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隨筆
寒香
天藍藍的,沒有一絲雲朵,風細細柔柔地吹過來溫潤我的臉龐,春天的陽光似母親的雙手,那絲絲的暖意——總是吸引著我不自覺地坐到它的懷抱裏。閉上眼,感覺心底生出的種種清涼和暖意——這樣的午後,傾聽婉轉的鳥語,看院裏袅袅飄起的香煙,萦繞著銀杏樹的枝葉一起在空中飛舞、飄蕩,真的是舒服極了;大殿上的木魚和著經咒的梵音時不時地傳人我的耳鼓,輕輕的移步向前,是女衆們的端莊與肅穆,那身著搭衣靜坐的姿態,如一株青蓮綻放,這個時候便感覺心裏沒有了一絲的煩惱……
佛說人要沒有煩惱須依著“苦、集、滅、道”去修行,佛還說依著此修行的人一定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我不知道阿羅漢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但是我想那一定是一種近乎滅絕了所有痛苦的“涅槃”之境吧。我又想:人要到達這樣的境界,也一定要遵循能夠“滅去”的種種手段吧。
人一生出來,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煩惱與痛苦。這幾乎纏著人的一生,少有人能夠脫離開去。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有自己不好的習氣,修行的人就是要講究克服這些不好的習氣的。去劣存優,去除人本性之中的惡劣根性,那是需要大勇氣的;非明白正理而不達,沒有智慧和一顆堅持的心、去體悟其中的利益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在實修中體會到其中的快樂,才能明白佛駝所講的深奧的道理。
我猶喜看百丈大智禅師的叢林要則,那深含的禅意就象是一杯香茗讓人品之不忘,曆久彌新:
叢林以無事爲興旺,修行以念佛爲穩當。
精進以持戒爲第一,煩惱以忍辱爲菩提。
是非以不辯爲解脫,留衆以老成爲真情。
執事以盡心爲有功,語言以減少爲直截。
長幼以慈和爲進德,學問以勤習爲人門。
因果以明白爲無過,老死以無常爲警惕。
佛事以精嚴爲切實,待客以至誠爲供養。
凡事以預立爲不勞,處衆以謙恭爲有理。
遇險以不亂爲定力,濟物以慈悲爲根本。
我每一次看到這百丈大智禅師的叢林要則,都要在心裏細細體味一遍,而每一次也都會有不同的欣喜和感受。都說佛法如輾轉傳人的車輪,所到之處能摧破衆生的種種惡念;都說佛法從不停留于一處或一人,它以摧破山嶽與岩石之勢進人人類的靈魂,使焦躁煩惱之心得于安甯、趨于平靜,以正智點亮人們生活的燈塔!平平實實的一句話,便可以使人在瞬間得到很多的智慧:如玉宇澄清、似明鏡高懸。我不知道我與文字有著一種什麼樣的緣份,每每讀那些充滿了禅意的偈子,心中就有一股東西如熱熱的岩漿在噴薄而出,就想寫點什麼。
籍著前人的智慧,我點亮床頭的燈,用筆我想點亮心裏的燈,爲每一個人。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喜歡寫寫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激情。我舞動的筆每天在書寫陽光、清風、晨鍾暮鼓。我的畫筆總是那樣迫不及待地想合成靈魂的樣子;雖然它很抽象,抽象得似煙似霞、甚至是稚氣的,就象是安徒生的童話;可是它是樂此不疲的。
月亮能籍著太陽的光照亮地球,那麼人呢
是否可以籍著佛的光輝照亮自己的整個人生
象月亮般的,圓融無礙;任由圓曲變化也不離其中之味。那樣靜靜地懸挂在天的一方,靜靜地等待日升月落,靜靜地揮灑一輪清輝!
學佛的人生活就應該像明月、似清風,無挂無礙、無有恐怖,遠離所有的顛倒夢想,—
學佛的人,我們應該在沒有痛苦憂愁的境界裏,將生活升華成陽光;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勞動裏,在與佛交流的智慧裏、體悟中,不斷地規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行質量;我們應該在與人爲善的親和中,在同體大悲的精神鼓舞下,書寫自己的美好人生!
(作者系常州九華禅寺常住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