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7-131佛面猶如淨滿月

  佛面猶如淨滿月—一 海濤 輯

  

  1.我見于如來,于世無譬類;身作黃金色,叁十二相好。

   面如淨滿月,梵音聲柔軟;伏諸煩惱诤,常處于寂滅。《雜阿含》

  

  2.譬如月無垢,周行于虛空;一切小星中,其光最盛明。

   淨信亦如是,戒聞離悭施;于諸悭世間,其施特明顯。《雜阿含》

  

  3.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在僧前坐說戒。當于是夜月初出時,婆耆奢在彼衆中作是念言:「我今欲以月爲喻,贊歎于佛!」

   即說偈言:

   猶如盛滿月,無雲處空中;光明照世界,一切皆樂見。

   釋迦牟尼尊,世間大導師;端嚴甚殊特,名聞悉充滿。

   月出白蓮榮,日現紅蓮敷;從佛受化者,譬如華敷榮。

  開彼宿善根,悉令見道迹。《別譯雜阿含》

  

  4.譬如月無垢,遊于虛空界;一切世星宿,悉翳其光明。

  如是信博聞,庶幾無悭貪;世間一切悭,悉翳施光明。《中阿含》

  

  5.佛告比丘:「心當如月,清涼無熱;至檀越家,專念不亂。」《長阿含》

  

  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多薩阿竭(如來).阿羅呵.叁耶叁佛出現世間,天及人民便蒙光澤,而有信心于戒、聞、施、智慧,如月盛滿,普照一切。」《增壹阿含》

  

  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爲第一;此亦如是:諸善功德叁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最爲第一,最尊、最貴。」《增壹阿含》

  

  8.若人有貪欲,瞋恚癡不盡;于善漸有減,猶如月向盡。

  若人無貪欲,瞋恚癡亦盡;于善漸有增,猶如月盛滿。《增壹阿含》

  

  9.佛處大會,猶如須彌衆山之王,獨峻高顯;如月盛滿照于群星,威光唯景;如紫金耀于是場地,皆作金色,卓然特異,巍巍無侶。《新歲經》

  

  佛面猶如淨滿月—二 海濤 輯

  

  1.若新學比丘,勤修于佛教;其明照于世,如月盛滿時。《鴦掘摩經》

  

  2.世尊面貌,如月盛滿;口演光明,清涼言辭。遏滅世間,燋然盛熱。《佛本行經》

  

  3.汝應起慈心!設起慈心即當生天。怨心如火,汝當速滅!瞋恚在心,不見法義。修忍之人除去瞋恚。瞋恚汙心,形不端正;猶如雲霧,障蔽淨月,出家之人所不應生!生瞋恚者不得端正,猶如飲酒嗌氣臭穢。《菩薩本緣經》

  

  4.善觀諸法皆同幻事、陽焰、夢境、水月、響聲,亦如空花、鏡像、光影,又等變化及尋香城,知皆無實,唯現似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5.譬如夢境、谷響、光影、幻事、陽焰、水月、變化,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爲夢境乃至變化。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6.正智離分別,如日無私照;亦如清涼月,能淨諸雲翳。

   智者多慈悲,常濟于貧乏;見乞不輕賤,應生歡喜心。《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7.諸大菩薩則爲慶雲,隨其所應雨甘露法。諸大菩薩則爲淨月,放諸功德光明之網。《華嚴經‧入法界品》

  

  8.譬如明淨月,照除世間暗;如來淨智日,悉除叁世暗。

  

  9.鐵圍兩山間,不覩日月光;餓鬼聚其中,償其宿罪故。

  

  10.菩薩布施之時,以諸善根如是回向:「願一切衆生智慧日光,破愚癡暗!願一切衆生菩提淨月,增長滿足!願一切衆生入大寶洲,見善知識,具足成就一切善根!」《華嚴經‧十回向品》

  

  11.諸大菩薩以大慈蓋普覆救護一切衆生,上、中、下品等觀無二,慈如大地,載育衆生。菩薩滿月,出功德光,除衆惱熱;菩薩淨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菩薩明燈,除滅重暗。《入法界品》

  

  佛面猶如淨滿月—叁 海濤 輯

  

  1.佛來王城行化行,大苾刍衆皆圍繞;

   猶若晴空清淨月,普遍照耀于世間;

   又如出現千日光,四衢道陌皆晃耀;

   佛于城中行化行,普放光明亦如是。《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2.出家菩薩觀在家,猶如暴風不暫住;

   亦如妄執水中月,分別計度以爲實;

  水中本來月影無,淨水爲緣見本月;

  諸法緣生皆是假,凡愚妄計以爲我;

  即此從緣法非真,妄想分別計爲有;

  若能斷除于二執,當證無上大菩提。《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3.諸佛體用無差別,如千燈照互增明;智慧如空無有邊,應物現形如水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4.悲與群生,爲出生母;依憑斯善,人生天上。

   又複悲心,饒益利樂;一切有情,得天愛樂。

   悲者恒善,一切衆生;及諸賢聖,普皆歸命。

   又複行悲,如清涼月;去彼煩惱,炎苦之熱。

   是故悲心,爲快樂本。《妙法聖念處經》

  

  5.劫初已來,天尊、王位、土地、人民皆就無常,無一在者。當知此身甚爲危脆,如焰,如響,如影,如電,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實,如琢石火,如夢所見,如山谷中暴水卒起,遍滿溝澗,須臾過盡,還就枯竭。《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

  

  6.世尊面目如月王,能破一切諸黑暗;今複拔濟于我等,我等歸命天中尊。《大方等陀羅尼經》

  

  7.水流不常滿,火盛不久燃;日出須臾沒,月滿已複缺;尊榮豪貴者,無常複過是。《罪業報應經》

  

  佛面猶如淨滿月—四 海濤 輯

  

  1.佛子!譬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如來智慧日月亦複如是:普照一切,無不明了,但衆生希望、善根不同,故如來智光種種差別。《華嚴經》

  

  2.世間皆熾然,多諸欝蒸惱;慈悲清涼月,照除熱惱苦。《大莊嚴論經》

  

  3.如來今者放光明,淨妙難思甚希有;

   時衆谛視于慈容,猶若披雲瞻滿月。《父子合集經》

  

  4.如來曆劫行苦行,普爲我等群生故;

   得成無上正覺道,等育衆生如一子;

   施法藥中爲上藥,療病醫中爲勝醫;

   大慈悲雲蔭衆生,甘露慧雨雨一切;

   慧日光照無明暗,無明衆生見聖道;

   聖月慈光照六趣,叁有蒙光脫衆苦。《大般涅槃經後分》

  

  5.遠離一切諸煩惱,清淨無垢猶真實;

  其心能作大光明,是名寶炬陀羅尼;

  身口意業悉寂靜,猶如秋月之明淨;

   修集大慈心平等,是名寶炬陀羅尼。《大方等大集經》

  

  6.(何因緣故,名爲菩薩?)

   光明清涼,猶如秋月;善法具足,猶如滿月;

   衆生樂見,猶如明月;增長善法,猶如初月;

   一味甘甜,如月一味;觀一切法,如水中月;

   清淨無垢,如月無翳。《大方等大集經》

  

  7.佛身色第一,猶如星中月;神通力無比,能隨衆說法。《華手經》

  

  8.內有慈悲心,常救護一切;是故彼人所,不應生怖畏。

   見者獲安隱,寂然得勝妙;如月有清涼,終不變于熱。《大莊嚴論經》

  

  佛面猶如淨滿月—五 海濤 輯

  

  1.如來于諸衆生有大慈悲,憐愍利益,令得安樂;猶如父母,余無等者;能與世間作歸依處,如淨滿月;以大智慧能爲照明,如日初出;普觀衆生,愛無偏黨,如羅怙羅。《金光明最勝王經》

  

  2.光明之中,日爲其最;星宿之中,月爲其最;川流之中,海爲其最;六天之中,波旬以爲其最;色界十八天之中,淨居以爲其最;九十六部之中,釋僧以爲其最;九十六道之中,佛道以爲其最。《法苑珠林》

  

  3.行慈悲者,饒益衆生;常應供養,後生天中;

   悲愍調伏,利益衆生:是人如是,諸天敬仰;  

   慈悲之人,端嚴如月;覆護衆生,離于憂惱;  

   是故勤加,修行求樂。《正法念處經》

  

  4.(金剛手菩薩贊妙臂菩薩言:)

   汝大慈悲利益衆生,此心清淨如夜滿月,

   光明皎潔複無雲翳,使諸行人不失正道,

   入佛境界到于彼岸,菩薩所作非求己樂,

   于他有情故無嫌害,見他苦惱如自苦惱,

   見他快樂自亦快樂。《妙臂菩薩所問經》

  

  5.或有財寶欲行惠施者,即先發大慈悲心,先當禮拜一切諸佛,次禮菩薩、緣覺、聲聞之衆。何以故?彼菩薩等,如月初生,已超衆曜;後漸圓滿,明照世間。彼菩薩等亦複如是:雖在地位,終當取證無上菩提。是故應須禮拜如是之衆。《妙臂菩薩所問經》

  

  6.又如衆星之中,月天子最爲第一;此《法華經》亦複如是:于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爲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暗;此經亦複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妙法蓮華經》

  

  7.今禮牟尼尊,于法自在者;超過釋梵王,降魔及軍衆。

   超過日月光,及與四天王;慈悲明日月,普照諸衆生。《大方等大集經》

  

  佛面猶如淨滿月—六 海濤 輯

  

  1.佛告天子:「當知:汝今此身及彼天宮日、月天子,悉歸磨滅,不可久保。是故當解法性成敗所趣、起滅常分。唯有泥洹最安、最妙,非刀劍、咒術能摧毀、壞敗。」《菩薩璎珞經》

  

  2.時佛.世尊複以神力放大光明,照此叁千大千世界。彼光出時能令一切星宿天宮、月天子宮、日天子宮,乃至欲界諸天宮殿,所有光明喪滅不現。《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叁昧分》

  

  3.(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以叁昧力)從其面輪右目瞳中放大光明,隨光流出現妙女形……,思念如來自在神力:以清涼光普照衆生,猶如世間清涼月輪,能除熱惱,一切幽瞑無不照了。複過于是含喜微笑,憐愍衆生猶如慈母,以慈悲光普照佛剎,諸天光明皆悉不現。《大方廣曼殊室利經》

  

  4.附錄:《大唐西域記》「月中之兔」 叁藏法師玄奘 述 辯機 撰

  

  烈士池西有叁獸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燒身之處。劫初時,于此林野有狐、兔、猿異類相悅。時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靈應化爲一老夫,謂叁獸曰:「二叁子善安隱乎?無驚懼耶?」

  

  曰:「涉豐草,遊茂林,異類同歡,既安且樂。」

  

  老夫曰:「聞二叁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遠尋,今正饑乏,何以饋食?」

  

  曰:「幸少留此,我躬馳訪。」于是同心虛己,分路營求。狐沿水濱,銜一鮮鯉。猿于林樹采異華果。俱來至止,同進老夫。唯兔空還,遊躍左右。

  

  老夫謂曰:「以吾觀之,爾曹未和。猨、狐同志各能役心。唯兔空返,獨無相饋。以此言之,誠可知也!」

  

  兔聞譏議,謂狐、猿曰:「多聚樵蘇,方有所作。」狐、猿競馳銜草。曳木。既已蘊崇,猛焰將熾。

  

  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難遂。敢以微躬充此一飡!」辭畢,入火,尋即致死。

  

  是時老夫複帝釋身,除燼收骸,傷歎良久,謂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輪,傳乎後世!」故彼鹹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後人于此建窣堵波。

  

《07-131佛面猶如淨滿月》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07-130因果業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