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楊柳枝
采雲
觀世音菩薩,對于中國人來說,應該是最熟悉的一位菩薩了。她的德號與阿彌陀佛一樣,廣受中國人的崇拜,正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甚至于在某方面,觀世音菩薩比阿彌陀佛更顯親切、更容易讓人接受。這皆是因爲我們衆生有許許多多的苦難,而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能尋聲救苦。
觀世音菩薩,又名觀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雖然名稱略有不同,其實都是同一個菩薩。“觀音”的意義有二種解釋:一是觀音菩薩最初修行時,是耳根不向外聞,而返聞白性,依耳根圓通而證道;二是觀音菩薩成道後,普觀世間一切苦難衆生的音聲而尋聲救苦。而“觀自在”則是指觀音菩薩在自利和利他兩方面,皆得大自在故。
“菩薩”是印度語“菩提薩缍”的簡稱,華譯“覺有情”。它有叁種含義:一、菩薩是覺悟的有情(有情即衆生);二、菩薩還能普遍地覺悟一切衆生;叁、菩薩除了普度一切衆生(下化衆生)外,還勇猛精進地上求佛道。
觀世音菩薩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皆是一位慈母式的女性形象。其實,觀世音菩薩是沒有男女相之分別的,她只是應衆生之機緣而隨緣示現而已。所以,觀世音菩薩有許多的化身,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就講她具有叁十二應身。因爲菩薩的化身無數,所以,她的畫像也就有許多的不同。在人們心目中最熟悉的觀音菩薩像,當推淨瓶楊柳觀音了。
一、楊柳觀音
楊柳是—種大家都很熟悉的樹。她每逢春季二、叁月份就會發芽、吐葉,披滿一身的綠裝。那萬千細枝倒垂下來,像絲縧一樣美麗,微風一吹,隨風而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煞是好看。
爲什麼觀世音菩薩的淨瓶裏會插上楊柳枝呢
說起來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
周朝末年,有一個國家叫興林國。這個國家的國君妙莊王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把興林國治理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而深得人民愛戴。可惜的是,妙莊王雖然賢明,卻只有叁個女兒,而沒有兒子。他眼看著自己一天天衰老了,因此,他決定把王位傳給其中的一位女兒。
在妙莊土的叁個女兒中,叁公土妙善不但聰明伶俐,而且善良孝順。所以,妙莊王決定傳位給妙善公主。但是,由于妙善公主夙具慧根,她勘破了人生的無常、名利的虛妄,決心放棄眼前的榮華,去專修無上的佛道。由于她的違逆行爲,而遭受到了父王的責罰,被罰做種種奴婢的苫行。但妙善公主依然毫無怨言地修持佛法,終于感動·了父土,同意了她修道的聖行。
由于妙善公主慧根深厚,又加上勇猛精進的修持,終于感得佛陀現身開示。佛陀化身爲一位長眉和尚,送給她一只淨瓶,並對她講,等到此瓶中生出甘露、楊柳,就是她成道之時。妙善公主座下有個童子很調皮,他知道了這件事後,便想和妙善公主開個玩笑。一天晚上,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就偷偷地將淨瓶中裝上清水,插入楊柳枝。第二天,大家見到這個現象,都認爲妙善公主要成道了。世上的事,往往就是這樣奇妙不可思議,妙善公主也真的就在當天成道了,德號爲“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所以,以後觀世音菩薩的手中總是拿著淨瓶和楊柳枝,到處去普度衆生。
二、楊柳枝的啓示
當然,
以上的故事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觀世音菩薩本是古佛再來,早已于無量劫前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只因悲心太重,故倒駕慈航,又來到人間,以叁十二應身度化衆生。此故事雖是虛構的,但楊柳枝觀音的感應事迹卻是屢見不鮮的,皆因觀音菩薩是隨緣度化故。而且,觀世音菩薩手中的楊柳枝還別具一番深意呢!
楊柳的枝幹堅實向上,象征著我們佛弟子在修學佛法時要勇猛精進,以積極向上的思想去追求至高無上的佛道;而它的枝條是柔軟向下的,象征著我們在度化衆生時要發慈悲心恒順衆生,以方便善巧去引導度化衆生。
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這個五濁惡世的衆生,人人皆是苦惱痛苦的,我們佛弟子在此世間修道,若是不具備堅定的道心,是很難抵得住世間的誘惑,而有所成就的,這就猶如楊柳的枝幹堅實向上一樣。但是,如果僅只有堅實的枝幹,而沒有柔軟的枝條,也即是說只有道心和勇氣,卻欠缺智慧和方便,又很難在此世間立足生存,更無法普度衆生了。因爲衆生的苦惱本已夠多了,很需要慈悲柔順如慈母般的安慰和開導,這就需要我們以種種的善巧方便去恒順引導衆生。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說:
“可得爲吐間事,不可得爲世間意”,意思就是在事相上可以恒順衆生,但內心卻要清楚明白,有自己的正知正見,不能隨衆生跑了。這說的也就是要像楊柳枝一樣,有自己堅實的枝幹,但卻以柔條萬千去普度衆生。
叁、中國的民族魂
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年曆史文明的古老國家,雖然曆盡滄桑,但是依然生機勃勃地傲立于世界。這是爲什麼呢
就是因爲我們國家與人民有堅強的民族魂。中國人的民族魂就是儒家十叁經中《易經》裏乾卦的“自強不息”和坤卦的“厚德載物”。
乾也就是指天,天的德行就是四時變化,寒暑更替,周而複始,永不停息地自然運行,所以說他是“自強不息”;坤也就是指地,地的德行就是出生萬物,平等地供給一切萬物養分,而無有分別,故稱之爲“厚德載物”。同時,乾也代指陽性,如男子,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勇往直前、奮勇向上的“自強不息”精神:坤也代指陰性,如女子,具有慈悲柔順、溫柔體貼生養哺育的“厚德載物”品德。
中國人民具有“自強不息”的精神,所以飽經幾千年的滄桑,而能依然強大不衰。例如面對近代的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完整和民族的尊嚴,擊敗了無數次的列強侵略,靠的就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而且,中國人民戰勝帝國主義列強後,
自己卻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寬恕了他們的罪過和無知。更爲可貴的是,中國自古至今,從來也沒有去侵略過別的國家。中國不僅不去侵略別國,反而更以“厚德載物”的心量,去幫助他國,或與他國合作,走和平共處、共同富強的發展道路。因爲中國人民具有這兩種優秀的品德,順應了自然,符合了自然和曆史的發展規律,所以中國人民是偉大和刁;可戰勝的。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中國人民的這些品德,也就是楊柳所表現的菩薩精神。正因爲這個緣故,所以鸠摩羅什大師說:“中國有大乘(即菩薩乘)氣象。”而大乘佛法一傳到中國,便很快地被人民接受,並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法。雖然中國具有如此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富,但是,現時有些人不但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丟棄,甚至藐視它,這是值得我們大家深思的問題!
四、如何上求下化
大家都知道,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特指菩薩們的行持,我們一般的凡夫怎麼能做到呢
殊不知,菩薩有因位的菩薩和果位的菩薩。我們雖然是凡夫,但只要能發無上菩提心,你就是因位的菩薩,一樣可以做到上求下化的菩薩行,只是能力的大小略有不同而已,其性質卻是無二無別的。
每個真正信仰佛教的人,都知道衆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所以都發心要成佛。這個要成佛的一念心,便是上求佛道的心,而且,將來的成佛也是這一念心的延續和圓滿。雖然有時我們也會退心,也會被妄想執著所引導而忘了這個初衷。但是,經過善知識或法師,以及同參道友的提醒,我們又可以提起這一念成佛的心,而去精進地用功修行。另外,我們在念佛(此處專對修念佛法門者所講,下同)時,便是在上求佛道,《佛說觀無量壽經》雲: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每念一聲佛號,都是在向成佛之道上邁進。同時,我們每做一件善事,如能將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是在積聚我們的福德因緣,也是在向佛道上邁進。以上這些,都是在上求佛道。
佛菩薩度化衆生是要講因緣的,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若欲度化衆生,也只能是隨緣而不能強求的。與我們有緣的衆生,他才能聽你所說,並很歡喜的接受:若是無緣,任你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他也不會相信。所以,我們遇到有緣的衆生,就應珍惜這種機緣,隨分隨力地將自己懂得的佛法細心地講給他們聽,引導他們走上信佛、學佛的道路。若是沒有緣的衆生,以善巧方便與他們結緣,也是在下化衆生,因爲將來機緣成熟了,他就會接受你的教化。另外,有些人可能文化水平較低,或語言表達能力較差,而認爲自己是無法爲度衆生盡力。其實,若能如法如律地老實修行念佛,以自己的行持和念佛的成就,來影響和感化世人,是最好的身教度化衆生方式。例如臺灣的廣欽老和尚,就是一位廣爲人知的好例子。以上這些,都可以說足下化衆生的表現。
當然,上求佛道與下化衆生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不能一一枚舉。智者自可舉一反叁,嘗海水一滴而知大海全味。故也無須面面俱到,會意即可。
最後,我衷心地祝願每位佛弟子:像楊柳的枝幹一樣,堅實向上、自強不息地上求佛道;同時厚德載物,發揚佛教平等的慈悲精神,化慈心爲柔枝萬千去廣度一切衆生。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