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禅定
無莊
一位朋友問我:我知道禅定的重要,也打坐。但由于愛人反對我學佛,孩子學習,居住環境小,不能連續。更不用說入定了,怎麼辦?
這個問題很具有代表性。現代人生活環境繁雜、忙忙碌碌,爲了謀生、事業、家庭生活,很少有人專門有時間去打坐修定。那麼就迫切需要有契合這樣一種生活環境的修持方法。很多人都知道定力的重要,因爲它是通往成就之路的階梯。那麼生活中是否可以修定?如果可以,那麼將會實現修持與生活合而爲一的不二法門,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啊!
那麼禅宗恰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方便殊勝之法。
因爲六祖禅已經說得很明白,這個法門對于禅定的概念是這樣的: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說明了一個禅非坐臥,“此門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壇經》)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大家不是因爲忙碌沒有時間嗎,那麼你可以不去執取那個形式上的坐,也就是不必打坐于形式而求定,但求打坐于心裏而定力日增。
什麼是打坐于心裏呢?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爲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經典大家幾乎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據我所知大都到了具體問題上就不會用。呵呵,我也時常會遇到這類問題。爲了都能有真實的受用,下面我就不再搬經典,而說自己修煉中的經驗和體會,歸納出幾條,以供同修們借鑒參考。
有一位網友說得很對,這個離相與不亂落實起來沒那麼簡單。禅字的猜字;爲“示單”,看起來這個法極其簡捷,但如果沒有見地上的透徹,也就是基本上對道的體認的基礎,在實際事件中是做不到的。我從86年開始接觸修行以來,一直對修心上的探索十分重視,間或學習了丹道、和多家氣功,後來又研修佛法。而同時在生活中亦經曆了許多大小事件的打擊與折磨,如果不是這樣大概還不能迷途知返。深深的感到作爲一個普通的常人,這個世界的一切約定俗成和貪欲對我們的影響和作用是如此深重,如果不經曆這些打擊,可能我還會繼續貪求下去的。
種種的坎坷引發了我大量對于生命的思考,可謂“生于憂患”“窮則思變”。在這之前,我的一位重要的老師曾經“點”過我,說我是“稼穑格”,非刑沖破害不能生長萬物。
嚴格地說,關于“無常”“緣起性空”……等種種開悟都要感謝逆境的賜予。
體認了一個極其簡單的道理,人之所以不見道,都是因爲人心的遮蔽。如釋迦所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因我在清淨觀中發現,我們常人身中有著如蟬繭一樣的結構;層層包裹,層層糾結,最外面的一層是最粗陋而堅硬的,越往裏面越柔和、細微、漸趨于無形,最後融入一種光明之海(海是個性狀的比喻)。
那麼在通常的生活狀態中,我們就被這些結實包裹著,使我們不能見到自己的本心。而我們日常的修行就是要剝繭抽絲,祛除這些後天的汙染。誰都知道那個本來面目不用修,是圓融具足的,而需要修掉的就是我們這個汙染之心的屏障。屏障去掉了,不就大圓鏡智現前了嗎?
以下是我日常用功的歸納,供同修們參考:
1、要減緣。今天的生活比之古人實在繁雜得不知多少倍,隨時出現的機會和誘惑都容易讓人分心。而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都去把握和占有,少則得,多則惑,更多的與事物交接,會害處叢生;多了,就應接不暇,處理問題膚淺草率,還沒看清事物的本質就匆忙作出反映和抉擇,想想那會怎麼樣?事情多了,人心的糾葛、貪欲就會大大增加,業力和習性會不由自主地交互作用,使修持難以進行。
所以我的看法,就一定要知止、減緣。就如《大學》中所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2、隨時離相。生活中是由無數不同境界的事項所組成的,這些事項很容易在心理和行爲上形成一個交參的狀態;比如剛剛和某個人談完事情,接下來吃飯還在想著談話的內容。看見一個什麼物品、聯想起某個人,然後就想起這個人的種種事情,想起不愉快的事情又重新品味早已經過去了的憤怒、傷感情緒。或者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在QQ上回話等等。住于相的情況太普遍了,以至于時時處處都存在著。住相的害處就是交參混亂,糾葛業力、失去禅定。因此要隨時離相。離相,有一個要訣,就是下面的守一。
3、守一、不摻雜。(不亂、自定) 古典上常說,守一而萬事畢。我們就把握一個相對單純的當下,比如我現在寫帖子,除了要表述這個帖子的內容之外,就不含其他心理狀態。也就是說,在這樣一個當下裏,我們劃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太極區域,而與其他事件隔離開來,這樣就不會由于交摻而惑亂。
4、精思 。在守一的當下中,要展開精思。也就是說要切切如磋、如琢如磨,止于至善。要的是這種精神,不是說你一定每個事情都做到高標准的水平上。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其實是有利于定境的加深。通常人的思維以至于內在的生理活動都是停留在表層的,是很粗疏、粗蔽的層面,這樣所有的潛在的功用都不會出現。而孔子說得好,道心惟微。我們就是要在平日裏鍛煉由顯入微的功夫,這樣才能夠逐漸透入。
5、隨時去執、放松。在精思的基礎上,還應該去執。這個執是在每一個細微的心理活動中都會出現的。爲什麼會執取呢?是因爲在做事的過程中容易産生求之不得的急躁、焦灼心理,這樣身心都會引起一種緊張反映,所以要注意隨時放松,因緊張的時間加長了,身心都會出現弊害。我通常是這樣的,做事的過程中,只要身體一有某種緊張不適的反映,我就知道對應心性的哪個方面不對了,所以就注重及時糾正。
6、培養慧心發用。隨著定境的加深,應該注意培養慧心(先天智慧)的發用,也就是自然空境所生的第一念。思量即不中用。我寫文章以及爲人講法什麼的通常都是這樣做的,也就是說出口成章,放棄邏輯思考,而邏輯自在其中。在做事中也力求去貫徹這樣一點,但實際做時確實很難,因爲有時處于利益交關,就會出現天人交戰,甚至不能自已。
7、定慧一體。“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壇經》)
8、無人我是非,無非自戒。歸根結底,要想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貫徹定境不失,那麼要是以一整套對道的真切體認爲前提的,也就是說要有基本的透徹的見地做保證,否則就這樣一個“無人我是非”就難以落實下去。這個不分別不是無區分,而是有區分的去辯識、對待,而是無區分的心理作用。我不知道這樣說,是不是能夠讓人理解?這裏略去了通常所探討的那些個理,而只偏重于心法的應用。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