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使人心靈純美(智海)

  佛法使人心靈純美

  智海

  佛教之道,綿綿不絕,究其根底,在明心見性, 自淨其意。因爲心爲渚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擴展胸懷,放大心量,息滅貪、瞠、癡,由個體而家庭而社區而國家而天下,則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而禅宗的最高境界也曾被大德歸結爲“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這也正是人們對于生活的一種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渴望。

  但返璞歸真,回歸自然並不僅僅只是一種形式,不是僅指回歸山野村居,或遊山玩水,呼吸新鮮空氣,從禅的層面上來說,返璞歸真最主要的是要達到心靈的回歸,讓心靈從繁複的層面回歸簡單,遠離那些使人煩惱重重的虛名浮利,徹底領悟自然界的純樸與真實。

  爲了說明這個問題,佛教引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位信佛虔誠的居士,在自家屋後開辟了一片花園,種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于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葉茂盛、花香襲人。這位居土常將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這位居士遇見寺院的住持禅師,也將花供養禅師。

  禅師說: “花的新鮮與我們身心清淨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自我淨化、調整心念,才能適應環境,無法要求環境來適應我們的心啊!”

  這位居士聽完後,隨即接著說: “我若能常在寺院裏,不知該有多好!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甯靜的環境中好好聆聽佛法,學習佛經梵音的唱誦。”

  禅師又說: “其實,呼吸之間就是梵音聲。只要把混亂的心念時時消除,這種天地宇宙、周圍環境,乃至于你內在的身心動作,無一不是清淨梵音聲。你兩耳就是現成的菩薩道,身體就是清淨的道場廠

  也可以這樣理解禅師的浯意:只有當心靈回歸到無我、物我兩忘的樸實境界,只有當靈魂徹底抛棄世間的浮華,人才能達到和自然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擁有心靈的純美。

  心靈的純美是一種精神美,內在美。它是人內在素質美的體現,是人美的核心。

  心靈的純美是道德美、情感美、才識美和性格美的有機結合,是人的教養、涵養、氣度等的表現。一個人有教養就能承受生活考驗,繼而能奠定其人生觀,這是人們追求心靈純美的條件之一。教養好,相應涵養就好,氣質也好。心靈的純美與美德是分不開的。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心靈的純美就意味著較高的個人修養。對于成功人士而言,自身修養比職業素質更重要。心靈是一個人的最爲神秘之處,是一個人一切行爲的“決策機關”,心靈的純美,能指導人的行動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爲社會造福,爲自己增輝,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們平時所提倡的“五講四美”便有心靈美這一項。而“四美”中的心靈美正是語言美、行爲美、環境美的基礎。因爲心靈美是內在的美,其他“叁美,,都是心靈美的外在表現。只有心靈純美了,我們才能夠做到語言美、行爲美和環境美。

  心靈的純美可以讓我們樹立起是非標准,具備辨別美與醜的能力,棄惡揚善:心靈的純美可以給予我們追求真理和突破科學禁區的勇氣;心靈的純美還可以讓我們擁有創造財富的精神。

  只有心靈的純美才是持久的美。一個心靈肮髒的人不論他的外貌有多麼的漂亮,他最終都不會得到別人長久的贊美。

  如果一個人不具有出衆的外貌,但卻具有純美的心靈,那麼,心靈美就會彌補他外貌的缺陷,從而使他具有不凡的風度和受人尊敬的性格。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是…—位相貌十分醜陋的人,然而他正是因爲具有純美的心靈和睿智的頭腦,他才得到別人的贊譽而千古留名。

  中國的很多古人也都把追求心靈的純美當作自己的人生日標。功名利祿在他們看來,不過是浮雲般虛無缥缈,根本不值得——顧。正因爲如此,他們不會斤斤計較于個人名利得失,更不會爲爭名逐利而勾心鬥角,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充實自己,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宋品味人生。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東晉時期的陶淵明,爲了追求心靈的自由,毅然抛棄了官位和豐厚的物質生活,他卻收獲了一種怡然自得的快樂。

  還有很多人,長期追求功名利祿而不得,在身心俱疲之後,往往會猛然醒悟:人生的全部價值,就在于保存一顆純淨美麗的心:只有心靈的純美才是永恒的!

  佛教認爲,人類之所以不能夠達到純美的境界源自于人有諸多煩惱,而種種煩惱主要來源于自身心識的貪、瞠、癡,即所謂“叁毒”。同時,這“叁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貪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瞠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甯的一種精神作用;癡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與人之間無法和諧相處,從而産生矛盾和問題,相互糾纏不已,以至在苦難之中不能解脫。佛法認爲,這“叁毒”是魔王,只有用佛法的正見去讓自己除掉叁毒心,才能恢複清淨的本性,因而佛教導人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瞠癡”,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欲心、瞠心和愚癡心,淨化自己的心靈。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布施去轉化貪欲心,以慈悲去轉化瞠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癡心。

  禅宗認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性清淨,衆生與佛本無差別。如有差別,則在于一迷一悟,迷即衆生,悟即是佛。而所謂悟的根本內容,就是能“自淨其心”。六祖慧能大師在其經典《壇經》中提出了很多這樣的論點,如: “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 “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等等。

  所以,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淨,無雜無染。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觀自性,就能自我淨化心地,則無處不是清淨的道場!何須等待時間與空間的配合

  修行,就是要時時攝伏、調伏自己的心。內心如果清淨,大地一切的境界無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間,萬物的聲音無不是生命的朝氣與大地的生機!

  這種來自心靈純美的和諧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看破世俗的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躲開功名利祿的紛紛擾擾,讓我們的心靈在生命的原野上自由自在地馳騁,我們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