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做人與和諧社會構建
性法
前段時間從雜志上面看到這樣一段話,大致的意思是現今社會存在著幾個鮮明的對比:人口越來越多,但人與人之間卻少了共同語言,甚至最起碼的友愛、親情中都夾雜著陷阱,人們更多的是戒備身邊的一切人;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心卻越來越惡化;家宅都奔著富麗堂皇而裝飾,而我們人類共有的家園、共同生活的環境卻越來越肮髒、越來越接近死亡……。
看了這段話也許會有些人笑而置之,且美其言曰:
“這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看起來這個答案很圓滿,當然也有這麼一部分。但是試問一下!這是必然的嗎
非也!這都是我們不重視細節方面危害的結果,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在爲自己掘墳挖墓。身爲叁才之一的我們——世間的主宰者,發展到今天這一步:社會不和諧、生態不平衡、自然界頻頻給予報複,我們難道就不覺得惋惜嗎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都跑到哪裏去了!造成這一切一切後果的不是天,不是地,而是我們人類自己,因爲我們的“我執”心太重了、太強了,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了“欲望”。把什麼東西只要有可能、有機會都想變成“我”的,已經屬于“我”的,又放不下,使得人與人之間産生了越來越厚的隔膜,人們都將內心封鎖起來,不與外人溝通,只作表面文章,默不作聲地造諸惡業。其實人與人、人與環境是相輔相成的,形如一鼎叁足,缺一不可。而其中叁才之一、萬物之靈的“人”是主觀能動的,也正是因爲“人”的造作所結成的共業,所以才形成了今天我們這個不和諧的社會。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我們人類所造的業還需要我們人類去消除。這就需要我們每個人從現在開始,從當下做起,做好“人”、行好“事”,以此來洗滌人類的共業。
一撇一捺一個“人”字看似簡單,但要想做好它卻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所以世間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做人難,難做人。當然這裏說的是做一個如法如律的能爲和諧社會出力的人。若每個人都能做到,那麼和諧社會不建而建,人間淨土不建而建,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即刻就能轉爲極樂蓮邦。
從古到今,社會都是以“人”爲本,以“人”爲中心,因爲“人”是世間的主宰者,所以一切應從“人”開始。就此本文僅以“人”扯開話題,淺談一下做人與構建和諧社會的一些不成熟的見解。
一、從內在的思想方面,我們要以
“無我”的大乘佛教思想爲砥柱;以中國本土倫理道德思想爲基礎。
佛陀在《老》的經集中把“人間觀”講得非常好:
“啊!太短了!人的生命不到一百歲就會死掉,即使比一百歲更長,也會因衰老而死。人們爲了這是“我”的東西而起執著,爲了所執著的東西而生“憂”,因爲自己的所有物並不是常住的,應該要知道,世上的東西是會變滅的,所以不可停留在家。人認爲這是我的東西的那個東西是會因其人之死而失去的,隨從我的人應該要賢明知此理,不可走向“我的東西”之觀念。例如覺醒的人,猶如夢中所見人已見不到,同樣的道理,
自己所愛的人死亡而離去此世時,再也見不到了,認爲這是我的東西而把它“執著”,並對所執著之物貪求之人們是不能舍掉“憂慮、悲哀”的,因此之故,發現了安穩的諸聖者,乃舍棄了一切所有而走了。”””但是聖者在世間畢竟是少數,最多的還是在迷的衆生,我們無時不在爲了無常、不常住、壞滅的東西而起“貪心”、起“執著”之心,而不斷地去造業,使人與人之間不斷地積累著越來越厚的隔膜,成爲了構建和諧社會阻礙最大的一堵牆。
人生是“執著、迷惑”的人生,這是佛陀所說的,人的“自”“他”雙方都被抓住而在生活,把不屬于“我”的東西認爲是“我”的東西,所以才會有“我執”,佛陀排斥停滯于“這是我的東西,屬于我的東西”之見解,
“認爲是我的東西”是人類誰都有的一種通性,
“認爲是我的東西”而起執著,首先自己就認爲有這種東西!如就自己而言:有我的身體、我的生命、我的名聲、我的財産等等,即使對自己身外的種種事物,假如與自己有什麼關連的話,都想占爲已有。孰不知這都是假的,虛幻的,不實的,就連我們自己的身體都是五蘊和合的假體,更不要提別的身外之物了。俗話說得好,人的一生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占有得越多活得就越不安心,相反,
若不執著這個假的“我”,就不會造太多的業。這樣我們又何樂而不爲呢
佛法應世而生,故佛陀說教也是爲了生活的智慧而說,所以他的“無我”說多半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來說的,在通俗的“無我”說中,說得最多的是“人無我”,上文也提到,人是世間的“主宰者”,一切都應從“人”開始。在《象迹喻大經》中佛陀這樣跟我們說:
“賢者們!猶如木材、蘭草、泥土等來蔽覆房子;如此,賢者們!由骨、筋、肉、皮以蔽覆虛空而成爲色。”又在相應部經典《金剛》裏,有金剛比丘尼答複惡魔質問時所唱之偈曰:
“爲什麼你主張是衆生,你是走向了惡魔之見解的;這只是諸行的集合,在茲並得不到衆生,例如各部分集聚,而生起車之名稱,有五個構成要素(五蘊),故有衆生之名稱。會升起的東西是苦惱,會停住且會變滅的東西是苦惱,苦惱之外沒有生的東西,苦惱之外沒有滅的東西。”,這就說明我們的這個身體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所組成的“假”的東西,而在其處並找不到一個真正的自我。“我”是什麼
是鼻子
是耳朵
是肉團心
還是大腦
想來想去,它們都是獨立工作的,誰也不幹涉誰,難道不是嗎
大家想,科技發達的今天,把一個人的心髒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體上,試問一下!後者有沒有因此而變成前者
沒有吧!一樣的道理,移植大腦、內髒、眼、耳、鼻等等都是這個道理。那“我”又是誰
我們還拼了命的去執著這個假的“我”、爲了這個假的“我”去執著財、色、名、食、睡還有意義嗎
這樣只會讓我們平生造更多的惡業,不如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行善事、做好事,來積一點陰德,以此培植我們的資糧。這在無形中也爲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倫理道德方面,我們應該怎樣做
近代祖師一一淨宗十叁祖印光大師早就在其《印光大師文鈔》中作了明細且高度准確的說明。可以這樣說,
《印光大師文鈔》中把佛教教義和中國傳統儒、道二家的倫理思想結合得完美無缺。在《文鈔》中,印祖這樣告誡我們: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閉門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這句話已把倫理剖析得很清楚。所謂倫理,無非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各種道理和准則。放眼觀世界,洗耳聽群聲,試問有多少人做到了這一點,不要說“上敬下和”,不少人連最基本的“孝養父母”都做不好,更不用說“上敬下和”了;“閉門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也就是讓我們經常反省自己,而不去議論東家長西家短,所以印祖才告誡我們要“閉門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只有這樣做我們的人格才會升華,和諧社會才能早日實現。
其實中國倫理與大乘佛法的行持無二無別, 《文鈔》中印祖說:
“盡性學佛,方能盡倫學孔,盡倫學孔,方能盡性學佛,試觀古今之大忠大孝,與夫發揮儒教心法者無不深知佛經,潛修密證也。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大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克己複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盡倫盡性。”
二、從外在的行持方面,我們要做到嚴持五戒、奉行十善、深信因果,以佛之因果輪回配以古之倫理道德嚴格規範自己。
佛法有異于哲學的地方,在于它不單提出了一套道德行爲的標准,如五戒、十善等。更重要的是佛法提出了應遵守這些道德標准的依據。這並不是空談性善或性惡,而是具體提出了業感流傳、叁世因果的輪回理論,由于善惡不同的行爲會招致苦樂不等的果報,因此善的行爲應受鼓勵,惡的行爲應加抑製。通過對輪回現象的認識,這種善惡行爲的抉擇才能有更穩固的基礎,而不是奠基于空乏的道德觀念之上,這也正是佛家五戒和儒家五常”的大同小異之處。
五戒者,殺、盜、淫、妄、酒。戒者,防非止惡義,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即不茶毒生靈、殘害生命;不偷盜,即不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別人的財物;不邪淫,不拈花惹草、不紅杏出牆,只維持正當的男女關系(對于在家衆);不妄語,說話句句真實,不虛僞,不說謊;不飲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導致犯以上四戒,因此必須戒酒。孔子在《論語》中也說“不爲酒困”一語(不過酒在作藥物治病醫人時,佛教亦大開方便之門恒順衆生,可以通融)。十善則是在五戒的基礎上詳而細分之,即身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意叁:不貪、不瞠、不癡。佛教講唯心,不生貪心就不會妄取;不生瞠心就不會塗炭生靈:不生癡心就會很清醒理智。所以五戒、十善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一個正人君子的正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或看到一些人犯了殺——殺人放火、盜——偷盜搶劫、淫一一滅理亂倫、妄一一坑蒙拐騙等等的事。在這些作惡者的行列中絕對不會有一個佛教徒在裏面排隊,因爲作爲一名佛教徒,無論在家出家都必須嚴守五戒、奉行十善,否則就會受到相應的果報。有些人可能會問,我不是佛教徒,也不知道五戒是什麼,犯了是不是不會受報啊
反問一下!你不知道法律也不懂法律,偏偏又觸犯了法律,國家會不會因爲你不知道就不定你的罪呢
絕對不會吧!因果報應也是這樣“果不虛設,仗境方生”。
《地藏經》雲: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诤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如果我們不想受到上述果報,就必須如理如法做一個嚴守五戒、奉行十善的人。
除此之外,我們在爲人方面還要遵循佛教“六和敬”原則,即身和同住:即身體的和合相處:口和無诤:是言語的不起爭論;意和同解:是心意的共同欣悅;戒和同修:即戒律的共同遵守;見和同解:即見解的完全一致:利合同均:是利益的一種均沾;處事方面,要以八正道、六度般若蜜等來規範自己。這樣我們才算做好了這個“人”,做合格了這“人”,做成功了這個“人”。若能這樣,一人照做雖然是星星之火,萬人照做則能燎原。和諧社會就在當下,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淺談做人與和諧社會構建(性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