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出家人的承擔
常德
如今花花綠綠、豐富多彩的世界裏,青春年少的我們依然選擇了青燈古佛這種生活。別說世人不解,連我一開始也迷惑,除了略知的信仰,可能就是莫大的好奇戰勝了我。
來入佛門,方可真正知道出家人的確不易。我們有遠大的抱負,大而言之承擔如來的家業;小而言之負擔一個道場;承擔自己修行中遭遇的一切境界。作爲當代的出家人,承擔導引中國佛教另一次的綜合,我想這是時代的使命,也是時代的因緣。目前,社會在不斷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自古以來,佛教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現在也同樣不能與社會發展脫節,必須適應社會的進步,而又不損佛教的風範,保持著佛教不同于世的獨特之處。
就拿我們寒山寺來講,現任方丈秋爽大和尚就有他獨特的見解,認爲我們當代出家人,不能僅是隱居寺廟或山林自修,還要入世學習並接受新的科技,運用它來將佛法傳播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要與時俱進、用更新的語言讓佛法走向大衆,在新的層次上對新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要用新的弘法方便,以及新的理解,讓和我們同樣年青的一代接納和認識佛教來適應當今社會。他艱苦創業,克服了種種困難,開辦了“寒山書院”,開設了書法、外語、電腦、佛教知識等文化基礎課。處處爲我們出家人著想,給我們年青僧人充電,以出家人的本份來維護道場。
承擔曆史的使命,是建立在高度智慧的基礎之上的,而智慧從戒定中得來。現在我們天天也坐禅,腿子一盤兩眼一閉,不一定是定。日常的生活威儀具足不一定是戒,歸根結底,這是由一個人心靈的境界決定的。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作爲我們出家人,對境時能當體觀空,並坦然地承擔順而不喜,逆而不憂,時時保持一顆不動念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人會有煩惱,聽到別人說自己不足,會有不滿,會顛倒迷惑,就是因爲人們不能當下承擔。雞毛蒜皮的事都會起心動念,而會相續不止。試想就是我們福慧兩足尊的佛陀都會有人擾亂,更何況我們業障凡夫呢?因此,不管是面對別人的誹謗;還是面對別人的毒罵;或是面對種種逆境都要勇敢地去承擔。這種承擔對自己、對他人都將有好處。
作爲我們出家人,只要承擔起一切境界的考驗,對境不生心動念,才能得到自在,只要身心自在,不被境所轉、不被情所縛,才能承擔如來的家業和曆史的使命。回光返照一下,取長補短。我們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