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精要—一 海濤 輯
1.學習佛法的開始應該像是嬰兒階段。當他慢慢長大時,單單奶水便已無法供給他足夠營養,因此必須再添加許多東西。同理,當我們修行日益深入時,便需再學習後繼的車乘。
2.當我們修小乘道時,我們對自己負責,發願保護自己免墮惡趣。我們尋求自己個人的利益和解脫。
3.以聲聞乘方式修行,我們才能培養出一種爲他人福祉而修的力量,並且發展出真正的利他願力。這是一種菩薩的修行。
4.當我們更進一步增長利他的願力,並且越來越開展我們的般若智慧和力量時,便能成爲一位真言乘的行者了。
5.以根器或能力的觀點而言,雖然修行看似叁個分開的階段——首先照顧自己,繼之發心幫助他人,最後則發更大心利益一切衆生——但實則我們所談的乃是屬于同一個人在發展中的不同階段。
6.若能了解並且融合修持叁乘佛法的話,便會發現我們無法單獨只修小乘,而舍棄另外二乘;或者只修真言乘瑜伽層次的法門而不修其它的話,也根本是行不通的。
7.雖然有人生來即是一位大瑜伽行者,且選擇叁乘融合的密乘佛法修行,但他仍需由基礎起修。
8.任何沒有融合叁乘的修行是不可能有結果産生的。我們必須在叁乘上次第而修,因爲每一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
9.若我們了解佛陀宣說叁乘教義的目的,即是要契合不同根器衆生的修行與成長的話,便會知道它其實具有一整體性之意義。
10.了解叁乘的次第,我們便不會對其中任何一乘由于分別與偏執的心態而産生排斥與偏見。
11.我們也不會對某特定的修行産生執著與偏好,因爲我們知道它們均屬在不同階段所代表的意義,而這些大家都會在適當的時刻修到。
修行精要—二 海濤 輯
1.過去世精勤修行的人雖也要從頭開始,但並非真正完全從「無」開始。他們對法的了悟和修行遠較缺乏這種業力的人強多了。
2.菩薩的修行法則有二:第一,使用更爲廣大的法門修行,第二則是以大悲之心從事修行。
3.一切修行步驟有叁:首先我們要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修行,並帶領他們到證悟解脫之境。其次我們要一心不亂地修法,專注在觀修的主體上。最後我們將所累積的功德回向一切衆生的福祉。
4.以利他的發心修持各種不同布施的同時,我們會自然培養出對衆生的慈悲。
5.修行布施的方法要采取一種謙遜的方式。自己保持一種謙虛的胸懷,置他人于我們之上,以溫和的態度和柔和的話語將東西布施給人。
6.無畏施,也就是用我們的身與語去利益他人,用任何我們身體所能做和所能說的去幫助他人。
7.對怨敵行布施時,我們對他們最主要的供養便是慈悲。
8.溫柔的舉止和柔和的言語都是一位菩薩的表征。
9.財物施的本意是要把我們能力範圍內的東西供養出來,然後再慢慢培養能舍掉執著于自己所有物之心態,去利益他人。
10.在日常生活中若覺得有任何困難或麻煩的事情時,都要歡喜承受,不要覺得不耐煩。能保持這樣的心態就是忍辱波羅蜜,它有寬容、耐心、毅力之意。
11.精進一詞,在藏文的原文裏甚至有積極熱誠的含意。
12.禅修(覺知),意思就是:我們做每一件事(從布施開始)都必須很專注,保持覺性去做。
13.智慧就是讓我們的心住于叁輪體空中,也就是不執著行者(施者)、受者以及所行(施)之事爲實有之境。
修行精要—叁 海濤 輯
1.智慧由于是一切度圓滿的悟力和准則,因此,它本身也包含了所有其它各度圓滿。
2.六度波羅蜜中,每一度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在其本身之內也含括了一切其它度的圓滿。
3.因爲每一度圓滿都包含了利他的發心,或曰菩薩的願力,而且每一度圓滿都包含了某種形式的其它度圓滿,這才是真正的布施、持戒、忍辱等以至智慧。
4.四攝法中的愛語攝,菩薩都應以溫柔、悅耳、柔軟的聲調對他人說話。這樣他人便會對我們友善,很容易接納我們。
5.四攝法中的利行攝,表示在與他人共事時,我們要盡量配合他人,入境隨俗。應隨順衆生做事,與他人和諧相處。
6.當我們修這叁種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時,他人便會慢慢信賴我們,對我們産生信心。然後我們可以再繼續修第四種攝法。
7.第四種攝法稱爲「同事攝」,藏文爲有意義之溝通交談,我們可以藉此向他人開示棄惡從善的道理。
8.菩薩道有兩個層面,一是心靈上的祈願(願菩提心),另一則是實際上的反應和作爲(行菩提心)。
9.我們的心具有習氣的缺失,但同時,我們的心也擁有消除一切障礙的本能。
10.自己和他人最好的庇護即是真正的慈悲。
11.習氣的養成是經過很長的一大段時間,當然也就很難改變。而這也就是爲何我們修行佛法時要先借著禅修把心松綁的原因。
12.心在未悟前念頭紛飛,一個接一個如鎖煉。由于這些持續而起的思緒,讓我們陷于各種不同的情緒和習性中。
13.當心不再散亂,不再受製于情緒或習氣的左右時,我們說它是開悟的心,或說是「佛性」。此性完全清淨無垢染。
修行精要—四 海濤 輯
1.我們受心耍弄無法自拔,而引來更多雜念,看起來像真有其事一樣,導致更多迷惑産生。這就是所謂「輪回的心」——心依輪回的模式與習氣運作。
2.許多人一起做一件善行時,其善業的果實將會變得非常大,正如許多人聚集一起做惡時,其摧毀性的結果也會非常巨大一樣。
3.當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做了一件甚至很大的惡行時,其果報也未必是很大的;然而當一個愚夫做了一件甚至是很小的惡行時,其果報也可能變得很大。
4.若我們能認清楚過失,便知道在修行中,何者該奉行,何者該舍棄。
5.雖然忏悔也許無法完全清除罪行,但它可以減小或減輕未來必須承受的果報。
6.回向可增強我們的願力,壯大我們的力量,讓我們更加能勝任利生度衆的工作。
7.末法時期有五種征兆:
第一個是知見的墮落。衆人對真正正確的法道完全感到迷惑、困惑和無知,以致各式各樣的邪見全冒出來。這就是墮見。
第二個就是真正所謂的「壞時代」,即時代本身不好。這指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因緣業力牽引,導致衆生産生過失病苦等。越來越多種類的疾病以及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
第叁個則是與人的壽命減少有關。人的壽長(指正常健康的人)越來越短。
第四是人的妄念加重。不僅習慣有一大堆煩惱,且還日益加重它。我們把這些當成是好的東西,甚至享受各式各樣的娛樂。
第五個原因是佛法本身的沒落。
8.由于邪見和妄見泛濫的緣故,所追求的道路終究是錯誤的,不可能有好的證果出來。這些法道非以佛陀所宣說的可信真理爲其基礎,因此不會有任何結果産生,它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