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亦僧 亦詩 亦菩薩——記唐代著名高僧寒山(智海)

  亦僧 亦詩 亦菩薩——記唐代著名高僧寒山

  智海

  話說寒山,信奉佛教的人都知道,寒山是中國唐代的一位高僧。他是一位道行高超、智慧超群的和尚,寫了許多讓人喜愛的詩詞,據有關資料顯示寒山與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因此寒山既是僧人,也是詩人,也是菩薩,所以我們習慣地稱他亦僧、亦詩、亦菩薩。

  寒山又名寒山子,唐朝人,傳說是唐代貞觀年間“應舉不利,不群于俗,蓋楚狂、沮溺之流”的一位詩僧。寒山子的姓名、鄉裏和籍貫等都多不可考。其生活時代、身世行蹤也有著頗多的議論。其生平事迹,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所敘都不詳細,也沒有見到有關寒山的正式記載。

  據唐代臺州刺史闾邱胤爲寒山子詩集作的序, 《宋高僧傳》卷十九唐天臺山豐幹禅師傳,和宋初李防編纂的《太平廣記》卷五《仙傳拾遺》等記載: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曾于貞觀(627-649)中或大曆(766-779)中,隱居浙江天臺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號寒山子。無人確知其來曆,寒山子和拾得是國清寺僧廚的苦行僧,面貌枯瘁,以桦木爲冠,穿一雙大木屐,說話瘋瘋癫癫,但尋思其意,又都合于佛理。他且笑且歌,常獨自一人從寒岩隱居地來到七十裏外的國清寺。”雖《宋高宗傳》和唐闾丘胤《寒山詩序》言及其生平事略,但是大多涉及神異,難以爲據。

  從現存的《寒山子》詩集中可以得知:寒山隱迹在浙江省天臺縣西邊靈江上遊的始豐縣西境七十裏,有一個叫做寒岩的地方,他每天就呆在寒岩裏用心辦道,寒岩裏面一無所有,認識寒山的人都稱呼他爲“貧子”。寒山喜歡裝瘋賣傻,但是卻常常出語驚人。

  寒山子生活的時代,有隋末唐初說,有唐貞觀初說,有唐元和說,衆說紛纭,莫衷一是,爭論頗多。元末僧人清欲所作《詩歌》有雲: “若人何鄉何姓氏

  隋際唐初豪傑士”。南宋僧人志南所作《天臺山國禅寺叁隱集記》謂,豐幹禅師,唐貞觀初居國清寺,有寒山拾得者,獨與師親。明永樂時僧人道衍(即姚廣孝) 《寒山寺重興記》有雲: “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測人也”。前二說雖未見史乘,世多深信不疑,一般都確認寒山應是唐代人。

  按《宋高宗傳》十九卷《寒山拾得傳》系語有雲: “又大爲祜公無憲宗朝(年號元和)遇寒山子,指其深潭,仍逢拾得于國清,知叁人唐季葉時尤存”,又雲: “寒拾也,先天(玄宗第一個年號)在元和逢(指靈途中相遇),爲年彌長,爲顯隱不耶

  ”此可證明道衍所雲元和中人,確有所據,也證明唐宋之際對寒山子生卒時間,即有爭論。

  關于寒山的身世也是衆說紛纭,張說張的一套理論,李說李的一套理論,究竟誰說的對,誰說的不對,好象也不能輕易去下個結論。我們不妨從《寒山子詩集》中找找答案,首先看看寒山子之身世:寒山子出身于農民家庭(102詩雲:偃息森林下,從生是農夫。)爲人耿直(102詩雲:立身既質直,出語無谄谀。)父母早喪(289詩雲:我住在鄉村,無爺又無娘),少年時過著自給自足的農村生活(119詩雲:田家避暑月,鬥酒共誰歡。)後因兄長妻子志趣不和而關系惡化。(111詩雲:少小帶經鋤,本將兄共居。緣遭他輩責,剩被自妻疏。抛絕紅塵境,常遊好閱書。)他對讀書的確曾下過苦功,智商很高(105詩雲:世有聰明士,勤苦探幽文。叁端自孤立,六藝越諸君。)其後也曾多次參加考試,結果都未能如願(120詩雲:個是何措大,時來省南院。年可叁十余,曾經四五選。)但也曾得到最高當局多次召見,卻未能得賞識和重用(7詩雲:一爲書劍客,叁遇聖明君。東守文不賞,西征武不勳。)。

  寒山子舍俗出家的原因,歸納起來有兩點: (1)家國變故:與兄長妻子志趣不和,企望報效的隋王朝忽又崩潰。 (2)懷才不遇:雖有文才武功,卻得不到應有的報償,認爲“今日既老矣,余生不足雲”。初時也抱有伯夷叔齊恥食周粟的想法。如15詩雲:“餓著首陽山,生廉死亦樂”。

  寒山子出家的年齡應在叁十至四十歲之間,出家後也不是馬上歸隱天臺寒岩的,而是四處雲遊。131詩雲:出生叁十年,常遊千萬裏。又如270詩雲:自從出家後,漸得養生趣。伸縮四肢全,勤聽六根具。褐衣隨春冬,素食供朝暮。

  寒山子出家以後,過著艱苦樸素、潇灑自如的平淡生活,在凡人看來很苦,但是往往修行者都是以苦爲樂。如姚廣孝《寒山寺重興記》裏,說他“冠桦皮冠,著木屐,被褴褛衣,製瘋製顛,笑歌自若”。都說明寒山子出家後,不僅思想大轉變,生活方式也來了個大轉變。

  寒山子的鄉裏籍貫在其詩作裏雖無明載,但從251詩所雲“我見黃河水,凡經幾度清”分析來看,他應該是生長在中原黃河之濱,大概屬于河南一帶。彼時經隋炀帝開通大運河,正從洛陽經過,下蘇州楓橋正扼大運河咽喉,沿大運河南下,·經楓橋畔有妙利普明塔院,正好可以在此居留。而“普明塔院”是智者大師上座弟子普明禅師祖塔,因而引發寒山子在此隱居。從此“妙利普明塔院”就移名爲“寒山寺”。姚廣孝《寒山寺重興記》中記載: “有寒山子者,來此縛茆以居,修持多行甚勤。希遷禅師于此建伽藍,逐額名曰寒山寺。”自此寒山子被尊爲寺院祖師,世代供奉。現在寒山寺內建有“寒拾殿”,用來供奉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另外寺內還存有曆代名士傳頌下來的“寒山、拾得”畫像和詩作。

  寒山遠來到蘇州楓橋縛茆而居以後,暑天設茶攤,解決行人饑渴之苦;又幫助行船挽舟,又供給農民草鞋。他以解決世人實際困難的方法,作爲一個佛教徒的修持形式,這也是他的獨到之處。這些點滴事例說明出家後的寒山子, 已經抛棄了追名逐利的思想,過著與世無染的生活,自願做一個和光同塵的隱居者。他潛心佛法,參悟禅理,對人生、對社會逐漸産生了新的認識和估價。他的許多詩篇都反映了這一變化過程。

  寒山子在漫長的隱居生活期間,有充分時間和不受幹擾的環境對人生和社會予以深刻反思。如135詩雲: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自身病始可,又爲子孫愁。”這裏既指的世人,也指出家隱居前的寒山子。經過多年的修行和悟道,他終于在學習佛法中找到了答案。152詩雲: “人生一百年,佛說十二部。慈悲如野鹿,嗔怒似家狗。家狗趕不去,野鹿常好走。欲伏猕猴心,須聽獅子吼”。前者指出世人爭名逐利,無有已時,後者指出,要解決人生根本問題就得要好好修學佛法。這裏他又把世人追逐名利的種種醜態,組成一首極爲形象化的諷刺詩,用以喚醒世人。58詩雲:我見百十狗,個個毛猙獰。臥者樂自臥,行者樂自行。投之一塊骨,相與睚眦爭。 良由爲骨少,狗多分不平。

  以上詩句,足以反映出寒山子的隱居思想的發生、發展、轉變與升華的過程。

  正是由于寒山子有著不平凡的經曆,才使他毅然隱居山林,冷眼觀察世界故用詩的形式以諷世谕人。他的成就是博大精深的佛法引導他認識了人生宇宙的真谛,他運用自成一家風格的詩語,閃耀出智慧的火花。

  寒山子對其詩作,有其自我評價的標准,而不爲俗流所縛。如182詩雲: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挂心頭。閑于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又如305詩雲: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只爲知音寡。若遣趁宮商,余病莫能罷。忽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又如288詩雲: “有個王秀才,笑我詩多失。雲不識蜂腰,仍不會鶴膝。平仄不解壓,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詩,如盲徒詠日”。這就充分表明寒山子的詩作,其特點就在于明志,而不是笑傲風月,無病呻吟,在于通俗易懂,而不是咬文嚼字,拘泥于格律。

  後人對其“有人兮山徑,方卷兮霞纓。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難征。心惆怅兮狐疑,蹇獨立兮忠貞”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爲這首詩與屈原楚辭不相上下。其實與屈原相比,其經曆其境界顯然不同。屈原懷才不遇,坐見故國淪喪,因而含恨自沈而死;而寒山子其在未出家前,其境遇與思想確與屈原有共同點,而出家後,已覺悟到“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是多麼可笑,則與屈原大相徑庭。

  寒山平時喜歡任運自然,隨時作詩,他一生作有數百首詩,其中有300多首詩被錄入《全唐詩》中,並有《寒山子詩集》流傳于世。很可惜,當時徐靈府收集並作序的《寒山子詩集》早已失傳。現在流傳的《寒山子詩集》,是由托名初唐臺州刺史闾丘胤的人作序。關于寒山子的詩歌,寒山子在自己的詩271中說: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叁字二十一,都來六百首。一例書岩石,自誇雲好手,若能會我詩,真是如來母。”由此可以證明寒山子全部詩作有六百首,而現在流傳下來的僅叁百零七首。就從叁百零七首詩中,也不難看出寒山子的思想線索及其詩的特色。詩中有不少記錄了他的生平遭際和其曲折離奇的坎坷經曆。由此可以看出,寒山在日常生活中,特別喜歡作詩,每遇到一件事情或一事物,他都會即興作詩,用詩的形式把事情和事物,以及自己的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

  寒山的詩所表達的義理非常深刻,他象道濟禅師一樣,外濁內清,智慧超群,他的詩都是有感即發,張口就來,從來都不需要修改合韻,拾得的詩和寒山詩一樣,都很通俗易懂,易爲民庶所接受。因而,寒山、拾得的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形象也越來越大。

  寒山子的詩作用典廣泛, 自然貼切,而無一般運石堆砌造作之弊。在其特定條件下創造詩歌新模式,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先河,往往爲後世人拿來模仿運用,這說明其詩作在社會上産生了深刻影響。現行寒山詩集裏,就收錄有宋王安石的《擬寒山拾得二十首》;元張雨有擬寒山一首《贈活死人窩玄通先生》;清代何焯《讀柳子送文暢上人序》中亦有效寒山體一首;又有陳汝楫《效寒山子體》十四首,彭定裘《題寒山集》詩亦效寒山體。後人對其詩評價不外兩個方面:一者從佛教角度講,稱其詩有口語、有率語、有莊語、有諧語,至雲“不煩鄭氏箋,豈待毛公解”又似有儒生語,大抵佛語菩薩語也:一者從詩人角度講,清王士祯《居易錄》評之曰: “清淡沖朕,唐人所不好;機趣橫溢,韻度自高,在皎然上道顯下”。

  寒山一生寫了許多詩, 自然希望覓得知音,使之流傳于世。他說過: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公箋, 豈用毛公解

  不恨會人稀,只恨只音寡。若遣趁宮商,余病莫能罷。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正像寒山所希望的那樣,他的詩果然流傳于世,並獲得很高的贊譽。有人爲他的詩題跋,說他“以诙諧謾罵之辭,寓其牢愁悲憤之慨,發爲詩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又有人爲他的詩集作序,說他的詩“如空谷傳聲,乾坤間一段真韻天籁也”。又有人評價其白話詩“俚語俱趣,拙語俱巧”,耐人尋味。寒山詩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都有其特點,故後世文人常有“擬寒山詩”之作。如北宋的王安石,就曾“擬寒山詩十二首”,南宋的慈受深和尚也有“擬寒山詩一百四十八首”。有些詩人的詩作,雖未標明“寒山體”,但也深受寒山詩的影響, 白居易的白話詩就是如此。至遲到元代,寒山詩便傳入朝鮮、日本。到了近代,寒山詩更走向世界,被譯成日、英、法等國文字。

  拾得的詩多爲勸善懲惡,勸人修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倆竟變成主宰婚姻幸福、家庭和睦的“和”、 “合”二仙。後來就在民間傳說開來,這兩位蓬頭笑面的僧人又成了和合二仙,象征著夫妻相愛。二仙一捧荷花,一捧圓合,形容和諧合好。這種變化便是平民百姓的精神寄托,凡是來到寒山寺的香客和遊客, 都會前來朝拜這“合和二仙”,希望自己或是自己的子孫後代都能家庭和睦、夫妻合和、百年恩愛。

  寒山從小聰明好學,喜歡詩文,受過良好的儒家傳統教育。寒山的一生充滿了艱辛和苦難,但這都沒能阻擋他那積極向上、英勇奮進的決心和精神。他通過自己的刻苦修煉,得到了大智慧,並把大智慧傳給了人間。他對世間的一切都看得很清楚明白,他用畢生的精力譜寫了不同尋常的詩篇。

  寒山的詩在世界上流傳甚廣,影響很大,人們對他和其詩的學習和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曆史給人們留下的是思考,而聖人所留下的卻是無價之寶,也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寒山和拾得兩人情同手足,共同走完了艱難而有意義的人生,開創了中國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路。

  《寒山子詩集》這部震撼世界的巨作,使我們看到了人類永久的文明和希望。它是人類文明的再現,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寒山子詩集》蘇州寒山寺印

  2、 《寒山寺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9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亦僧 亦詩 亦菩薩——記唐代著名高僧寒山(智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