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不住 去來自由
禅心
何謂“內外不住,去來自由”
在《壇經·般若品》中說:“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這是告訴我們:認真修行的人,如從自心中徹悟無有諸法,內不著五欲法,外不染六塵境界,就叫做內外無住。因爲不住著于內心外境,所以能開發本有自性,二六時中,任運自在,身心無礙,進而不住生死之內,不住涅槃之外,自由自在的往來生死,所以說去來自由。這不是還有執著心存在的人所能做到,必須從修行中,能夠除去妄想執著的心,始能通達萬有諸法無實自性,而得無礙自在。果真能修此般若妙行,即與《般若經》所啓示的般若妙理相契。
在《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首先要吾人建立般若空見,進而突顯般若自性。般若是人智慧的心性,也就是與佛所具有那樣的覺性,即是自性,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關鍵是迷和悟。般若之空猶如世界虛空,圓含一切萬有。般若之智乃是自性所本來具有,衆生人人本具,無論鈍根或利根的人都具有此般若之智。因此修行的人,只要能于一切時、一切處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若行此般若行就能到彼岸。在惠能看來,般若在修行中至關重要,此法最尊、最上、最第一,叁世諸佛都是從般若出,般若乃是諸佛之母,衆生只要用般若智慧照破五蘊煩惱塵勞,就能成就佛道。所以修行人如果想入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者需修般若行,持誦《金剛經》,惠能特別提倡《金剛經》,可見般若在他禅法中的重要。
《金剛經》講到“無住生心”,我們的心平常住在甚麼地方呢
住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面。我們的心一天到晚攀緣外境,不是喜歡各種美色,就是執取各種聲音、各種味道。在《六祖壇經》裏,惠能大師說,我們的心不但不要讓它住在六塵上,而且要不住內,不住外,任它來去自由。《壇經·般若品》又說:“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關鍵是要清淨本心,真心雖于六根門頭出入,而于六塵境中不起絲毫雜染妄念,出入來去自由自在,通暢自如,運用萬端,無滯無礙,就是自在解脫。
那麼心要如何才能不住內,不住外呢
六祖大師說: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所謂菩提,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菩提是不假外求的。我們現在講求知識,知識是對這個世間的現象界做種種的分別了解,般若智慧是向自己的內心去探求,去開發。例如禅宗的禅師們,你看他打坐的時候,閉起眼睛來,不看、不聽,心不向外攀緣,但是他心內的世界比心外的世界更廣闊,更逍遙,更自在。
平常我們的生活都是向外面貪求,不知道自己心裏有寶藏。所以過去有一位禅師說: “我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點繪意,無一點彩色,畫也畫不成,偷也偷不得。其像本自人,清淨非佛身,雖然是一身,分身千百億。”這意思說的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就是我們的禅心。所以,《六祖壇經》主要就是要我們找回自己的心,找回自己的真如自性。
我們的心在那裏呢
《楞嚴經》講到阿難尊者“七處征心”,就是找他自己的心在那裏。這是佛陀爲了破除阿難的妄想緣心,使他的妄心無所依止,因此就阿難尊者所說心在內、心在外、心在中、心在無著等七處,一一予以論破,以顯此心遍一切處,無在無不在的妙淨。
我們每個人本自具有的真心,不但無所不在,無所不遍,而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因此,六祖大師不但要我們找回自己的真心,而且要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慧,超越輪回生死;所謂不住涅槃,就是要大慈大悲,服務人間,救度衆生。也就是要悲智雙運,體悟中道。
世間的內外、你我、善惡、大小等,在禅者的眼中,都是虛妄對待的;凡夫衆生因爲有這些內外的分別假相,所以被虛妄對待緊緊束縛,無法超越,就會痛苦。因此,六祖大師說,心要不住內,不住外,如此才能來去自由,才能遍住一切處。
修般若行,應不住內、不住外,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但亦非頑空,而是內不著身心,外不著世界。你能內外不著,就能來去自由,知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來”可以說回來,回來到你的身心;“去”是去到法界。雖有來有去,但你不要執著這個來去,所以叫自由。若你執著“來去”,這就不自由,有所挂礙了。來去自由,也可說你的心來去自由,你的性來去自由,也可說是生死自由。所以《壇經·般若品》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又在《頓漸品》中說:“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
由此可見,自由其實是“自性”遠離了一切染汙現象的本來狀態,也就是生命主體本身及其所具的功能。因而,自由也不是一個外在的固定的有待追逐的對象,它不是一個客體。
在我們的現實生命狀態中,“自性”被重重地遮蔽在“五蘊煩惱塵勞”之中。因而一般人甚至完全不知道“自性”的存在。吾人所有的只是種種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人心、邪見心、貢高心”及與此相聯的日常活動。當人們對這種異化的人生厭倦的時候,也會産生尋找本真生活的意願。但人總是忙于在外部世界裏去追尋,要麼在人間,要麼在天上尋找一個暫時的、或長遠的依靠,而不知去開發內在的生命資源,不知去建立自己的真正主體性。因而只是潛在的自由人,而不是現實的自由人。人們永遠只能被外境所決定,而不能決定外境,只能轉于物而不能轉物。沒有自己的表現、自己的方向。人們一直在追求真理,卻不知真理就在自己的內心,在自己的生命深處。
自由其實是“自性”的呈現、開顯及發用,是一種完全的開放。要讓“自性”呈現、開顯及發用,就必須反對一切可能的概念化和客體化作用,打破一切外在世界的誘惑或內在心理的執著,超越一切由生死、善惡、淨染等相對事物所構成的二元格局,打破困縛精神的牢籠。臨濟義玄說:“今時學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見解。若得真正見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 (《臨濟慧照語錄》)當你建立起般若自性的真正見解時,一切行就是般若行,才能開發生命中最根本、最內在的本源性力量,確立生命的真正主體,進而超越生死,身心無礙,通達自在解脫之路。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