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八榮八恥”的關系(無清)

  佛教與“八榮八恥”的關系

  無清

  唐初,中國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德高僧玄奘大師,不辭辛苦冒著生命危險,曆經艱險,到達印度求取佛法,他在印度留學長達十七年之久,在印度學通大小乘等諸經之後,謝絕了印度戒日王的挽留,毅然不辭辛苦把佛教經典帶回了中國,受到了國人的熱烈歡迎。玄奘大師促進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他用畢生精力譯出經典千余部,爲中國佛教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佛教提倡愛國愛教的體現,與八榮八恥中“以熟愛祖國爲榮,以危害祖國爲恥”的中心思想恰相吻合。

  八榮八恥的第二條“以服務人民爲榮,以背離人民爲恥”。是佛教弘法利生廣度衆生的體現。這一點則以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悲願爲典範,一直激勵著每“個佛教徒要有一個自利利他的大乘菩薩願行,以及推行的種種慈善事業,都是這一條的體現。

  八榮八恥的第叁條“以崇尚科學爲榮,以愚昧無知爲恥”。這同樣適合于佛教。佛教不是迷信,講的是智慧,是一種教育。在科技方面同樣影響著世界。如唐朝的僧一行在天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乃是舉世公認的。

  八榮八恥的第四條“以辛勤勞動爲榮,以好逸惡勞爲恥”。則符合佛教的“農禅並作”的傳統。佛教自傳入中國以後,丟掉了印度僧人托缽乞食的生活方式:而是以自食其力來維持日常生活。唐朝百丈懷海禅師提出了: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規約,真可謂是對這一條精辟的诠釋。

  八榮八恥的第五條“以團結互助爲榮,以損人利己爲恥”。這是佛教平等觀的表現。寺院裏沒有地位的高低,只有分工的不同,出家人過的是“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 口和無淨,意和同悅”的六和敬生活,這樣的生活怎能不團結和諧呢

  

  八榮八恥的第六條: “以誠實守信爲榮,以見義忘利爲恥”。這與佛教思想互相貫通。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偉大的佛陀教育弟子要不妄語。何謂不妄語呢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不說假話,誠實守信。從此,這不妄語戒成了佛教四大根本戒之一。

  八榮八恥的第七條: “以遵紀守法爲榮,以違法亂紀爲恥”。則與佛教的戒律相關。世間的法律是用來約束世人的言行舉止,以止惡揚善:而佛教的戒律也是以同樣的道理來約束信徒的。二者如出一轍。

  八榮八恥的第八條: “以艱苦奮鬥爲榮, 以驕奢淫逸爲恥”。在佛教也有所體現。佛教內的祖師大德們, 曾爲了佛教事業,精進不懈地進行佛學研究,不分寒暑,無論晝夜;不爲名,不爲利,只爲衆生能夠更多、更好地了解佛法,度化大衆。

  綜上所述,佛教精神與八榮八恥有著本質聯系。我們應當把二者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賦予古老的佛教以與時俱進的先進思想與觀念。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 继续阅读 ▪ 人間有味是清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