此遠揚。光師一生愛國愛教,國難之日,佛心不退,終成佛果,證得菩提,自知時至,親見彌陀,示寂歸真時,最後一語爲囑咐靈岩山妙真法師:“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話畢,跏趺而坐,安祥西歸。印光大師的一生,與他的語言、文字一樣,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平直無奇、質樸無華。師在世時,皈依弟子不下十萬,但是大師一生,不任寺廟主持,不收剃度徒弟,不募捐化緣。印光大師爲近代淨宗泰鬥,今生已證“念佛叁昧”。師之一生,看破放下,淡泊無求,示現“大勢至菩薩”之身,後來,被佛教界推舉爲蓮宗十叁祖。

  大師雖然走了,但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千古不朽、受用無窮的寶藏《印光法師文鈔》是也!光師一生淡泊名利、艱苦樸素,苦口婆心、度生無數。近代高僧了然法師,贊歎印光法師曰:

  貌古心慈性直口快,訓誨往來精神不懈。

  舍物施財欣然慷慨,淡泊資身離世貪愛。

  法雨流傳遍布中外,普度群生同歸蓮界。

  淨宗導師十方跪拜,臨終見佛安祥自在。

  五色舍利堅固不壞,願此尊容垂範永代。

  以上陋識,未必中肯,倘有不當,尚祈指正。印祖的德行、爲人,非筆墨所能述,況學人才疏學淺,豈能寫出師之行持?欲知光師風範,拜讀《印光法師文鈔》是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