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濟公活佛聖訓》有感(陸忠培)

  讀《濟公活佛聖訓》有感

  陸忠培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南無阿彌陀佛…+”

  史載濟公原南宋杭州淨慈寺高僧道濟禅師,俗名李心遠。他除暴安良、劫富濟貧。爲世人敬仰,尊稱爲“濟公活佛”。佛門把他尊爲羅漢之一。

  電視劇《濟公》風行一時。濟公抑惡揚善,專爲貧苦老百姓打抱不平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入了人們的心坎。劇中的主題歌深受人們的歡迎。但也有人則是看看、聽聽、唱唱、說說、笑笑而已。

  筆者在寒山寺佛學編輯部工作,經常收到結緣的佛教書籍,其中一本《大德法語開示》倍感歡喜,特別是《濟公活佛聖訓》反複讀過數遍。 《聖訓》總計廖廖26句,所說的一些訓語,卻言簡意赅,處處閃現著佛門爲人處世的獨到睿智。我想略舉幾句,不知有否啓迪

  請讀者指點吧。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麼

  念佛乃諸法之要,孝養爲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無非佛行。

  佛教認爲:念佛等修行,必須以世間善行作爲“助緣”,而孝養父母是世間善行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

  有些兄弟姐妹間的矛盾往往是因爲父母的贍養和遺産而引起的,結果弄得反目成仇,有的甚至打官司、上法庭,攪得天翻地覆。兄弟姐妹情同手足,爭什麼

  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子女,父母老了,子女當盡孝心贍養。留下的遺産乃是父母的心血。爲爭財産忘了同胞情,爭個不休,怎麼對得起父母

  也不符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准則。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

  現在提倡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對孩子特別珍愛、寶貝,尤其是爺爺奶奶對隔代的兒孫更是歡喜,對孩子百依百順到了極點,撫養得嬌氣十足。小孩子咳嗽一聲,也令大人們爲之擔心。有的家人給孩子亂吃補品,弄得小寶貝不是肥胖症,就是性早熟。

  小孩長大成人了,父母把省吃儉用的錢爲子女買房子,辦婚事,真是鞠躬盡瘁。

  更有爲了兒子、孫子過上好日子,去以權謀私,甚至不顧違法犯罪。到頭來既害子孫,更害自己,何苦呢

  

  細細想來,兒孫自有兒孫福。爲子女而憂無多益。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麼

  過緊日子的觀念,對年輕人來說,早已子虛烏有。而今再穿補釘衣服的屬稀有了。現在社會在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穿點好的也是理所當然,但是渾身穿著一定要名牌,是否也可以多一點“暖即休,擺什麼”的觀念呢

  若能果真這樣想一想,便就眼明心亮,頓時豁然開朗了。

  才過叁寸成何物——饞什麼

  貪食者有美其名曰: “吃就是生産力”。東吃西吃,公吃私吃,吃得油嘴大肚,還想“滿漢全席”、搞“美體盛”。試問叁寸過後成何物

  食過胃腸又何物

  嘴貪吃,胃腸難受,成病苦,何苦呢

  

  死後一文帶不去——悭什麼

  我們不妨聽聽鄒韬奮說的: “一個人光溜溜的到這個世間上來,最後光溜溜的離開這個世間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盡一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中最愉快的事情。”鄒韬奮不求名利,行奉獻精神,無疑是明智的,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座右銘。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前世不修今世苦——怨什麼

  佛教的因果最能說明問題。佛教最本質最核心的,就在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之理。 《雜阿含經》說“你所播下的種子,你便由此收到同樣的果子;做善的人收到善的,做惡的人收到惡的;播出來的是什麼種子,你便嘗到什麼果子。” 《楞嚴經》第八卷就這樣說“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 自妄所招,還自來受。”因果報應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對于善與惡,一是,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統統都報;二是,業報輪回,叁世因果。今世窮通貴賤,由前世所種的善因惡因決定,今世種的善因惡因又影響來世的窮通富貴。

  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一般來說,賭博之人以貪心出發。 “貪”是叁毒之一,害人之深。賭博之人有親不認親,有友不認友,只認錢,只盼牌運來,把他人口袋裏的錢贏到自己口袋裏。由于貪心,贏了還想贏,輸了想返本,就這樣沒完沒了的賭下去,直到傾家蕩産,乃至去違法犯罪,毀滅自己。這類教訓太多了,所以賭博是個無底洞,不要爲好。

  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冤家宜解不宜結。怎麼解

  這裏有二張妙方,一是聽聽寒山拾得的問答: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呼

  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二是看看寺院裏大肚彌勒佛龛前的一副對聯: “慈顔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諸事。”寒山拾得問答,是佛門的忍辱容讓,是大學問,中有大智慧。聯語具有深邃的哲理,無限的妙趣。讓我們去體悟吧。

  世事如同一局棋——算什麼

  佛門“世事如棋不著高”的機趣,將使你在短暫的人生道路上,避開多少驚濤駭浪、險風暴雨!因爲人與人之間在利害關系上打交道,就好比刀口舔蜜,沒有不處在危險中的,又好比下棋一樣,任憑你有多麼高妙,總會有輸棋的時候。豈不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倒不如粗茶淡飯得清福,掃地焚香自平安。順治皇帝有出家偈道: “百年世事叁更夢,萬裏江山一局棋。”

  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人生在世,其一言一行,無不受著人生觀的支配。持“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人生觀的人,爲了達到自己的私利,什麼損人利己、不顧廉恥的事都做得出來。從旁冷觀,這種人看似精明,處處爲個人的利益打盡如意小算盤,可最後卻聰明反被聰明誤,多半逃不出以損人開始,以害己告終的結局。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生命無常。人的生命過了一天,就意味著向死亡靠近了一天,而且人的生命在呼吸間。生命隨時隨地都有死亡的可能,一口氣上不來,雖有家産萬貫,死時還是兩手空空,一分錢也帶不去。勸君不要不信因果定律,千萬不要去爲造惡業而奔波。

  《聖訓》還有訓語: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 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占什麼 誰能保得常無事——诮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蔔什麼

  舉頭叁尺有神明——欺什麼

  《聖訓》語言雖不多,但語言樸素,句句深具哲理。濟公活佛所言,確蘊含著極大的人生智慧。世人有緣受訓,得益無量。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 继续阅读 ▪ 把握自心(道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