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生活禅(耀覺)

  淺談生活禅

  耀覺

  編者按:寒山書院第叁屆八十一名學僧已經圓滿畢業,有十多名學僧還考取到了中國佛學院和新加坡佛學院等國內外著名佛學院繼續深造。常言道: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取得如此令人欣喜的成果,這其中,無疑凝聚了全體師僧共同勤苦修學的汗水。欣喜和感歎之佘,現從本屆學僧的畢業論文中擇優選刊部分佳作,並希望寒山書院的全體師僧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內容提要:本文由禅宗祖師的思想、特點和實踐主張,闡述生活禅的起源形成,及生活禅的現實意義。目的在于引導學人正確認識、處理生活與禅的關系,落實人間佛教的理念,進而把佛教弘揚爲大衆佛教;把彼岸的佛教變爲現實的佛教;把學問的佛教變成指導現實生活的佛教。

  關鍵詞:禅 生活生活禅

  引言

  南北朝時期是我國佛教文化百花齊放的時代,梁代時菩提達磨祖師東渡,禅宗而漸有雛形,至唐慧能祖師時形成完整的禅學體系。慧能祖師認爲“心無定相,心體無著”,真心佛性不過是心靈自由的本體。修行上主張無念,認爲真如是無念之體,無念是真如之用。無念不是抑製心理活動,而是直覺能力的自然發揮,憑這種直覺能力就可以顯現佛性。這種直覺的獲得方法是放松心靈活動的拘束與控製,以便達到直覺與靈感的出現。淨慧法師,吸取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繼承並弘揚“平常心,本份事”的趙州禅風,于1991年提出“生活禅”的理念。

  1.生活中無處不是禅

  禅即是悟,悟其自心自性,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兩種認識事物的能力,一種是我們所熟識的理智,另一種則不易爲人把握的悟性。與理智相比較,悟性更接近生命的根源,也更能把握生命的本質。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禅意和禅機,所謂“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但由于大多數人自我封閉,意識不到本身具有體驗禅的潛能。

  晚唐有位龍潭和尚,師父是天皇道悟禅師,他在師父身邊呆了很長時間,天天侍候師父,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他感覺師父並沒有指示禅機心要。有一天,龍潭和尚請問師父:

  “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師父卻說: “汝自到來,吾未嘗不指示心要。”“何處指示

  ”師父說:

  “汝遞茶來,吾爲汝接;汝行食來,吾爲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頭:何處不是指示心要

  ”龍潭聽了,低頭久久不語,師父說:

  “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龍潭在師父逼問的一瞬間,不容思量蔔度,當下心開意解。

  生活豐富多彩,禅的內容也同樣是極爲豐富圓滿,禅與生活緊密不可分割。滿天星鬥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郁郁黃花是禅。如果滿天星鬥不是禅,釋迦牟尼就不可能因睹明星而覺悟成佛: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禅,洞山良價就不可能因過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謎團;如果郁郁黃花不是禅,靈雲禅師也不可因見桃花而開悟。在生活中體驗禅的關鍵所在,是保持一顆平常心,所謂“平常心是道”,

  《金剛經》雲“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釋迦佛托缽乞食,還至本處,吃完收衣缽,洗足敷座而坐,佛有著相的意思嗎

  出入、往返、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在這平凡尋常的生活中都是任運自然,一點不著相,不著相則妄心自伏。

  “饑來則食,困宋則眠”,放下吃飯時的百般思索,放下睡覺時的千般算計,則日日是好日,山河大地無處不是禅。

  2.禅離不開實際生活

  世尊降迹人間,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間,說法于鹿野苑,涅槃雙林,均以人類爲主要對象,所說佛法也以人生現實爲依據,以覺悟人群爲宗旨。佛陀常贊“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爲,自從人間有了佛陀的教法,佛教就屬于人間。佛教的思想必須紮根于現實生活,離開了現實生活,佛教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土壤。禅屬于佛教文化的重要部分,那麼也不能超越現實生活而得解脫,關鍵在“解和行”,

  “行”也就是落實到具體生活, “解”是安頓身心過程當中不可少的一個階段,但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上,否則就無法得到佛法的受用,生命也就永遠無法安頓。

  所以祖師大德得出這樣的結論“貴行解不貴知解”,禅宗不重視拜佛,亦不重看經。德山宣鑒說“十二分教是鬼神薄,是拭瘡疣紙”,夾山善會說“大藏教是老僧坐具,祖師玄旨是破草鞋,不著更好”。因爲見性是一種神秘的境界,必須親自體驗,神秘境界不在經典文字裏,經典文字至多不過是神秘境界的摹擬,不是神秘境界的本身。譬如遊靈山,佛祖都是遊過靈山的,他們的經典好比靈山遊記,無論遊記寫得如何真實,總不是靈山的真面目。趙州禅師有一首偈雲“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即至日末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所以禅宗教人不看遊記,只教人親自去靈山,也就是從實際生活中磨練自己、完善自己,修叁學、斷叁毒、淨叁業、出叁界,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在人間開拓一片自由的空間。

  3.生活禅對個人修行的啓示

  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類永恒不朽的主旋律,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使自己的理智、情感和能力都達到最圓滿的渴望和沖動。人格的完善不僅與自我價值的實現程度有關,更是走完漫長而曲折人生路途的內在保證,.在個人修養方面,禅的睿智同樣給我們許多現代的啓示。

  從內容上說,禅與我們現代生活已有了一定距離。但本質上看,禅所追求的對生命的開拓與超越,又是與個人修養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在于發掘生命的價值與底蘊,使我們的人生充滿意義,因此禅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提示著我們。

  3.1自我完善與自我超越,應建立在個體對自我自信的基礎上

  禅者的“見性”功夫,本質上屬于人性修養的範圍,但禅有不同于佛家諸宗之處,這就是禅從不把自我超脫的希望寄托于虛無缥缈的來世,更不求助于任何外在的權威,而是立足于自我的生命事實。禅宗綱領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用淺顯的話來說是強調我與佛的不二原則,獲得生命自由的根基是了解自我,確立自我的權威意識。宋代趙州和尚有一則精彩的偈語:

  “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所謂的佛性,所謂的大智慧,就在人類自身生命的根源處,不必在晨鍾暮鼓中身似槁木地苦修,也不必在煙霧缭繞的佛像前默默地祈禱,只要將封閉的心靈打開,就可頓見本性,成就圓滿無礙的人格。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啓發,

  自信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人生中常常遇到困難與挫折,自信便如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支撐著我們超過重重艱難險阻,使我們能在命運奮鬥的旅途中不斷完善自我,現代人提出“超越自我”,其實首先應該著手的是確立自己的生命根基。

  3.2既要有遠大的理想,又要腳踏實地,在每一天去發掘生命的意蘊

  見性成佛是每個禅者所追求的目標,但他們從不好高鹜遠,也不談玄論虛,只在生命賦予的每一天、每一境去領略生命的奧秘與意義。平常心即是道,不必刻意追求生死輪回的超脫,更不必超升西天淨土而窮首皓經,只要能直下承當生命的事實,

  “擔水劈柴,無非妙道;舉手投足,皆是道場”,生命中的一言一行、一景一色皆有發人深省之處,都向人們展開進入禅悟境界的大門。禅師們常說“注意自家腳跟下一段大事”,意即在提示僧徒要從平凡的生活中尋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沩山和尚問弟子香嚴:

  “父母未生之前的自己面目是什麼

  ”香嚴無從作答,乞師賜教。沩山沒有回答他,只是告訴他:

  “我所說的一切都是由我悟的,都不是你的東西”。香嚴煩惱之極,對現世明心悟道感到很沮喪,于是去南陽守慧忠國師的墓,以求積德養性。有一天在山中割草,撿起一顆石子向外扔去,正巧碰在竹竿上,“泠泠”的回響,令他忽然之間開悟。

  芸芸衆生,擁有遠大的理想,而又整天怨天憂人者不乏其人,他們一味羨慕別人的成功,不斷爲自己描繪一幅幅宏偉藍圖,而從未想到自己的立身之處只是空中樓閣,無根無底。其實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是一段過程。正是在乎凡的淚與笑、苦與樂、追求與苦悶、奮鬥與彷徨的交織中,我們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義。生活中的每一道坎,每一次挫折,無不是對生命的考驗;平凡中的每一件事,每一種情境,無不能喚起我們美好善良的天性。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天吧,正如雲門大師說的那樣“日日是好日”,每時每刻不可虛度,任何境遇中都應保持平常心,只有這樣理想才有可能變爲現實。

  3.3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地提升才得以彰顯

  只有將自我的生命溶入他人的生命中,將小我擴充爲利己利他的大我,才是真正實現了人生的價值,這是禅向我們啓示的另一個真理。從禅的角度看,達到了開悟的境界是可喜可賀的,但如果僅僅停留于此,受到境的束縛,便是摧了禅、毀了悟,.只算達到禅界的半路,禅界好比“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帶著覺悟的心到廣大的世間普度衆生,成爲世人的幫手與力量,這種禅才是“活人禅”。保福和尚與師兄長慶在深山散步,保福用手指著遠方:

  “這裏是妙峰頂”,長慶和尚聽了以後,卻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妙峰頂好是好,只是還不完美”。妙峰頂是善財童子初訪德雲比丘時隱居的山,代指平等一如、真空無相的悟境,到了妙峰頂好是好,可是僅僅到此爲止,便是“死人禅”。真空無相即真空妙用,得道之人必須普度衆生,才能顯示大乘慈悲胸懷,佛的真谛。淨慧法師在這一方面孜孜不倦,他組織“生活禅夏令營”,以生活禅爲主題,讓廣大在家信衆體驗叢林生活,親近叁寶,堅定正信,極具現代意義。法師常常開示生活禅與禅生活,就是要把染汙的叁業轉爲清淨的叁業,此轉化的過程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對身語意的轉化。修行就是徹底改變我們愚昧的生活,所以一切生活無不是禅,也無不是生活禅。

  結語

  修習生活禅,就是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生活,將佛法圓融于世界,將個人融化于大衆。人類是群體性的存在,並非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能生存,彼此合作才能形成這個世界,所以都應該多一份責任心,;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擔負起應有的義務。珍惜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珍惜一切與自己有緣的人,用心去感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那麼極樂世界並不在遙遠的他方。

  (班級:3屆2班指導法師:明空法師)

  參考資料:

  《中國佛教與生活禅》

  《禅宗與禅學熱》

  《禅學論文集》

  《禦選語錄》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

  《金剛經》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淺談生活禅(耀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