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下身心如敝帚(外一篇)

  放下身心如敝帚(外一篇)

  延德

  一個年輕人背著一個大包袱,千裏迢迢來找無際大師。

  他說:

  “大師,我是那樣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讓我疲憊到了極點,我的鞋子破了,雙腳也磨出了水泡,手也刮破了,嗓子因爲長久的呼喊而沙啞……疲憊和失望糾纏著我,爲什麼我還找不到心中的陽光

  ”

  大師問他: “你那包袱裏裝的是什麼

  ”青年說:

  “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寂寞時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能走到你這裏來。”

  于是,無際大師帶著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後,大師說: “你扛了船走路吧!” “什麼

  扛了船走路

  ”青年很驚訝,

  “它那麼重,我扛得動嗎

  ”大師微微一笑,說:

  “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是有用的,它會使我們的生命得到升華,但執著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沈重。”

  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現自己的步子輕松而愉悅,比以前快得多。他發現原來生命可以不必如此如此沈重。是啊,痛苦的根源不在于得不到,而在于放不下。放不下悲情,悲情就如絲繭纏得心透不過氣來;放不下功名,功名就如塊壘壓在心頭;放不下虛榮,虛榮就如酸堿腐蝕著心靈;放不下仇恨,仇恨就如毒霧遮住了陽光……唯有放下,才會有真正的坦然與輕松。快樂源于知足,知足卻源于放下,放下的越多,就越容易知足,知足常樂!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必須放下許許多多的包袱和索絆,也許,這包袱裏藏有你許許多多不舍之物,也許,這索絆連著你刻骨銘心的情感,然而,當你負重得苦不堪言、舉步維艱的時候,嘗試著放下一些東西吧,割舍是疼痛的,疼痛過後卻是輕松!而一些悲情、虛榮、怨恨,更是我們行囊中的垃圾,唯有放下,才能換來一片明朗的天!

  《頌古》詩雲: “放下身心如敝帚,拈來瓦礫是黃金。默然一下打得著,大地山河一法塵。”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佛前,運用神通,兩手拿了花瓶,前來獻佛。

  佛陀對黑指婆羅門說: “放下!”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瓶花放下。

  佛陀又說: “放下!”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還是對他說: “放下!”這時婆羅門說: “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請問現在你要我放下什麼

  ”

  佛陀說: “我並沒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而是要你放下“切嗜欲妄念。放下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這些通通放下,再沒有什麼了,你將從生死桎捁中解脫出來。”

  黑指婆羅門這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我們有了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對事業放不下。我們肩上的重擔,在心上的壓力,豈止手上的花瓶

  這些重擔與壓力,可以說使人生活過得非常艱苦。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爲一條幸福解脫之道!

  那麼,什麼是放下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放下,不是放棄。因爲,放下是指內心,放棄是指現實;放下是智慧,放棄是無奈。

  放棄一種追求,放棄一個夢想,放棄一份感情,這是一種行爲,行爲的放棄不代表心靈的放下。常常的情況是,行爲無望地放棄了,心卻還苦苦地糾纏著。周國平說:“你若心生惦記,便是放不下。”這種放棄放不下的情形更是一種折磨人的痛苦。

  也許,我們心底都有著一種美好的願望,我們都很想執著于一件事,執著于一份愛,執著于一種感情,但是,當這種執著是一種錯誤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放棄,盡管我們是那麼地不情願,是那麼的無奈甚至痛苦。放棄是被迫的,要想得到真正的輕松和快樂,還必須學會放下。

  佛使比丘在《人類手冊》中說: “佛陀不教人沈迷于幻想,而要人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因此佛教哲理是清晰、實際而又合理的現實主義。”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