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高僧忏雲法師
慎獨
忏雲法師(1915-2009年)是佛教界享有盛譽的法師。法師法名成空、信衆尊稱他爲忏公。法師于1915年10月18日生于東北安東省與韓國交界處、鴨綠江畔小鎮上曹氏世家。曾經留學日本,學習美術。24歲皈依佛門,開始正式學佛。26歲受五戒,30歲在北京廣濟寺出家受具足戒。此後進入北平(今北京)中國佛教學院求學四年。1948年忏雲法師行腳至福州親近慈舟法師,跟從慈舟法師學習戒律。1949年,離開大陸到寶島臺灣弘法。1956年,與弟子于臺灣南投縣埔裏鎮觀音山搭建印弘茅蓬,因八七水災,土石崩落而毀。1963年,與弟子性因法師于南投縣水裏鄉頂崁村創建蓮因寺,從此開始了在臺灣弘法的曆程。1966年,開辦大專青年齋戒學會。每年寒暑假各開辦八關齋戒一次,暑期每次兩屆,寒假一屆。忏雲法師還與各大專學院的佛學社密切交流,定期舉辦佛七,方便大學生學佛。
忏雲法師是一位以持戒謹嚴而著稱的法師,他在年輕時曾親近慈舟、弘一等近代著名的弘揚律宗祖師。由此特別重視對戒律的受持,他在平日生活中,一直以戒爲師,出家之後,一直奉行“過午不食”的戒條,一生未嘗一日間斷。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他對弟子的要求也從不放松,對于生活隨意、不守戒規的弟子,他常會給予嚴厲的呵責,讓他們不敢放蕩隨意。
忏雲法師在戒律的行持和研究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在戒律學研究上最爲信徒推崇是他編寫的《五戒表解》一文。該表解是忏雲法師根據五戒內容,花費多年心血編寫而成。法師分別對五戒的每一條戒進行詳細的解釋。例如:殺戒,忏雲法師分別從釋名、製意、次第、具緣、輕重、開遮、犯戒果報與持戒果報等幾方面作了詳細的解釋。通過這樣詳細列表的方式解釋五戒的製戒因緣、製定戒律的意義,犯戒的因緣,以及犯戒的果報,大大方便了信徒對五戒的全面認識。忏雲法師的《五戒表解》編寫出來之後,受到信徒的普遍歡迎,很多佛學院都把他的《五戒表解》作爲學習戒律的指定教材。
忏雲法師在行持上,除了持戒的謹嚴和注重戒律的弘傳之外,還特別推崇淨土法門,提倡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法師對淨土的信仰不只是推崇念佛名號,而且他還研讀了大量的淨土經典和曆代淨土祖師有關淨土思想的論述。並將有關的淨土思想理論加以總結,形成了自己一系列淨土思想理論。在這些淨土思想的指導下,忏雲法師一方面自己潛心修持淨土法門,另一方面還向信徒廣泛宣傳祖師及經典的淨土思想名言,讓弟子通過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忏雲法師在向弟子開示時曾引述幽溪大師的法語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乃刮翳眼之金鈚,治膏肓之聖藥。凡有志于求生極樂者,宜書于屋壁,銘之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法師此語告訴弟子,要遠離世間愛恨的牽纏,做到一念不生,精進念佛求生西方。法師還以印光大師“念佛得一心”的道理來開示學人——欲得心一:第一要爲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叁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法師以此來勸誡弟子,念佛首先要具有了脫生死的心,還應至誠懇切發願往生,切實發自內心地念佛。忏雲法師還常常以《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論述的淨業叁福的理論來告訴弟子,在日常修行中,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同時要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還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忏雲法師還以往生淨土應當具有叁心的理論來教化弟子,他說:“若發願求生淨土者,應當具有叁心,第一至誠心,第二深信,第叁回向發願心。”
忏雲法師特別推崇徹悟大師的修行淨土八要理論,他在啓發弟子時,經常以這八要理論來接引他們。徹悟大師的淨土八要內容爲:一、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爲淨土正宗。叁、以攝心專注而念,爲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爲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爲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爲淨行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爲往生證驗。徹悟大師的淨土八要涉及到修行淨土叁資糧信願行,強調修心,持戒、行苦行,忏雲法師認爲,信徒若能按照徹悟大師的淨土八要來修持,最終就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忏雲法師常說:“念佛心,由于生死心不切,須將死字貼在額頭上。若將作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雲:念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
對于克服在念佛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障礙,忏雲法師提出了自己的應對辦法。他說:“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相。勵志念佛,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又說,至于念佛,必須志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乃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時,不可過于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他還說:“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爲,若不如是,與佛相反,決難感通。”忏雲法師的這些淨土思想理論與實踐,不僅對自己的修行起到了真實受用,而且他還運用這些理論指導別人,引導更多的人修持淨土法門,即便在他年老體弱之時,還念念不忘對淨土法門的弘傳,除了興辦多年暑期大專齋戒會引導青年學佛,推動淨土思想,辦理精進佛七數十年,引導信徒念佛之外,還經常奔波于大陸各大淨土宗道場,向信徒宣揚淨土思想,接引了大批信徒。
忏雲法師一生的弘法足迹遍及國內外諸多道場,每到一處,他都苦口婆心地向信徒講解在修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對治方法。他向信徒講述的《防著魔》的開示,以語言通俗,入情入理,受到信徒的普遍歡迎,並成爲對治修行問題的理論指南。忏雲法師認爲,修行人修行方法不當或心理不健康,都有可能著魔,爲了防止魔障的侵入,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精神甯靜。法師認爲,世俗上所謂精神分裂,大多是這樣的:愛其人以至于屋上之鳥,恨其人以至于他屋上之鳥,恨得那麼厲害。一時愛、一時恨,精神就要分裂。要是能保持精神集中,就是戒定慧的定,甯靜安定,就沒有這些。我們由著心去,感情若是很猛烈激動,一貪一瞋、一憎一愛,就會精神分裂,所以要避免這些。二、正當生活。忏雲法師認爲,一個人從事的職業一定要是正命。正命是正當的生活,也包括職業在內,要是不正當的生活,就差。叁、行善積德孝順仁厚。普通人多做善事是陰德,不外顯出來給人家看,外顯給人看是爲了招名、招利,或是有什麼作用。像倓虛大師掃廁所還不給人看。做善事、做陰德,可以消災延壽。再就是好好孝順父母,多忠厚仁義,比較好。大體上,這是在世俗上求不著魔、不得精神病的辦法。四、貪瞋妄想。在佛法中,要是打坐時盡打妄想,一邊貪心、淫欲心,一邊又念佛,這怕要著魔。一邊打著罪惡的妄想,而又念著萬德洪名,怕要著魔,這是貪心。其次就是瞋心,我想報仇,寫暗信,給暗箭,教他不知道,讓他吃虧受苦;這個信我怎麼編、怎麼寫,或是我怎麼報仇,這也是怕要著魔。在念佛的時候起這種心,也容易著魔。五、超出人我對待。法師認爲,在人事上,我們要看清楚,超出一等,不和一般人勾心鬥角,起我相、人相對待。在人事上不去對待,不去糾纏。糾纏不清,也容易著魔。六、不染名利五濁。法師認爲,貪財、貪名這些事情,有點著魔!按照現在的說法,這是社會病態:按阿彌陀經最後所說,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我們只有認清楚了這些名利的禍患,不去貪求,就不會染上魔障。
忏雲法師一生生活儉樸,淡泊名利,持戒謹嚴,弘揚淨土。他不僅是現代高僧中嚴持戒律的典範,而且也是推動淨土信仰的中流砥柱。他一生以弘揚戒律和淨土爲己任,鞠躬盡瘁,不遺余力,爲推動戒律的持守和豐富淨土宗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只有繼承法師的遺願,以法師佛教思想理論爲指導來宣揚佛法,真實行持,才是對法師最好的告慰。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