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聲”散論
文劍鋼
內容摘要:位于蘇州城西郊外楓橋鎮、京杭大運河畔的千年古刹寒山寺,與國內其它寺院相比並沒有特別之處,究竟以何種魅力聞名古今中外
有人說是寒山寺的“夜半鍾聲”,有人說是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作,還有人說是由于文殊、普賢菩薩轉世而成的寒山、拾得“和合二仙”在寺院做過住持,寒山寺因此得名。其實,詩作、鍾聲、
“和合二仙”所代表的正是“凡佛、人仙”所共同擁有的“人性”。在不同層次的人性面前,人世間的道理如同佛家之法、理,具有不同層次的體用。
關鍵詞:鍾聲;衆生;終生;宇宙法理;和合人性
序:鍾聲·和合·詩
鍾聲,是人世間獨特的法器律音,對于每一位聽聞過鍾聲的人來說,都有一段難以塵封的往事和塗抹不去的記憶。
鍾聲是兒時的“催眠”,鍾聲是學生的“作息”,鍾聲是勞作的“指令”,鍾聲是安危的警示,鍾聲是心靈的“啓迪”,鍾聲是彼岸的“召喚”……
鍾聲,代表了時間、空間,社會、曆史,政治、形勢,人情、世俗,民族、宗教內涵之豐富不勝枚舉。
世上有一種鍾聲令人期盼和神往,那就是“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鍾聲,其綿綿不絕的“梵鍾佛音”蜚聲中外,響徹1500多年。尤其是百年以來,寒山寺詩文收入小學課本,借歌詞傳播和合鍾聲,
“夜半鍾聲”、“濤聲依舊”的詩歌音韻,早已從神聖的殿堂走向市井的生活,融入人們的心靈,陶冶民衆的情操,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
唐代詩人張繼以《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的詩作成就了蘇州寒山寺飲譽海內外的“千古名刹”;寒山寺的鍾聲透過濃霧寒霜,于“江楓漁火”處,破除了落第孤寂學子的迷茫,開啓了寒士智慧之窗,造就了名垂千古的大詩人。至于是寺因詩作聞名,還是詩因寺鍾聲傳世,已無可考證,也不必考證。在世人心目中,寒山寺鍾聲與《楓橋夜泊》詩作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就像寒山子與拾得兩位大士,在妙利普明塔院住持,被後人稱之爲寒山寺的“和合二仙”一樣:和合、鍾聲與詩作已經成爲寒山寺聞名古今中外的象征。
一、鍾聲·佛
鍾聲透過霧霭激蕩人的心靈,傳播著“和合二聖”的“開示”信息,使人由“聲聞”至“緣覺”,獲得心靈層次的升華。由虛擬暢想到實體存在的物象回放:鍾聲、寺廟、佛塔、鍾樓、梵鍾,從原野到城廓運河至小橋城牆與緘門:在平、齊、婁、相、葑,南、盤、胥、阊、金等蘇州十門中回蕩,幻化、勾勒、搭建出一個完整的姑蘇“平江府”城廓意象。這意象隨曆史而演進,這城廓因時代而變遷。
“平江府”伴隨著寒山寺的鍾聲而晝夜更替, “姑蘇城”伴隨著鍾聲而充滿活力,經千載滄桑,水鄉巨變,演化、創建出古城新區“一體兩翼”、
“南擴北優”的現代化蘇州的城市格局(一府兩區:平江府;蘇州古城東的工業園區和古城西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南擴北優:向古城南部擴展的吳中區和向古城北部優化的相城區)。
蘇州市的規模大了,但寒山寺的鍾聲依然響徹城池:蘇州市的人口多了,但“和合二仙”的傳說卻使每一位新老蘇州人銘記在心。
鍾聲跨越時空,恍若“吳門煙雨”缥渺虛幻,浸潤于古宅、河街以及廣廈建築群落之中,在“古城新區”的萬家燈火處閃爍,展示著人類的智慧和財富。
鍾聲貫穿心靈,猶如智慧之索系在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的心頭,牽動著人的思緒,在市區內匆匆行人的面頰上飛掠出幸福、甜蜜的微笑韻符。
鍾聲超脫凡塵,引導衆生破除貪欲的迷霧,放下嗔癡的愚見,開啓智慧的大門,在環古城高架橋上隨同快速道路上的汽車悠然遠去。
也許將身置于郊外楓橋、漁船、燈火處的張繼借一己憂國憂民、懷才不遇而嗟歎的詩句,抒發自己在姑蘇城外寒山寺聞鍾聲的情懷。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千百年來,寒山寺梵鍾尚在,姑蘇古城、小橋流水、粉牆黛瓦依舊,然,卻是舊城連新區當年寥落空曠的郊野已經幻化成爲城中繁華街市,寒山寺早已是“寺外有城,城中有寺”,處于重重建築包圍之中的“紅塵聖土”。
每當“城府之內”的佛鍾響起,鍾聲隨著人的呼吸、伴著心跳,滌蕩著人的肺腑,令人頓時感覺神清氣爽,胸懷若谷,恰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萬籁此俱寂,惟聞鍾磬音。”
(常建詩),鍾之音聲載著人類美好的願望以及康泰盛世的和合,向城市之外的遠郊區域、省域、國家之間傳播……
橋還是那座橋、廟還是那座廟,歲歲鍾聲、漁火依舊。那《楓橋夜泊》的鍾聲音韻卻是突破了時空的局限,透過霜霧煙雨、穿越城市發展之文脈傳日韓、下南亞,遠涉萬水千山,達于五洲四海的每一個角落,激發人們的和合之情,喚醒人類保護生態環境,愛護生靈,平等和諧的仁愛慈悲之心性。
而今,寒山寺應時代需求、民衆之願,造就《楓橋夜泊》重達39011屯的華夏第一大詩碑(其總高度爲16.9米、寬6.5米、厚1.3米),鑄就108噸的華夏第一法華鍾(仿唐大銅鍾高8.5米,鍾底裙邊直徑5.188米,鍾面銘文爲一卷70024字的《妙法蓮花經》,鍾底飾以九部飛天圖及六銑口裙邊)。相信伴隨著“中華第一法華鍾”的鍾聲響起,
“詩”“鍾”音韻將會以渾厚、特殊的感染力在世人心田廣播深植“和合衆生、天人合一”的善因,在“緣起性空”處耦合印記佛陀靈山的妙音。
二、衆生·法
衆生不僅僅是指人類,同時還包括人類以外的動植物等。
佛家依從物質屬性的演化規律,將宇宙萬物分作“地、水、火、風、空”。
道家按照萬物的陰陽五行屬性與運行特性,分作“金、木、水、火、土”。
儒家根據社稷綱常以及華夏文明的社會屬性分作“仁、義、禮、智、信”。
無論四大輪空、陰陽五行,社會道德,其生生不息的演化規律,使之演化出物質獨立的存在形式,萬物形象千姿百態、社會人生豐富多彩,因而稱之爲“芸芸衆生相”。
中國傳統文化認爲“萬物有靈,萬物皆有生命”。物質陰陽五行相互間具有相生相克的對立統一關系,因借互依,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萬物的一分子,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本身由陰陽五行構成,人與宇宙物質有某種對應關系,所以人必須同天地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法天象地,講求天人合一。中國古人正是遵從了“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宇宙至理,展開自己的勞作並繁衍生息,由此創造了中國古代的城市文明和當今的現代都市化文明。
這其中,寒山寺的鍾聲伴隨著姑蘇城的衆生跨越百世千載,張繼的《楓橋夜泊》反映出入性中由癡迷的憂思轉而聞鍾聲的感悟,或許鍾聲中蘊含著寒山寺寒山與拾得和合二聖的“問答”、
“菩薩偈”、 “忍字歌”,明心見性、了悟凡塵、與天地至理的相合,更有寒山寺鍾聲和諧音韻的萦繞、點化,奠定了“吳地姑蘇”文人輩出、飲譽四方的基礎。
鍾有聲,詩有韻;寺有清規、國有律法。張繼的詩借景抒情,淒美如畫;寒山子的詩,平鋪直敘,直如白話,看似凡俗的詩句卻透射出縷縷妙理禅機,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倏爾過春秋,寂然無塵累。快哉何所依,靜若秋江水。”“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其抒發禅心悟道的詩作,空靈飄逸,剔透晶瑩,把人帶到一種毫無煙火氣的玄妙圓覺之境界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是虛還是實,看有其實無,好比鍾聲、詩韻,有焉無焉
虛焉實焉
其中法理不可說,須自了悟!
叁、終生·理
終生泛指一輩子,既有總括人生的意思,更有生命過程的總攬。
余觀終生可分叁層:一日物質具象層;二日精神抽象層,叁日超越實像、虛妄不即不離的本體層。
(一)具象層山川河流、樹木花草、動植物、人物的物質實體存在。這一切,因人的存在而使“叁界內”物質世界變得可用而有意義。
物有用,人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物質的功用是人類賴以生存而舍棄不去的基石。人不可能脫離衆生而孤立生存。宇宙天地間,陰陽五行中,實像之間皆以環境存在爲依存。
“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類必須依靠萬物的和諧存在而共生共榮。自古以來,人正是根據自身的生存需求以攫取萬物,創造了巢穴、棚屋、樓宇、殿閣、宮廷,這些人工構築物的集聚構成了部落、村寨、集鎮、城市、都市。
人類終生勞作爲了更好的生活而創造了城市,人類終生探索,爲了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存質量,達到舒適美滿、求證生存價值而執著,造就了現代化文明。
然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哪些是吾需,終生何所求
(二)抽象層雖然,看似人生在一味追求物質財富,其實,是人的內在精神需求在起主導作用,這就是人心,著色染像之天倫,這就是人性脫離實像、不離實體的抽象層。
通常,把人的屬性分成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部分:求溫飽、尋安全,滿足生命的基本需求而繁衍是人類的自然屬性;愛美求新,求舒適,講美觀,滿足人類對生存地位和價值的追求而獲得創造性的發展,則是人類的社會屬性。
在人的生命存在中,對物質的生存需求和安全訴求的自然屬性基本容易滿足,但是,人類對舒適、美觀需求的社會屬性,卻從來沒有上限和止境。人類愛美求新的創新精神和社會性價值觀,成爲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離開了人的內在思想和精神,人就會成爲一具類動物的軀殼,故,形而下具象的物質相對穩定,易于把握,形而上抽象的精神卻是動態的、統領的,難于捉摸。
(叁)本體層不在具象和抽象層面的兩邊,又不離兩邊的中和層、超越層擬或是跳出人類物質本體的返觀內省:既不具象,也不抽象。然而,跳出者是“誰”
反觀內省誰觀誰
觀與被觀一虛一實,原是一體,遵循著宇宙間生、存、壞、滅的普遍規律;實散則虛之,虛聚則實之,實則有形而可觀爲“色”,虛則形散化氣爲“空”。雖然爲空,豈能無物焉!
其實舒適和美只是虛實的另一對相對的概念,出自本體,無中生有。世間原本沒有美與醜,是人類社會的屬性使人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産生了分別心。正是這種分別心,造就了人類的美感。美感具有創造性的原生動力、锲而不舍的進取精神,從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前進。也正是這種分別心驅使美感向往奢華、追逐名利,執著于美輪美奂,在膨脹擴張無度時,令人迷失心性,脫離本體的存在規律而滅寂。
看人生光陰似箭,生命無常人生于偶然,歸于必然,活在當下,把握全程,當機立斷。
然而,人又因爲私欲、偏見、虛妄、執著而易于走偏,陷于貪、嗔、癡那無盡煩惱的泥潭而難以解脫。自古以來,人類終生會在清靜無爲、私欲追求的矛盾中執迷與覺悟,沈淪與升華。文化中所積澱的釋、道、儒、醫、武等類別和門戶,讓人在“天人合一”、
“萬物一體”的整體宇宙觀和人類求善、悟真的本體論中各行其道,各得其所。
結語:
姑蘇城、平江府、蘇州市無論城市怎樣發展,名稱如何更換,然,河網水系所滋養的衆生代代相傳,
“阖闾”古城地處江南水鄉吳地的本體與人性的根器不變,姑蘇城市的文脈清晰可見且蓬勃發展。塔院、鍾聲、和合二仙將永遠與寒山寺相伴,隨《楓橋夜泊》唱和,隨“夜半鍾聲”飄然君不見:汨汩運河水,熠熠楊柳間。忽然遊船過,塔影呈萬千。鍾聲醒衆生,佛性以超然。寒山無寒意,如來無寒山。和合蘇州城,繁榮逾國際。衆生無來去,法理存人間。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鍾聲”散論(文劍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