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佛教與雜阿含

  部派佛教與雜阿含

  

  [日]水野弘元

  

  

  一、各部派對于阿含的分類

  

   佛教諸部派均各有自派傳承奉持的叁藏聖典。其中經藏名爲阿含或尼柯耶(部),可分爲四類或五類。所謂四阿含與五部,則指此而言。其中,長、中、雜(相應)、增一(增支)等四阿含,則似爲所有部派之所共傳。第五阿含之小部(雜藏)則不一定,有的部派將其攝入經藏中,稱爲第五阿含;有的則不收入經藏中,而視爲叁藏以外別出之雜藏。

  

   其中,以小部(雜藏)爲第五阿含,而列入經藏者,有南方上座部之巴利佛教,大衆部摩诃僧祇律卷叁二、化地部五分律卷叁○、法藏部四分律卷五四、法藏部所屬毗尼母經卷叁、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等,其中巴利佛教與法住記稱之爲小部或雜類阿笈摩。相對于尼柯耶(部)或阿含(阿笈摩)等稱呼,其他則皆視爲雜藏(Ksudraka Pitaka),而不稱阿含或尼柯耶。

  

   其次,將雜藏視爲叁藏之外,而不列入經藏者,爲說一切有部與經部系之成實論等。說一切有部,于其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九、薩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均僅舉四阿含爲經藏;惟說一切有部之其他文獻,卻常引用雜藏及雜藏所收諸經典之文。換句話說,說一切有部內亦有雜藏之存在,但不視爲經藏而視作雜藏,別立于叁藏之外。這可征諸采用說一切有部說之大智度論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得以證明。在其中阿含僅揭示四阿含而已。但大智度論卷一一則舉叁藏說與四藏說,其中四藏說即在經、律、論叁藏之外,另立雜藏。此四藏說可能是就說一切有部之立場而來的。

  

   又撰集叁藏及雜藏傳如其名所示,在叁藏外立雜藏,于說明叁藏之後言及雜藏,本書系亦立于說一切有部之立場,此從後來之考察可知之。

  

   又受說一切有部影響之成實論卷一四,則在四藏之外,另立菩薩藏;但亦常引用雜藏(如卷五、卷七)。分別功德論卷一(被視爲增一阿含之注釋書)則以四阿含說明經藏,且于叁藏之外,另加雜藏與菩薩藏,合稱五藏。

  

   四阿含的順序亦因部派而異。在巴利佛教中,常依長、中、相應(雜)、增支(增一)之順序。大衆部之摩诃僧祇律與化地部之五分律則同按長、中、雜、增一之順序。

  

   在說一切有部之系統下,大別有古有部與新有部二類。屬于古有部者爲大智度論,撰集叁藏及雜藏傳、分別功德論等,系按增一、中、長、雜(相應)之順序。與其稍有不同者爲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即依增一、中、雜、長之順序。又上述分別功德論或許非說一切有部之典籍,但與大智度論等同受有部之影響。

  

   屬于新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之有部毗奈耶雜事,其四阿含之列舉順序與其他部派完全不同,即:相應(雜)、長、中、增一。與此極其相近者,爲受有部影響之瑜伽師地論,即:雜、中、長、增一。由上可知有部之古有部與新有部是大不相同的。

  

  

  

  二、諸部派之雜阿含 (相應部)

  

   關于雜阿含(相應部)的內容,諸部派互有出入。現存雜阿含有巴利相應部、漢譯雜阿含五十卷、別譯雜阿含十六卷,及一卷本雜阿含。屬于上座部的巴利相應部,與屬于說一切有部之漢譯雜阿含十分相似,唯就內容而言,漢譯雜阿含若除去非本來所有之卷二叁、卷二五(即阿育王譬喻,Awokavadana),則兩者大體一致。至于約占兩者份量叁分之一的別譯雜阿含,可能系抄自大部之雜阿含,或是其他部派之雜阿含之全本或未完全寫就者,此誠爲問題所在。然一卷雜阿含系抄自大部之雜阿含,殆無疑問。

  

   別譯雜阿含究系完本,抑或抄略本?欲研究此一問題,首先必須檢討諸文獻所傳雜阿含之內容。若由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所揭雜阿含等內容入手,則較爲方便。

  

   法藏部四分律卷五四以「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等作爲雜阿含的內容;法藏部毗尼母經卷叁以「比丘相應、比丘尼相應、帝釋相應、諸天相應、梵王相應」等爲雜阿含,其內容與四分律之說明大致相同。

  

   其次,化地部五分律卷叁○,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之說」爲雜阿含之內容,與法藏部之說相似。大衆部所屬摩诃僧祇律卷叁二則認爲雜阿含是「根雜、力雜、覺雜、道雜」等,其說法與諸派完全不同,前者系就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帝釋、梵天、魔等說者或聞法者之關系而分類;後者則含攝就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教理而分類之經典。

  

   說一切有部之雜阿含,或巴利佛教之相應部可能包含上述二種雜阿含。現存相應部與漢譯雜阿含,有屬于化地部、法藏部的依「說者或聞法者」而分類之經典,亦有以大衆部的依教理內容而分類之經典。說一切有部之雜阿含,除上述內容之外,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九,則認爲相應阿笈摩之內容爲「五蘊相應,十二處、十八界相應,緣起、聖谛相應,聲聞所說,佛所說,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分相應,伽陀相應」。又同受有部說影響之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則以爲雜阿笈摩之內容是「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谛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衆說相應(能說──如來、如來弟子,所說──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分,及道品分,所爲說──諸苾刍、天、魔等衆)。」

  

   上述二者,內容大致相同,亦與現存之巴利相應部與漢譯雜阿含相類似。又撰集叁藏及雜藏傳,以雜阿含爲「欲斷諸緣……是修行地,禅智所趣、等見諸法……部外之雜經,諸天之贊偈皆入此中。」其內容亦大體雷同。

  

   由上可知諸部派所傳持之雜阿含(相應部),內容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爲叁種類型:第一、如法藏部、化地部等系由說者與聞法者分類,並將通俗經典集錄而成。第二、如大衆部系由修道與教學等第一義教理之經典某錄分類而成。第叁、如巴利佛教與說一切有部則將第一與第二雙方之內容並收而成。

  

   若由此而綜覽漢譯之別譯雜阿含,則其內容有比丘(四八經)、比丘尼(一○經)、優婆塞(四一經)、沙門(二○經)、婆羅門(叁七經)、天(一○二經)、天子(二○經)、梵天(一○經)、帝釋(二○經)、魔(一○經)、夜叉(一二經)、馬(九經)、長夜無明(二一經)等,由叁六四部通俗經典所構成;很顯然的,現存漢譯別譯雜阿含是屬于第一類型之雜阿含。

  

  

  

  叁、別譯雜阿含之所屬部派

  

   現存別譯雜阿含十六卷叁六四經爲叁秦失譯者。在本經卷十五第叁二六經中,其細注有「毗 秦言雄也」,可見本經爲秦代譯出者。而叁秦系指前秦(A.D. 351~394)、後秦(A.D. 384~417)、西秦(A.D. 385~431),故知別譯雜阿含早于雜阿含五十卷之譯出(A.D. 433)。

  

   關于別譯雜阿含之資料,不載于僧佑(~A.D. 519)之出叁藏記集中(現存最古經典目錄),至隋法經錄(~A.D. 594)卷叁等,始載有別譯雜阿含二十卷。其後之諸經錄皆載爲失譯經。至開元錄(A.D. 730)始確定爲叁秦失譯,直至今日。至于將本經視爲別譯,乃因其內容系自五十卷大部雜阿含個別譯出,且知在五十卷雜阿含之外尚有二十卷(今經整理爲十六卷)者,以致將其命名爲別譯雜阿含。又求那跋陀羅所譯五十卷本雜阿含,系于華中譯出。當時,並不知華北另有別譯雜阿含,故由兩者文中譯語之比較可知,兩者並無翻譯之關系。

  

   雜阿含與別譯雜阿含之關系,古來即不被重視。直至日本德川時代,法幢始著「俱舍論稽古」,認爲別譯雜阿含即小本雜阿含,屬飲光部之經典,但未提出有力論據。不過,由上述內容可知別譯雜阿含乃屬于法藏部、化地部之雜阿含,或與此相近者。

  

   由別譯雜阿含與漢譯雜阿含之比較,得知別譯雜阿含並非說一切有部之經典。又別譯雜阿含共叁六四經,除八七、一叁九、二九九等叁經之外,均可在雜阿含中找出內容相當之經。其中,相當者彼此之間,或是經典長度、所說內容互有出入;或是說法地點不同。關于說法地點,有時別譯本與巴利本相應部相同,與雜阿含本則不同;有時則巴利本與雜阿含相同,而別譯本與此不同。

  

   又別譯雜阿含經所引用之經典,別譯叁二○經作爲「法句偈及波羅延大德之偈」,但與其相當之雜阿含一叁二一經,則增廣爲「憂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谛、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屍路偈、義品、牟尼偈、修多羅」。反之,在巴利相當之經(S. X. 6)則僅言「諸法句」。凡此種種,皆基于部派之不同所致。

  

   別譯一一叁經列有十二部經之順序,而與其相當之雜阿含一一叁八經所列順序,則與之不同。雜阿含所列十二分教之順序,與說一切有部之順序相同。別譯雜阿含則與化地部之五分律卷一所揭示者極爲相近,此可令人思及別譯雜阿含與化地部二者較爲接近。

  

   又就別譯雜阿含之音譯語而言,與巴利語Savgāmaji相當之語音譯爲「僧鉗」,Uttiya譯爲烏帶、優陟,Channa譯爲闡陀,Sīvaka譯爲屍蔔,Kokāliya譯爲瞿迦梨,Vendu(Sk. Visnu)譯爲毗紐,Kāmada譯爲迦默,Vavkaka譯爲朋迦,由此譯語之不同,足見別譯雜阿含之原典並非巴利語,亦非梵語,而爲另一種俗語。若推想它是法藏部、化地部等聖典所用之犍陀羅語,此種說法不能指爲無理。但關于此點,尚須詳加研究,始能確定。

  

   綜上所述,別譯雜阿含可能爲西北印度地方所流傳之化地部或法藏部之經典。(日本國譯一切經第一冊)

  

《部派佛教與雜阿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