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詳與快樂(心宗)

  安詳與快樂

  心宗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普遍認爲快樂是存在于外在物質上的,從而引發盲目沖動地去貪戀、去執著追求。不過,追求外在物質所産生的快樂並不可靠。一切外在的物質,都是虛假的世俗法,它們往往欺騙著我們從眼識(以及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乃至到意識間的感官。那些未證悟的人們,會經常跟著外在物質的假相跑,變得迷惑彷徨……

  我們所處的這個花花世界極具誘惑力,而人們的心也是飄搖不定毫無主見,導致心識被外境物質所控製,極不穩定,變化很大。舉個例子來說,回憶自己從童年到現在的經曆,思想認識的更替變化是如此頻繁。過去判斷爲千真萬確的事情,現在很多都成了錯誤的;過去認爲是真理的,而現在有許多變成了謬誤;過去認爲是謬誤的,但現在有許多變成了真理……由于看到如此變化的現像,不禁使人感到,過去和現在的想法的確是不同的,去年和今年的想法也不一定是相同的。不光如此,昨天和今天的想法,甚至早上與晚上的想法也不一定相同。由此可見,我們已經被心欺騙了多少次呀!誠如佛經中說,“眼耳鼻及舌身意,此等功用非正量,如若感官皆正量,聖者之道有何用?!”

  從無始乃至于今天,外境欺騙了感官,感官欺騙了我們……因此,不牢靠的基礎——感官,依虛假世界所産生的身心感受,是非常不可靠的。

  下面我們先從身識:身體的感覺說起。例如,當感到寒冷而難受時,就希望得到熱的溫暖,稍微享受了一下溫暖,就感到舒服。但是,如果時間長了感到十分煩熱,進而身體就難以忍受了,由此可見,從熱的溫暖所産生的安樂也不是絕對的。再比如,坐久了會感到煩躁,就想出去走走,活動活動,由此會覺得舒服。然而,走的時間長了,舒服感會消失,又想回去坐坐……所以,依靠外在形式所得來的安樂感只是暫時的相對的。

  從以上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知道,假如從熱的感覺中得到的舒服是絕對的快樂,那麼,即使處在燥熱的環境中,也應該感到安樂,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快樂的産生又需要在某種條件:冷氣的加入下才能重新獲得。從行走中得到舒服感,就必須以長時間久坐爲前提條件……否則,安樂怎有可能産生呢?

  如果存在絕對的安樂感,就不應該需要其它條件。因爲,其本身自可産生快樂。但是,實際情形不是這樣。這種世間的快樂,在龍樹菩薩所著的《寶鬘論》和聖天菩薩著的《中觀四百頌》中都取名爲“改變痛苦形式的快樂”。它意思是講,某種痛苦僅僅是改變了形式,即成爲所謂的快樂,其實,它本身並非是真正的快樂。

  同樣,意識的感覺也是十分不可靠的。例如,從感情方面說,有些年輕人遇到了稱心如意的朋友,最初時,對方的每個言談舉止都是那麼的可愛且百看不厭,仿佛世間所有美好的東西都集中到了她(他)的身上,一日不見,如隔叁秋,要是沒有了對方,就會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臉上也失去了笑容。和對方在一起的情意綿綿歡樂幸福,好象用世間所有美妙言辭都無法表達,對未來充滿了美好憧憬。但是,在漫長的生活道路上,還需要面臨許多考驗……一般人的內心世界根本不自在,他們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無法和諧統一的。事實往往是這樣,當熾熱的感情稍爲冷卻,而理智戰勝感情時,也許你就會發現對方發生了許多難以預料的變化。“以前的人怎麼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了”,此時,一看到對方,就心厭情忿。以前依靠對方所産生的快樂,現在則完全被痛苦所取代。最終事情到底是否如此,只要問一問那些離了婚的人士就明白了……

  的確,我們一般人的心理感受都是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甚至,這種變化也是非常迅疾的。所以,凡夫之人不論何時何地,永恒的安詳是難以獲得的。如此看來,我們的心理感覺並不是可靠不變的,如果真正的快樂存在于外境當中,那麼,用遊戲和歌舞的歡樂,對于那些因失去兒女而感到痛苦不堪的父母們來講,也應該使他們心生歡喜。但事實上卻是恰恰相反的。如果給他們這樣做,必然會加劇他們的痛苦,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假使欲令他們快樂,那所必需的首要條件就是先要他們心情開朗,得首先要把心鎖打開……由此看出,所有的外在事物,僅僅是生起快樂的次要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

  人們因爲愚昧的緣故,自以爲一切快樂都能從外境獲得,這種習氣已經根深蒂固。人們往往極力追求外在物質的歡樂,這有巨大的危險性。因爲,他們的內心世界根本不自在,即便獲得了少許快樂,也極易被外境所轉,而最終成爲痛苦。他們追求外在快樂的行爲,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內在歡樂尚未得,外在快樂皆苦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今這個時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但是,物質方面的進步,與精神方面的發展是十分不平衡的,由此造成了許多問題。在當今社會,競爭局面與日俱增。爲了追逐名利,有人不擇手段,爭前恐後。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我們不可否認,有的人采用各種的手段,的確獲得了些許成功。這些人的富有生活,對于弱小貧窮者來說,都是夢所不及的。有的人對他們羨慕不已,會不由自主地蜂擁而上,迎合奉承……實際上,那些權利與金錢,正如借來之物一樣,你僅可以暫時享用,但並不能永遠屬于你,對于這個道理又有誰能夠知曉呢?

  無論擁有多少財富,仍沒有滿足之時,這是凡夫之人共有的特性。有些已有很高名利地位的人,他們欲望膨脹,對外在物質的貪婪達到了極限,而這種貪欲卻永無休止……在此情況之下,若失去了地位,耗散了財富,那些災難又接踵而至……這時,以前所有的歡樂幸福都變成了記憶中的痕迹,是再也回不來了,除了能增加自己的痛苦之外,是毫無益處的。親朋好友會遠離,而圍聚在自己身邊的人卻是相互譏諷責怪,喋喋不休……此時此刻,這個人內心中熊熊燃燒著悔恨之火,所有希望都變得十分渺茫,最後連活下去的勇氣也喪失了。另外一部分人,雖然暫時沒有喪失名利地位,但是,他們的心思不分白天黑夜都在考慮著利害得失,一直都被焦慮所困擾,從而在精神上不斷地遭受痛苦的折磨,他們不僅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且在前進過程中愈加感到惶恐不安。他們的內心總覺得如履薄冰,心驚膽顫。雖然盡可以得到現實生活中的豐富物質享受,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已經很難再出現真正的安詳與恬靜。因此,外在物質的快樂並不可靠,它是不健康的快樂。

  有人會問,既然這樣,是不是我們完全不可以追求外在物質的快樂呢?我想,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期間,完全不享受外在物質的快樂是不太現實的,對此我並未加以否定。我想強調的是,要想獲得健康的快樂,必須依靠內心這一主要因素,而外在物質是次要的。所以,一定不要對主要的追求和次要的追求在認識上出錯,這是十分重要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假如我們以內心爲主要目標去追求,由此獲得自在的話,那麼,即使受到外部世界的幹擾與刺激,也不會産生痛苦,而且,自然而然,就會在人生之路上充滿了快樂與幸福。又有人會想,追求內心快樂是否妨礙到享受外在物質的快樂呢?我認爲,這不僅沒有妨礙,反而是有助益的。假若我們的內心沒有安詳自在,那麼,不管外在東西多麼美麗漂亮,也會感到索然無味。假若我們的內心已然悠閑自得,那麼,對于外在物質品味,自然會感到快樂。

  我們上面所闡明的情況,是針對一般尚未達到高水平的修行者而言,對于他們來說,是無法完全脫離外在物質的快樂。但是,對于高層次的修行者就不同了,他們是不被外在物質所支配的,完全依靠內心的力量來達到自在灑脫,對于一切都感到純粹的快樂,從而獲得一種安樂叁昧。在《父母相會經》中說:“有一種禅定名叫安樂叁摩地,若獲得了此種叁摩地的大菩薩,他們所感受到的萬法皆是快樂的。”這句話在一般人看來,肯定會有些神秘色彩,但是,我們卻不應該排除其中真理的存在。有人會覺得這個道理太過于理想化,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我認爲,美好的理想不能代替現實的快樂,現實的快樂也不一定是你所想象的那樣只有失望。所以,過于的樂觀與過于的悲觀都是錯誤的。對于我們一般人,要想獲得佛與菩薩所具有的快樂,也許還要有漫長的路要走,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內心的快樂不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承受,而不應該是消極地遺棄。

  內心的安詳與自在,是真正宗教徒的生活。所有依靠外在欲求的快樂,都是不堪與之相比的。心裏的歡樂和外在的歡樂二者的區別用一句比喻來說就是,通過外在的欲求所得到的歡樂,就如同搔癢而出現的歡樂一樣,從內心中獲得的歡樂,就如同擺脫瘙癢(皮膚病)之苦的歡樂一樣。搔癢從開始到把患處抓傷,盡管覺得很舒服,可是越抓越難受。與此同理,依賴對世間的欲求所得到的快樂,從開始享受到結束,自以爲是快樂,但是實質上並未超越壞苦的範疇。越是享用它,痛苦的感覺就會越大。反過來講,擺脫了瘙癢之苦的歡樂,雖然沒有瞬間短暫的變化所産生的快感,但是它的本質卻是真正的快樂,無論怎樣去享受它,都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同樣,內心的安樂,雖然不是世俗人有染汙的零星所現的快樂,然而,它的性質是一種本質的歡樂。無論怎樣享用它,都沒有絲毫的變化。這就是它的特點。

  針對這些情況,龍樹菩薩闡述道:“搔癢所出之快樂,擺脫瘙癢更快樂。享受欲求之快樂,擺脫欲求更快樂。”對于世間欲求的快樂(外在的快樂)和內在的安樂兩者之間的差異,無著菩薩進一步講道:“享用智慧的生活,也就是佛法的生活,那些只靠吃喝、女人和歌舞等所得到的歡樂是根本無法與之相比的。爲什麼呢?依靠吃喝玩樂等得到的歡樂:是不能遍及全身;這種快樂是依靠外界某種條件産生的,因此,不是隨心所欲就能得到,具有很大局限性;這種快樂在享受中被享受所結束;這種快樂是産生各種煩惱和痛苦的基礎。反之,享用佛法生活所得到的快樂:是遍及全身;是“隨心所欲”就能得到的;這種快樂在享受中恒久不被享受所結束;它不會産生任何煩惱和痛苦。”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種快樂的確是有很大區別的。

  獲得內心真正安樂的人們,無論怎樣做,對他們來說都是歡樂的。即便他們缺吃少穿,沒有可親可愛的親友,也許甚至飽受饑渴與寒風刺骨的折磨,但他們內心仍然是喜洋洋樂融融的。此時,是真正達到了“樂中最殊勝,內心即安詳”的境界。

  內心得到大自在的修行者,無論遇到什麼境遇,都不會受其挾製和役使,無論是什麼樣的痛苦和傷害,都無所畏懼。在這種修行者的人生旅途上,內心永遠是安樂的。他們實現了永久的理想,而對于世間任何快樂都無所羨慕,從而,達到了最高境界。

  欲想心情舒暢者,即可修習“心情愉快法”:雙目專注于虛空,無執無著自放松,心胸廓然無邊際,于此之中坦然住。

  遠離嗔恨損害得安樂,

  抛棄傲慢嫉妒獲安樂,

  平等安住萬法亦安樂,

  以心觀心即得此安樂,

  無別智慧法界中安樂,

  自然而然本性之安樂,

  無所希盼世間之歡樂!

  了悟自性光明大圓滿!

  人生之路安樂得解脫!

  

《安詳與快樂(心宗)》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茶與禅(趙紅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