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佛經中的譬喻
德誠
譬喻是梵文“阿波陀那”的意譯,意思是以了知之法,顯未了之法。譬喻一方面暗示了佛理的深奧;另一方面又解釋了佛理中的深奧。
佛陀是一位非常善用譬喻的聖者,在
《中阿含業相應晶波羅牢經》第十文中有:
“波羅牢伽彌尼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甚奇。瞿昙所說極妙。善喻善證。”
這位居士向佛陀請教,世尊用了許多設問法來舉例爲其解答,他不禁訝異世尊是如此的巧譬善喻,因而贊美世尊是“善喻善證”:善于利用譬喻、善于舉例說明。世尊自己也常講:“汝今後聽我說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這是在《雜阿含》卷四十二中說的。
在《法華經》卷二的譬喻品內也提到:“今當複以譬喻更明此義,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在佛陀說法時,若遇弟子不懂的,佛陀就會用譬喻的方式,來帶領弟子、教導弟子,使其了解佛陀的智慧及悲心。
由此可知譬喻在佛理的诠釋上,是能不能夠契入佛心、了不了解佛心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大智度論》內提到:“譬喻,爲莊嚴論議,令人信著故。”譬喻並不是佛法論議的本身,而是爲了莊嚴論議,藉譬喻來解釋義理,使人經由譬喻而了解、而悟入。《大智度論》還提到·:“譬如登樓,得梯則易上。”譬喻本身就像要上樓的梯子,借著這個梯子,使衆生得入佛法的堂奧。
譬喻也像是包裹著苦口良藥的糖衣,爲的是使人易于服下。因此衆生難以理解的佛法,就需要用譬喻來使人明了。《大智度論》卷卅五:“譬如苦藥,服之甚難,假之以蜜,服之則易。”就是形容這個譬喻的。
譬喻本身具有幾種作用:第一能夠使人集中精神,引起學習動機。《阿含經》中數度提到,佛陀與比丘們在樹下打坐或在山林經行時,佛總是隨機利用身邊的事物來教導弟子。
有一回衆弟子跟著佛陀在樹林裏打坐,佛陀隨手抓起一把樹葉,問比丘說:“是我手上的樹葉多
還是地上的樹葉多
”就在衆弟子集中精神准備回答這個問題時,世尊趁機開導弟子:“我所說的涅槃寂靜之正法,如同我手上的樹葉這般少,一切世間非饒益的非法,就如同地上的葉子那麼多。”
又有一次,佛陀與衆弟子在經行,世尊隨手用指甲抓了一下泥土,問弟子:“是指甲沾的土多,抑或大地上的土多
”弟子回答:“大地土多。”佛陀便開示弟子:“你們要好好修行,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由此可知,譬喻能使人進入某一種情境,專心、投入地學習、思考,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譬喻,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鳴。
佛經中有一則關于欲望的譬喻。大意是說有一位有錢人,一日心血來潮,想養只小狗。動了這個念頭之後,他便到街上去買來一只小狗。
這只小狗在有錢人家裏長得很快,不久便長成一只強健、凶悍的大狗。這位有錢人起先是很高興,但是到後來,他發現這條狗的眼神有些不太對勁兒,陰陰的,透出一股嚇人的凶光,他心中一驚,這不會是……不會是一頭狼吧!于是他即刻買來一個鐵籠,把狗關起來,並請動物專家來鑒定,最後確認——這的確是一只狼。這位有錢人驚出了一身冷汗。
這只是一個偶然的事件,然而有一種名叫“欲望”的動物,會在我們的心中成長,“欲望”的意念微細的時候生動可愛,你對它沒有戒心,甚至好奇難耐。可是待它長大,一旦大到你控製不了的時候,它就會成爲你生活中的狼,咬傷了他人也更加咬傷了你自己。這個譬喻是以淺喻深,以具體喻抽象來說明教理的。
《阿含經》中佛對欲的性質以譬喻論述,真是一針見血:“若比丘思惟淨想,欲心便熾盛;若思惟不淨想,便無欲心。比丘當知:欲爲不淨,如彼屎聚;欲如鸲鹆,饒諸音響;欲無反複,如彼毒蛇;欲如幻化,如日消雪;當念舍欲,如棄冢間;欲還自害,如蛇懷毒;欲無厭患,如飲鹹水;欲難可滿,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羅刹村;欲猶怨家,恒當遠離;欲猶少味,如蜜塗刀;欲不可愛,如路白骨;欲現外形,如廁生華;欲爲不真,如彼畫瓶,內盛醜物,外見殊特:欲無牢固,亦如聚沫。”
又如空的觀念太抽象,不易理解,佛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中,即以諸法如幻、如焰、女口水中月、女口虛空、女口響、女口幹達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十種形象來譬喻空的境界。
對抽象難解之理,譬喻也是一種容易理解的方式,不只佛自己說譬喻,有時連弟子們也會主動要求佛陀說譬喻,如弟子問佛,過去有幾劫
一劫有多長
佛即回答:“我能爲汝說,而汝難知。”弟子即要求佛:“可說譬乎
”
弟子也喜歡用譬喻來向佛陀告知目前的心境、心情。在《法華經》卷二的第四品信解品即有一例,摩诃迦葉向世尊說明,得聞聲聞弟子舍利弗授記未來必定成佛的心情,好比是法王大寶,自然而至,也好比如貧子得父一般。
佛還告訴弟子如何在修行的急切與懈惰中取其中道,《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叁十四章《處中得道》,即以琴弦之急緩爲一個巧妙的譬喻。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心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爲何業
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
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
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
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則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大意就是說,有一沙門夜裏背誦釋迦佛以前七佛中的第六佛迦葉佛所遺留的訓誡,誦時聲清哀而急,很有不耐背誦的退志;佛問說:你還沒有跟我學道以前,在家裏做什麼工作
沙門答說:愛彈琴。佛說:那麼琴弦放得太松時,彈出什麼音
答說:不成音。又問說:弦絞到太緊時,彈出什麼音
又答說:也不成音。佛說:弦若絞准,又怎樣
答說:諸弦絞准,音韻高低得中,而衆音和諧了。佛說:沙門學道,也要這樣,不要急于成道,也不要懶散而退轉,要有恒心修練,終有一天會成道的:若急于有成,即過勞而身疲,身疲即意懶,意懶即生懊惱。則修持退轉,必造出許多的罪業。所以學道者,需要清心淨志,意趣安樂,這樣學道,就不會退失道業了。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六章《舍愛得道》文中有:“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衆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佛陀這個譬喻非常好,心就如同水一般,若是清淨、平靜則能感得一切物照映于上,心若妄動、汙濁,就同水混濁一般,萬物不現。佛法就是心法,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悟到的就是我們的心!他悟道後的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意思是只要你把心清淨下來,你本具的智慧就會顯現!若是你的心不清淨,夾雜著愛欲、瞠恚、愚癡,那是無法入道的。
又以輪回的輪,給人旋轉不已的印象;再用:如旋火輪,在汝頂上旋,給人進一步炙燒的感覺;用烈火來譬喻欲望;而叁界則用火宅來形容、譬喻。這些都是讓人産生被焚的急切炙痛。用浮木入海,不著兩岸;一人與萬人戰;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如以一人之力,欲截四十裏洪流,來譬喻精進、勇猛方能超脫輪回、出離生死。
《法華經》是我國佛教史上一部有重大影響的佛經,由後秦譯經大師鸠摩羅什譯出。《法華經》的譬喻較注意發揮說理例證的作用,篇幅相對較長,在鋪陳故事情節方面特色獨具,在衆多運用譬喻的佛典文學中具備典範意義。其中“火宅”、“窮子”、“藥草”、“化城”、“衣珠”、“髻珠”、“醫子”七個譬喻,較爲著名。
以下是《法華經》譬喻品中說叁界火宅部分的經文: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隕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欵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叁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于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械、若以幾案、從舍出之。”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複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爲火所燒。我當爲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勿令爲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複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爲舍,雲何爲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爲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爲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竟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複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以上經文大意是一家非常富足的人家,孩子們都在房子裏非常快樂的遊戲著,突然房子起火,然而這些可憐的孩子們卻不知大難臨頭,仍然玩得不亦樂乎,可是老父親卻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如果他向孩子們直接說,你們現在身陷苦海,趕緊逃離,估計沒有人離開,這樣後果不堪設想。他該怎麼辦呢
此時,他心生一計,對他的孩子們說,如果你們現在離開宅子,我會給你們更好的玩具,讓你們玩得更好。孩子們聽了都爭先恐後地離開了宅子,避免了災難的降臨。老父親也兌現了他的承諾,並給了每個孩子遠遠超出他們想象的好東西,因爲他的財富無窮。
這則譬喻就是說明世間衆生雖身在苦海(火宅),但卻毫不知情,仍然貪戀于世間紅塵種種,並不聽佛法的“好言相勸”。而佛身擔普度衆生、救贖世間的重大責任,就要讓衆生盡快脫離苦海,盡快“到彼岸”,所以,佛在度衆生時采用了方便的方法,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就像例子中的老父親給了他的孩子們遠遠超出他們想象的好東西一樣。因爲佛法無邊無際,智慧、善巧方便無量。
譬喻或以生動的形象,或以曲折的故事表現深邃幽奧之佛理,可使人因淺知深,更可使抽象的理念與感性的形象和諧統一。也讓人更加認知與理解說法者所要教化的內容,當然也充分提升了修學者的接收能力和效果。譬喻是理解佛法或爲人解說佛法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略談佛經中的譬喻(德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