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西遊記》說菩提心(陳明)

  從《西遊記》說菩提心

  陳明

  《西遊記》是一部家喻産曉的古代優秀文化遺産!是四大名著裏唯一的一部神魔小說,一株永不凋豔的奇葩!故事取材于唐僧西赴印度求取真經的曆史史實杜撰而成。既能跻身于四大名著之列,可見其內涵不可估量。

  學佛的究極目標乃了生脫死,成佛作祖,普利群萌,廣度衆生!學佛不能不發菩提心。菩提心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乃大慈大悲心。正如一位弘法利生的法師在其著作中言道:

  “發心的是什麼,最後成就的就是什麼。”皈依佛門,常近叁寶,能否真得佛法大益且看唐僧師徒。

  曆盡八十一難,孫悟空證得鬥戰勝佛果。他本天地所成(似乎也象征著人類乃萬物之靈),在皈依佛門前曾隨菩提祖師習道學藝七年,倒也成就了一些本領。只是天性好鬥,瞠恚之心甚重,爲名爲利鬥天帝,大鬧天宮,擾亂蟠桃聖會:爲生死,鬥地府,強銷生死冊,可以說是人中阿修羅。後爲如來降伏,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于此劫中反思悔過,受觀世音菩薩指點,投于西天取經的唐僧門下,護其西行。初,因其惡性一時難收,且不願爲佛家戒律所製約,總與師違,只是後來迫于緊箍咒的壓力逐漸伏住了自己的邪心,一意向道,忠心護師。雖其間也爭鬥,那是爲了護師順利抵達西天取回大乘經典而鬥妖降魔,是一場正義與邪惡間的較量。

  譬如淨土法門專持彌陀聖號。念得清楚,聽得明白,聲聲入心而連綿不絕。如此,將妄想伏住,使其不複存在,讓心澄清。當然了,孫悟空的最初發心是爲了早日能逃出五指山,重返自由。猶似念佛參禅,返樸歸真,除去妄心,使自己的真心顯露,回到父母未生之前那本來面目。

  《華雲經》雲: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爲魔業。”孫悟空在他修行過程中逐漸擺正方向,讓自己的初發心從利己到利人。細細品讀《西遊記》是可以看出來的。可以講佛門那種“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大無畏精神隨時體現在他身上。

  一個人不能戰勝外來的種種磨難壓力,往往不能清醒地認識自我。

  《西遊記》中真假美猴王一段是相當精彩的。雖然孫悟空廣交叁界也無人能識別出真假。連托塔天王的照妖鏡也失去了光輝。平時管用的緊箍咒也失靈。還是如來慧心法眼得以化解這場所謂的“假做真時真亦假”的危難。倒是《金剛經》講得十分透徹: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孫悟空的名字並非唐僧所贈,而是菩提老祖取的。書中說:

  “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取名,到你乃第十輩小徒矣”。猴王道:

  “哪十二個字

  ”祖師道:

  “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麼”

  ”那麼菩提祖師要孫悟空悟什麼呢

  不就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佛家所說的妙有真空)嗎

  

  “圓”不就是圓滿麼

  惟“覺”的圓滿方證菩提啊!真是無過去心,無現在心,無將來心,覓求本來面目;不住此相,不住彼相,不住中流,在在處處無處不可安身!

  後學想,靈山會上如來授記孫悟空爲鬥戰勝佛,並非他能征善戰,而是他已能調伏內外之障礙,真正續佛慧命,普度衆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成就自己的無上佛道。如此方不負如來所囑咐。所期望。

  如果好說孫悟空是上根利器,那麼沙悟淨則近似後世的凡夫。

  (後學無意沖撞後世學佛者)而是末法時期衆生根器確實不銳。沙悟淨本是天道衆生,乃玉帝駕前卷簾將軍,因失手打碎琉璃盞而貶下凡間,落難流沙河做起吃人的勾當,卻因觀世音菩薩慈悲,指河爲姓取名悟淨,叫他投在唐僧座下護法。後,終成金身羅漢。沙悟淨其人十分如法。皈依後一路盡心盡力盡責,無怨無悔,也不曾犯過哪一條戒律,緣何他只證得羅漢果位而不是佛果位

  佛家有言:

  “量周沙界”。修習佛法,僅僅爲自己是不夠的,更在爲衆生。若爲自己而修習佛法,即使學大乘經典恐也落在小乘道中。以此當知,學佛者,發菩提心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悟“淨”者,正如《寒山寺》第17期中《禅學叁要》裏寫道的“禅學叁字”:

  “淨”、“靜”、 “敬”。以清淨之心恭敬叁寶,如法修行得涅槃寂靜。正像印祖所說:

  “一份恭敬得一份利益,十份恭敬得十分利益。”只是末法時期僅靠自力尚難成就,若兼仗佛力加持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然而沙悟淨的初發心似乎僅在爲自己,並且一直不曾改變,直到西天面見如來,以此看來,無怪乎他僅證得羅漢果了!

  唐僧的叁個弟子中豬八戒辛苦了十四年,得了個“淨壇使者”又緣何因

  豬八戒前生也是天道中的衆生,並且是八面玲珑,威風顯赫的人物:掌八萬天河之兵,本可長享天福。然借酒壯膽醉戲嫦娥犯下天條,而被貶下界錯投豬胎成了人不人、豬不豬的妖怪。如此還賊心難泯,雖經觀世音菩薩點化,要其出家隨唐僧西行,護其取回真經。然則,在未拜唐僧爲師前見高太公之女貌美又生邪念,後經悟空降伏方才作罷。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且看《西遊記》中豬八戒多次因美色而誤事或受傷。總也惦記在天界時的威風,而且貪食貪睡,此種根性當墮地獄。幸有佛法無邊,以慈悲爲懷廣度一切因緣具足之衆生。雖然豬八戒皈依後依舊貪吃好睡,遇事總要逃脫,不思精進,時而還妄語:雖然豬八戒的發心是被動的,修行精進也是被動的,然總做了一些有功德之事。君不見,靈山面聖,如來言:

  “因你挑擔有功,封淨壇使者。”

  取經團隊的核心人物是唐僧。而他的菩提心願是取回大乘真經,造福衆生。此心願遂爾成了這個團隊的心願。唐僧一路走宋,涉水、翻山、越嶺,曆盡幹辛萬苦一路走來。不知被妖魔鬼怪捉過多少回,每次都逢凶化吉。這其間除了各路仙衆鼎立相助,徒弟們盡忠護持之外,其心志從不更改,甯向西行一寸,不向東退一步苟活,冥冥之中倒也有佛菩薩加持!他在妖魔食其肉時也有恐懼,心驚膽顫。但後學認爲此相與豬八戒貪生怕死不同。如果唐僧遭厄,則西行受阻,恐難取回大乘真經!又如何造化芸芸待澤衆生

  唐僧恐懼的應是這等原因,因而其功德不可思議。唐僧也是個有血有肉有真情的凡人。雖已出家,面對西梁女國國王的真情,他的內心世界似乎也小有波動。他不眷戀女王的美色,不貪圖國王的名位,不計較是否能享有舉國的財富等名聞利養。而是面對女王的一片真情,不忍心傷害她罷了。但他權衡之利弊也不失明智,婉言相勸,謝絕女王盛情。既以出家,心棲佛門,心系衆生,當有佛門子弟之尊嚴。並且,

  “唐僧”者乃大唐朝的僧人,豈能因一己之私欲而破壞佛門和大唐國的形象,斷送西行求法之好機緣

  遂辭別女王駕馬西行。

  大乘佛教有四大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修學佛法也確定不離四尊菩薩的婆心教誨:無有大慈大悲心何宋願心

  若無智慧又是瞎忙亂修!如是,唯有以大慈大悲心發深宏誓願,以般若智慧導以正行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唐僧師徒能成正果不是集衆之所長于一體而所成嗎

  佛曰:得人生如掌中土,失人生如大地土。即得人生當信因果,了生死。若欲了生脫死唯發無尚菩提心,普利衆生,自利利他!

  南無阿彌陀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