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適意的人生
惟定
我不知道櫻花能開多久,但我知道不懈地去追求:我不知道流星能飛多久,但我知道不停地去祈禱。
當流星在深藍色的夜空劃過,眼睛總會不停地去追尋,追求那瞬間的美麗。昙花開在涼爽的月夜,只爲那片刻的驚豔。鐵樹孤獨地守候,等待的是千百年後的綻放。
人生無處不適意,心似秋月碧如潭。
什麼是適意的人生
古德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我認爲適意的人生並無特定的衡量標准,它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生活的境界。是主觀意識看待客觀事物時各人內心不同的反應。同樣是下雨天,詩人也許會在雨中低頭沈吟絕妙的佳句;音樂家則根據雨滴的節奏編出動聽的音樂:禅師也許會在雨聲中悟入寂靜叁昧;而失意的人也許心情會更加沮喪。
由于人們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同,對適意人生所表現的形式也不盡相同。相對而言,知足的人容易快樂,貪心的人經常痛苦。俗語雲:“窮人有窮人的快樂,富人有富人的痛苦”。曾經有一位富翁,門庭高廣,地位顯赫,家財萬貫,非常富有。但他隔壁的鄰居,茅蓬漏雨、十分貧窮,以專門替別人家牧羊爲生。可是窮人家每天傳來不斷的笑聲,富翁卻整天爲了生意上的事費盡心思、愁眉不展,尤其是他那不孝的兒子到處惹是生非,更讓他費盡心神。他多麼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和窮人一樣開懷大笑,但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遙遙不可及的夢。因爲他所追尋的人生就是一切向“錢”看。
馬克思主義,長期以來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所遵循的指導思想。而馬克思所追尋的人生,正如他中學畢業論文中所說的那樣:“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爲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爲這是爲大家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馬克思認爲最適意的人生就是爲全人類而謀求幸福,正如他所寫的那樣,他的——生都在爲人類作貢獻。
李白的《山中問答》有:“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好一片閑情逸致的心情,看桃花紛紛隨著水流、悄無聲息、自自然然地漂流遠去。這是曆代隱士所追尋的人生境界。
漫漫黃沙路,穿越幾萬裏,前無古人,後無宋者,孤獨西行求法的唐僧玄奘大師,曆經千辛萬苦取得真經凱旋而歸,這是佛教史上一位偉大的譯經僧所追尋的適意人生。
莫邪幹將只爲一把劍;文人書生只爲半句辭。只要存在于天地間就有所追尋:獵人追尋獵物;飛鳥追尋天空:俗人追尋欲望:僧人追尋佛陀。追尋的目標是一樣的,但目標的性質千差萬別。就像日常生活中有兩類人:一種是樂天派,一種是消極派。快樂的人知足常樂,時時都適意。悲觀的人滿目淒涼,處處不適意。
由此證明,適意與否,完全在于個人的心念,由思想行爲的分別,就産生出快樂與痛苦。順其自然,一切隨緣,則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
人到無求品自高,行雲流水度春秋: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這就是一名僧人所追求的適意人生。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