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門的拜佛與敬師(安小悅)

  佛門的拜佛與敬師

  安小悅

  學佛的人進入寺院,通常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拜佛,其次是依止善知識(良師益友),聽聞正法。而佛教禮節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之說,足可見禮節之重。不過佛教在流傳兩千五百年的過程中,已經化繁爲簡,並結合中土的風俗習慣而形成了獨特的拜佛敬師的禮節。下面學人就此方面略談幾點常識方面的認知,希望供同修們參考。

  一、拜佛

  從修行上來講,佛是修行的最高果位,達到這種程度的修行者無疑已經覺行圓滿,悲智雙運。我們通常所稱謂的佛是指釋迦牟尼,他被認爲是佛教的教主和創始人。但實際上,在教中佛是對那些覺悟真理者的尊稱。“佛”是梵語 buddha 之音譯,全稱佛陀耶。意譯爲覺者、知者、覺。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小乘佛教講的“佛”、“佛陀”,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叁世十方,到處有佛。如過去世所出現之佛(過去七佛、燃燈佛等),稱爲過去佛或古佛;未來將出現于娑婆世界之佛(彌勒佛),則稱後佛或當來佛;東方有藥師琉璃光佛、西方有阿彌陀佛……

  以釋迦牟尼佛來說,他是佛教的創立者,我們今天所以能聽聞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潤,必須先感謝他。對于十方諸佛來說,我們是人格的圓者——同時,他們對于我們,以及一切衆生,都有一顆無比慈悲的心,對于十方諸佛,我們予以虔誠的恭敬,也是身爲佛教徒應有的禮貌。

  在古印度,佛教徒見到釋迦牟尼佛時,是非常恭敬的,要行五體投地的大禮。五體也叫五輪,指兩肘、兩膝和頭。佛教規定在行禮時,五體都要著地,爲佛教的最高禮節。其作法是:先立正合掌,爾後右手撩衣,屈二膝肘,以手承足,然後頂禮,五體投地,後起頂頭、次肘、次膝,以爲次第。然後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一著地後立即會馬上以手掌著力撐而重新起立,不應稍臥休息,這表義要迅速從苦海中解脫出來。據說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從此便有此禮。

  這種大禮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頂禮”。頂禮就是以頭面向地禮佛足,這是一種最恭敬的儀式。因爲,人所最高貴的,乃是頭頂,而人最卑下的,則是雙足。以自己最高貴的頭部頂禮在佛足前,自然,是表示了內心無比的恭敬。

  佛陀在世時,佛教徒見了佛陀,除了五體投地的頂禮之外,還有在頂禮之後,繞佛的儀式。這應該是表示信徒對佛陀的仰慕了。

  不過,佛教傳承至今幾千年,當年佛陀的化身也早已入滅,而我們現如今所能夠見到的,就只有佛陀的塑像或畫像了。但是,作爲一名佛教徒,佛的弟子,我們對佛陀的敬仰,並不會因此而有所減少,佛教徒仍然會行五體投地的頂禮,把佛像當作佛陀的金身。從信徒自身來說,有一分恭敬,便有一分功德;同時,頂禮也是折伏我慢的一種方便,何樂而不爲呢?因此,佛教徒不論是在寺院裏、或在個人家庭裏,都以行五體投地的頂禮爲正式的禮節。就算我們不是佛教徒,進入寺院拜佛燒香之時心頭也要存有一分敬意,即使不頂禮起碼也要行個問訊禮。

  在禮佛前,我們先要淨手,然後才能燒香。

  在禅林中,也稱燒香爲拈香。按佛經上的說法,香爲信心之使,凡夫俗子與佛隔越,所以要燒香遍請十方佛菩薩前來庇佑。在一般信徒及普通百姓中,則把燒香作爲祈禱、祝願的輔助力量,所謂“燒香請佛力,禮拜求僧助”,就是這個意思。關于上香的方法,雖然各種佛經的記載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遵循以下程序:將香點燃後,用兩手的中指和食指夾著香杆,大拇指頂著香的尾部,安置胸前,香頭平對菩薩聖像,再舉香齊眉,手勢回到胸前,開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叁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淨而不染;或者也可沿著上面的順序依次默念:“供養十方叁世叁寶”、“供養曆生父母師長”、“供養十方法界一切衆生和我某某的冤債障類”;或者也可先右插香,默念“誓斷一切惡”,次左插香,默念“誓修一切善”,後中插香,默念“誓度一切衆生”。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願此香華雲,直達叁寶所(或念:“直達諸佛所”)懇求大慈悲,施與衆生樂。”而寺院中的“行香說戒”一般是念偈:“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臺遍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熏證寂滅。”不同的法偈,相同的意義。

  念偈之後,就十分歡喜地供香,把香置于香爐之中。放香後,要一心恭敬,對佛陀頂禮叁拜。

  一般人拜佛總喜歡站在佛像前中間的位置上,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爲叢林(寺院)裏的規矩只有住持和糾察才可以在中間的位置上禮拜,其他人應該在左右兩邊拜才對。

  通常入殿禮佛,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尊佛,只要叁拜就可以了,個人修行則隨其意願。如果殿內大衆已集合時,則要隨衆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衆秩序,且不合威儀。

  禮拜的姿勢具體如下:兩手十指並攏,合掌(斜向上)當胸,站于蒲團之前,然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于蒲團上。再以左掌按于蒲團之前左邊,右掌從中心移于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再以頭按于兩掌中間之蒲團上,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以兩手曲指反轉,仍按于蒲團之原處,頭離蒲團由伏而起,以右掌移于蒲團之中心,再以左掌離蒲團,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狀,以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于左掌當胸,此爲一拜。

  叁拜之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乃剛拜畢兩手合掌當胸時,即以所合之掌微側向下(是時鞠躬)放至近腹處。後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內,疊成拳式,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齊(是時已直其躬),再以兩手徐徐放下合掌當胸,手心向上,右手疊至左手之上,兩大拇指相接,此即大叁昧印。

  禮佛叁拜的意義在于:一、折伏驕慢心;二、見賢思齊;叁、忏除業障。也就是說禮佛具有感恩禮敬、修持禅定和忏悔罪過等意義。佛教徒可以藉著拜佛表達對佛法僧叁寶的尊敬與感恩,並檢討自我、忏悔過去所造的業障,這樣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讓人的身心安定。

  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于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態度如心存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或雲:“法王無上尊,叁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叁只業,稱揚若贊歎,億劫莫能盡。”

  最後,雙手合十,一心回向祈願,唯望衆願能夠自然成就。修佛者回向時,可以誦念此偈:“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此外,個人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不同的祈願,如可以爲親屬平安、病者康複、事業成就、學業精進等祈願。

  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迳行而過。若有出家衆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于師之後。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爲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要心口如一。

  另外繞佛也是佛教禮儀之一。即圍著佛右繞(即順時針方向行走)一圈、叁圈,或百千圈,表示對佛的恭敬仰慕之意。又作旋繞、行道。原爲古代印度禮節之一,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以來,認爲佛教也應當以右繞佛像或佛塔爲尊。印度的佛弟子在佛前經行時便以右繞爲准。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中國佛弟子一直沿用佛製右繞的方式,將右繞佛像和塔寺作爲對佛菩薩最虔誠的禮儀。

  佛言凡入佛堂拜佛或繞佛者,當得五種福德:一、後世得端正色好;二、得好音色;叁、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涅槃道。

  二、敬師

  要成佛的人,在未步上修行之路前,首先必須尋得一位足以信任、不會帶錯我們及自己清楚全條修行之道該如何走的人,把這個人奉爲善知識。向善知識學習,恭敬地侍候善知識,這是成佛的必需。

  善知識,梵語kalya#amitra,音譯作迦羅蜜、迦裏也曩蜜怛多。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勝友、善親友。《涅槃經》雲:“善知識,能教衆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此義故名善知識。”又雲:“自不殺生,不教人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爲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使人修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能,亦能使人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能,以是義故名善知識。”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師父”或“上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在中國,“尊師重道”一直被人們認爲是一種傳統美德,佛教亦複如是。

  《般若八千頌》雲:“若菩薩摩诃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必先于善知識恭敬承事而依止之”。《不動優婆夷本事品》雲:“善知識是引導我們到一切智位去的護送者”。 《圓覺經》雲:“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複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沙彌律儀要略》中說:“視和尚阿阇黎如視佛,當敬于師,常附近之,如法律行,當如師教,常應和順……”

  爲甚麼佛教中一再強調尊師呢?佛教中有句話說:“佛法從恭敬中求”。

  對于初學佛法者,善知識就像黑夜中的燈塔,迷途中的指路人。菩提道上,積聚福德和智慧資糧前往一切智城之時,若無善知識之護送,則于內會被煩惱妄念賊所乘;于外會被妖魔所誘而入歧途,因而斷送善根。《華嚴經》中說“因善知識的住持使我們不墮惡趣;依善知識的成就,使我們自在受生;因善知識的力量,碎壞業感;依善知識的忍辱,使不受一惡言;依善知識的生長,能滅諸驕慢。”

  依止善知識後,作爲一名學佛弟子,親近善知識之時應當存有一顆恭敬心,所言所行都要如法而行。如以下若幹細節:

  侍奉師長時應當早起,進入師父的房間要先扣叁下房門,如果師不應聲,則表示師父在內有事或休息,可離去稍候,不可強入。

  凡師父在刷牙、洗臉、理發、睡眠、吃飯、休息、打電話、寫字皆不宜作禮,在馬路上亦不宜作禮,問訊即可。很多弟子爲表示非常敬師父,而不分時、地的隨便作禮,亦不甚雅觀,有礙師父威儀!

  奉飲食于師,應兩手高捧奉食,食物要洗淨,若吃過剩余物不可讓師父食之,是爲不淨罪。

  與師父談話,不得面對師父,應側立或側坐,亦不得于高處立,或太遠立,對師父談話應清晰小聲、和顔悅色,師父講話中不得插嘴。若有過,被師父教誡時,不得還惡口,應當尊師如佛。

  不得戲師座,不得坐臥師父之座位及床,不得用師父之衣、帽等。

  隨侍師父時,師若坐,應當在旁站立,若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時,不得靠壁斜立,因爲這是對師父不敬。

  若有人問汝師父之法號,應當尊稱說上某下某,不可直稱師父名字,會被人取笑你不知禮節。

  弟子與師父同到師公或師伯處拜見時,作徒弟者,不得跟師同時禮拜長輩,應待師父先禮拜後,弟子方可依序禮拜,這是長幼有序之禮,應該知曉其禮,方顯教養之風。

  爲師送達書信時,不得私自拆看,也不可給人看。如果師父問話,應該以實話相對,如果不想回答,也要以委婉的語氣推辭。若到他處,遇人留宿,不能圖方便住下,而要考慮師父望歸的心情。

  若要請問佛法因緣,當整衣禮拜,合掌胡跪。師有語,澄心谛聽,思惟深入。若問家常事,不須跪拜,但端立師側,據實申白。師若身心倦,教去應去,不得心情不喜,見于顔色。

  如果我們如法依止善知識後,會有八種利益:一、近得佛位。二、令諸佛歡喜。叁、魔與惡友不能加害。四、一切煩惱惡行自然而遮止。五、地道功德輾轉增長。六、一切生中不缺離善知識。七、不墮惡趣。八、無難成辦現前與究竟一切利益。

  但如果我們在決定依止善知識後,卻又不能如法依止的話,則會有八種過失:一、若輕毀上師即輕毀諸佛。二、若于上師生瞋,即壞與彼刹那數相等劫之善根,並經等量劫生于地獄。叁、雖依咒乘亦不得殊勝成就。四、雖勤修續義亦與修地獄相似。六、此生中爲病等不如意事纏繞。七、後世漂流于無邊惡趣。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識。

  總的來說,佛道屬于師道,孝親尊師也是《地藏本願經》之綱領。拜佛尊師,既可以除掉自身貢高我慢的習氣,又可以增加我們的虔敬心,如此,學佛才真正的可以學有所成,趨入佛道。

  

《佛門的拜佛與敬師(安小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