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爲修行之基—一 海濤 輯
1.若菩薩于諸菩薩起一瞋心,則成就如是等百萬障門。何以故?佛子!我不見有一法爲大過惡,如諸菩薩于余菩薩起瞋心者。
2.從始供養佛,樂行忍辱法,能入深禅定,觀察真實義。《華嚴經》
3.瞋恚蓋者,如耽酒人飲已色變,瞋恚亦爾顔容改變,作種種相身心戰掉,或行毀謗損惱自他。瞋火燒心何能修定?劫功德賊無過瞋恚,修靜慮者應當遠離。《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4.世尊昔日修行時,施戒忍進無暫廢,禅定智能亦常修,利益群生無有比。
5.世尊行施持淨戒,忍辱精進具修禅,智能清淨叁界表,我禮彼岸最勝尊。
6.爾時文殊師利複白佛言:「世尊!所謂忍者,雲何爲忍?」「乃至不爲境界所壞,故名爲忍。」《大寶積經.善住意天子會》
7.菩薩摩诃薩以大悲爲上首,所修忍福普施有情,于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于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安忍故,名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8.菩薩有四法善化衆生。何等四?
一者、常求利安衆生;二者、自舍己樂;
叁者、心和忍辱;四者、除舍憍慢。是爲四。
9.是菩薩雖布施,不求果報;雖持戒,無所貪著;雖忍辱,知內外空;雖精進,知無起相;雖禅定,無所依止;雖行慧,無所取相。《思益梵天所問經》
10.假使滿百劫,有人修忍辱,撾罵不還報,一切皆能忍,乃至截手足,而不起異想,亦不生怨嫌,一切無所念。能行是忍者,具足滿百劫,雖修如是忍,而心不爲勝,是忍最第一,亦名爲善修。《不退轉*輪經》
11.菩薩世世常受毀辱,雖有筋力皆悉忍之。《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忍辱爲修行之基—二 海濤 輯
1.菩薩世世不持惡目視人,設有瞋恚稍稍忍之。用是故,佛眼不大不小引長好,人有見佛無不歡喜者。
2.菩薩世世常隨經法不犯,心常柔軟,忍辱于人。用是故,有人狂亂來至佛所,莫不得安隱者。
3.菩薩世世見人有瞋恚意向菩薩,常以善意待之。用是故,佛行道時,足下有蟲蟻無不得安隱者,佛威神巍巍乃如是。《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4.雲何菩薩修瞋對除?雲何遠離能起瞋緣?所謂菩薩于諸有情多修習慈,由是因緣對除瞋恚。若起瞋恚于因、于緣有執著時,彼諸菩薩由是伏滅瞋恚隨眠,是名菩薩修習對除瞋及起瞋緣。
5.雲何菩薩舍離恩怨?善男子!譬如大地平等載育,無恩無怨、無瞋無喜種種之想。菩薩如是,于有情中無有恩怨,不生瞋喜。是名菩薩舍離恩怨。
6.諸法離瞋,有情起瞋,是故如來爲諸有情而起大悲。《寶雨經》
7.夫人處世,不惟忍者,所生之處不值佛世,違法、遠僧,常在叁塗,終而複始,辄有劫數。
8.爲佛弟子,慎無含毒,當以慈心愍傷衆生!
9.吾自攝心,以忍爲寶。恣心履惡,猶自投火。
10.天神、帝王雖謂多力,不如忍惡,其力無上。
11.世無所怙,唯忍可恃。忍爲安宅,災怪不生;忍爲神铠,衆兵不加;忍爲大舟,可以渡難;忍爲良藥,能濟衆命;忍者之志,何願不獲!
12.忍惡行者,所生常安,衆禍消滅,願辄如志,顔貌炜晔,身強少病,財榮尊貴,皆由忍辱慈惠濟衆之所致也!
13.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羅雲忍辱經》
忍辱爲修行之基—叁 海濤 輯
1.菩薩行于忍辱而無所想,攝諸瞋恚人民之衆。《佛說魔逆經》
2.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叁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維摩诘所說經》
3.慈是道場,等衆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憎愛斷故。《維摩诘所說經》
4.雲何發善心?當大利衆生。雲何持淨戒?忍辱柔和心。雲何行精進?不退不休息。《華手經》
5.修慈無瞋恚,起悲無疲倦,以法生歡喜,舍煩惱無難。《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6.不瞋恚者,于一切衆生除諸恚恨,起慈愍心、饒益心、安彼心,隨順善攝一切衆生。《甚深大回向經》
7.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癡、無智,患害之門。叁界、五道由此墮淵,展轉生死無央數劫。《法句譬喻經》
8.雲何意業清淨?于他所有珍寶資財,不起貪著,不起瞋心,遠離害心,又離邪見,無諸惡見。《施燈功德經》
9.菩薩有四種難行。雲何爲四?謂:忍受一切卑賤、陵辱;雖自窮乏,所有皆施;見有從乞頭、目、身體,心無違逆,生善友想;觀空、無我而現受生。《大乘四法經》
10.若不起瞋恚,打縛惱逼心,常好修慈忍,後生升梵天。
11.若人多瞋恚,後生恒醜陋;慈忍無忿怒,受身常端正。
12.修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依正憶念,後作大力龍。
13.孝順淨供養,父母諸尊長,忍辱少瞋恨,不樂觀鬪訟,由斯業緣故,後生忉利天。《分別業報略經》
14.雲何柔和?謂性賢善。由身語意將護于他令無惱害。
15.雲何忍辱?謂由叁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叁、不懷惡。《瑜伽師地論》
忍辱爲修行之基—四 海濤 輯
1.離于嫉妒而布施者,常大富有,喜好、衣食、床臥具足,行菩薩道已所喜者,而以加施得大尊豪。
2.離瞋恚心而布施者,常大富有,威耀端正,所言說者衆人愛樂,行菩薩道心無加害,諸根具足。《海龍王經》
3.被忍辱重铠,降伏諸恚怒;勝法微妙義,以悅于衆心。
4.忍辱爲法芽,固志爲法根,律儀戒爲地,覺正爲枝幹,智能之大樹,無上法爲果,蔭護諸衆生,雲何而欲伐?《佛所行贊》
5.無因起瞋覆,當知是愚人;愚者與愚合,如糞與糞和。
6.雖複起愛心無染,行慈便能離瞋過;能生智能離愚癡,能如是者離諸垢。
7.我時不瞋亦不慢,佛說忍力勤修行;諸佛恒常贊說忍,修忍易得菩提道。
8.我時恒住于慈行,設有毀罵不瞋恚;以慈悲心善調柔,名聞花鬘滿十方。
9.人師子忍辱,打罵無瞋恚,屠割亦不惱,能知陰空故。
10.雲何名遠離怒色?謂斷諸瞋過故。雲何名面常怡悅?謂善戒共住安隱故。
11.我時不瞋亦不慢,佛說忍力勤修行,諸佛恒常贊說忍,修忍易得菩提道。
12.莫生瞋怒意,常起慈悲心;若見彼過咎,不對說其愆。
13.是人火不燒,刀杖莫能傷;毒藥所不中,暴水無能漂;常爲非人護,具叁十二相;關閉諸惡道,皆是慈忍利。
14.修于忍辱世無倫,以相嚴身妙如是;能起精進聖所贊,勇猛勝心修四禅。《月燈叁昧經》
15.甯以利劍貫腹截肌,自投火中,慎無履惡!甯戴須彌,奪毀其命;投于巨海,魚鼈所吞,慎無爲惡矣!《羅雲忍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