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五冊 四一、答楊敏雄居士

  四一、答楊敏雄居士

  前年,在『中國佛教』上,知道锺慶吉君推重我所說的『中觀今論』,並引起佛教界的一些反響。我因爲晚年衰病,不顧問外邊事,也就沒有去多注意。這次寄來的文稿中,這樣說:「跟佛、龍樹、印順學,足矣」。這真是贊揚得離了譜!我憑什麼能與佛及龍樹並列呢!叁十年前,某法師(現在是楊居士)一再發表文字,要臺灣法師跟印順學,爲我增添了不少的困擾。現在竟高推我與佛及龍樹並列,如不是衰病已久,寂寞無聞,正不知要引起怎樣的騷動呢!不過,锺君真能知道我對佛法的意趣嗎?真能知道龍樹學與佛陀的正法嗎?

  我在『福嚴閑話』中說:「有些人覺得我是個叁論學者,其實並不十分確切,我從不敢以此自居」。『中觀今論』的自序中說:「我曾在『爲性空者辯』中說到:我不能屬于空宗的任何學派」。我多用性空緣起說,但爲什麼不願以空宗 [P272] ──中觀者自居呢?這也許是锺君所從來不曾想到過的。我對于佛法──流傳于人間的佛法的根本信念與看法,如『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所說(共八義),這就是民國叁十一年,寫作『印度之佛教』時的意趣。其中說到:

   「佛法源于佛陀的正覺。佛的應機說法,隨宜立製,並不等于正覺。但適合于人類的所知所能,能依此而導入于正覺」。 「佛陀應機而說法立製,就是世谛流布。緣起的世谛流布,不能不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演變,有所發展。……由微而著,由渾而劃,是思想演進的必然程序。因時地的適應,因根性的契合,而有重點的,或部分的特別發達,也是必然的現象。對外界來說,或因適應外學而有所適應[融攝],或因減少外力壓迫而有所修正,在佛法的流行中,也是無可避免的事」。

  從佛教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去體會佛法的根本特性,及其發展演化中的種種方便。希望撷取更適應于現代文明部分,使佛法得到更有利的發揚,這是我治佛 [P273] 學的根本立場(參閱『談入世與佛學』的末後部分)。

  佛正覺的「法」,是離言自證,而不是人類表達工具──思想、語文(身體動作等)所能直接表示的。只要落入思想、語文,就不能不是「二」──相對的;如發展爲思想體系,必爲其自身理論所局限,而引起诤論。也就因此,宗教、哲學或政治,如以自己的思想體系爲真理,而否定其他一切的,都是我所不能同意的(參閱『上帝愛世人的再討論』叁)。我在『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說:「佛的說法、立製(包含修持方法),並不等于佛的正覺,而有因時因地的適應性。在適應中,自有向于正覺,隨順正覺,趣入正覺的可能性,這所以名爲方便」。適應時地的方便,能引導人或淺或深的趣入佛法,予佛法以相當有力的發展。但方便到底是方便,尤其是特殊方便,等到時地轉移了,過去的妙方便,可能成爲不合時宜的阻力。所以從現代弘法來說,我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對于「天菩薩」(以佛菩薩示現夜叉等爲主尊的)佛法,不敢苟同。

  我從佛法的探究中,發見大乘思想有叁大系,稱之爲「性空唯名」、「虛妄 [P274] 唯識」、「真常唯心」(其實古代就有此叁系說的,只是名稱不同)。內學院否定真常唯心爲佛法正統,我卻肯認爲是的。我雖對性空有廣泛的同情,贊同「性空見」,然在佛法的流行中,覺得世谛流布的叁大系,對佛法是互有利弊的(見『空有之間』)。所以我說大乘叁系,雖贊揚性空,但只是辨了義與不了義(不了義,只是不究竟,不是全部要不得的),而且予以貫攝,如『成佛之道』說:

  「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空故從緣起,一切法成立。現空中道義,如上之所說」性空唯名,依般若經及龍樹論。

  「一切法無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複解深密。或是無自性,或是自相有。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達無境唯識,能入于真實」──虛妄唯識,依解深密經,彌勒、無著諸論。

  「或以生滅法,縛脫難可立,畏于無我句,佛又方便攝。甚深如來藏,是善不善因,無始習所熏,名爲阿賴耶,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證得。佛說法 [P275] 空性,以爲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勿濫外道見」──真常唯心,依楞伽經等。

  「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

  流傳中的佛法,我分之爲「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 叁大類,也就是佛教的叁個時期。如分「大乘佛法」爲初期與後期,那就有四期了。我怎樣判攝流傳中的一切佛法呢?龍樹說到四悉檀,與覺音所作四部『阿含經』的注釋名目,意義相當。這才知道,「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見『大智度論』)的四悉檀,是『阿含經』的判攝,表示不同的宗趣。我從『阿含講要』(『佛法概論』的初稿)以來,就一再說到四悉檀,作爲貫攝一切佛法的方便。我以此四大宗趣判攝佛法,如『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說:

  「依古人的傳承解說:以修多羅根本部分爲主的『相應部』(『雜阿含經』),是顯揚真義──第一義悉檀。以分別抉擇爲主的『中部』,是破斥 [P276] 猶疑──對治悉檀。以教化弟子,啓發世出世間善的(『增支部』),是滿足希求──爲人(生善)悉檀。以佛陀超越天魔梵爲主的(『長部』),是吉祥悅意──世間悉檀。這是佛法適應世間,化導世間的四大宗趣,也是學(佛法)者所能得的,或淺或深的四類利益」。 「從(佛法)長期的發展來看,每一階段聖典的特色,是:一、以『相應部』爲主的四阿含,是佛法的第一義悉檀。無邊的甚深法義,都從此根源而流衍出來。二、大乘佛法初期的大乘空相應教,以遣除一切情執,契入無我空性爲主,重在對治悉檀(「如來說空法,爲離諸見故」)。叁、大乘佛教後期,爲真常不空的如來藏(佛性)教,點出衆生心自性清淨,爲生善、解脫、成佛的本因,重在爲人生善悉檀(如來藏佛性的根源──心性本淨,我在『唯識學探源』中,早就說到:心性本淨,在轉凡成聖的實踐上,有它特殊的意義)。四、秘密大乘佛法流行,(這是)劣慧諸衆生,以癡愛自蔽,唯依于有著。……爲度彼等故,隨順說是法(或說:「劣 [P277] 慧所不堪,且存有相說」),重在世間悉檀。佛法一切聖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點開展,在不同適應的底裏,直接于佛陀自證的真實。…… 佛法的世間悉檀,還是勝于世間的神教,因爲這還有傾向于解脫的成分」。

  你來信說:「就義理方面,不知導師你的意見如何?有多少的百分率,符合導師你的意思」?我多用緣起性空義,他也說緣起性空,這當然有些共同處。然從佛法化導世間,利益衆生的意趣,如我在上文所說的,可說沒有一些些的共同。在我寫作或講記中,你見到有锺君那樣的極端嗎?惡意的醜化古德,作人身攻擊嗎?他引用我的著作,多數與原文不合,試舉例說:

  1、『揭開謎底』說:「十方佛現在說的興起,是佛教精神的迷失。佛經作者要求佛是存在的,于是佛輪回成爲可能」(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8 )。

  2、『空的威力』說:「十方佛現在,存有,放光,說法,倒駕慈航,全 [P278] 是基于無明妄執後有愛的要求」(學佛叁要 p223,佛法概論 p72 )。

  3、『揭開謎底』說:「佛法概論最後一頁,現在十方佛, 是衆生自我意欲的客觀化、神化」。

  1、依佛法說,十方世界無量,衆生也多。 這個世界有佛出世,爲什麼十方世界沒有佛出呢?現在十方世界有佛,我從來沒有反對過。我在原書中,並沒有說十方佛現在說的興起,是佛教精神的迷失。特別是說,「于是佛輪回成爲可能」。這句話,不但我沒有說,一切經論沒有說,相信真正的佛弟子,都不會這樣說。「佛輪回成爲可能」,說得未免過分離譜! 2、我沒有說十方佛現在,基于無明妄執後有愛。我是說:生死輪回,衆生的死了又再生,是基于「後有愛」。 3、「現在十方佛,是衆生自我意欲的客觀化、神化」, 『佛法概論』末頁,並沒有這樣說。锺君如不信十方現在佛,那是個人信仰自由,何必一再引用我的著作,來作虛僞的證明!要知道,人類的眼睛是雪亮的,這種現前妄語,終歸是要爲人揭穿的。在锺君的文稿中,離奇怪誕的想法非常多。例如『空的威力』中, [P279] 以「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及「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落入空間、時間,可以輕易的推翻阿彌陀佛。照他說,落入時空,就可以推翻他是佛。如真的這樣,那末釋迦牟尼佛,生于二千五百余年前的印度,有時間,有空間,也可以輕易的推翻是佛了!我實在不了解,到現在還自以爲信佛的锺君,在他的心目中,佛到底是怎樣的?「有人說:他(指锺君)拿的是導師的招牌,卻砸了導師的臺。不知導師認爲如何」(來信這樣說)?我想,多少會有點影響的。锺君未必能精讀我的一切作品,理解我在佛法中的意趣。只是偶爾發見一絲微光,通過他自己的意解,構成自己的想象。這才一再引用我的作品,而多數是僞證,與原文不合。「拿我的招牌」,對別人說,也不過哄哄初學的青年而已。對他自己說,也只是滿足自以爲然,誇大傲慢的習性而已。我是個平凡的人,既不曾建起高臺,又怕什麼砸呢!佛說「諸行無常」,讓他在時間中慢慢消失吧!

  锺君偏執空義,以輕毀、刻薄、惡毒的語句,毀斥無邊佛法,這那裏合于龍樹,那裏是佛法!龍樹的『中論』,固然是說一切法空,然『中論』也說:「一 [P280] 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佛法是不妨說實有的。又龍樹『大智度論』說:

   「諸佛法無量,有如大海,隨衆意故種種說法。……如是等種種異說,無智聞之,謂爲乖錯;智者入叁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 「何者是叁門?一者!8句勒門,二者阿毗昙門,叁者空門。……若人入此叁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于一切法無所罣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入阿毗昙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8句勒門,則墮有無中」。

  佛(的教)法,是隨順衆生意而說的。如知道一切是應機說法,那適應人心而展開的無邊佛法,似乎說有實(性)、說無實(性)等,各各不同,而在般若離執(佛法是滅煩惱處)中,能貫攝無礙。如『大品般若經』說:「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幻,心則驚怖(有退失佛法信心的可 [P281] 能)。爲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說:)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不如化的、不生不滅的涅槃,不正是如化生滅外,別有不生不滅的常住涅槃嗎?如知道,這是適應初機的方便攝受,那是大善巧,與一切法如幻如化說,有什麼可诤呢!這可見,锺君執空而誹毀一切,是與龍樹說不相符合的。說到佛,锺君似乎否定絕大部分的經典是佛說(我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雖與一般的傳說有點不同,但我末後的結論,「大乘是佛說」);他所能接受是佛說的,大概是『阿含經』吧!希望你告訴他:在現存的『阿含經』中,沒有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也沒有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樣,锺君所標揭的「佛、龍樹、印順」所說,不全是無稽之談嗎!

  說到這裏,我不願以空宗自居,也可以明白了。民國四十四年,我在『福嚴閑話』中說:

   「予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這是我的一貫作風。……我自覺到,我所理解的佛法,所授與人的,不一定就夠圓滿」。 [P282] 「大家在初學期間,應當從博學中,求得廣泛的了解,然後再隨各人的根性好樂,選擇一門深入,這無論是中觀、唯識,或天臺、賢首,都好」。 「對于整個佛法,有了廣泛的認識,然後依著本人(各人自己)的思想見解,認爲那宗的教理究竟了義,或者更能適應現代思潮,引導世道人心(向上),那末盡可隨意去研究,去弘揚。祇要真切明了,不作門戶之見而抹煞其他,因爲這等于破壞完整的佛法,廢棄無邊的佛法」。

  你希望我「開示以解迷津」。你對佛法有一分信心;讀過我的幾種作品,也有好感,所以上來說明了我的立場意趣外,再真心誠意的告訴你:佛法是以修行爲主的。由于佛法在流行中,適應教內的需要,求得佛法的明確完整;適應外界的阻力,不得不作破他顯自的說明。義理一天天發展起來,而有「教法」、「證法」分立傾向。適應不同時地的文明,適應不同人心的思想方式,形成不同的思想系。這都是應機的方便施設,而主要是爲了修持的,離煩惱以入正法的。如得教證兼通的真善知識,明佛法宗要,示修持正道,于佛法而學有所得,也許是有 [P283] 可能的。如要廣博正確的理解教法,知同知異,而能貫攝無礙,這是不能速成的。決不能浮光掠影,東翻幾頁,西抓幾句,自以爲把握真正的佛法,而否斥其余佛法的。我說佛法以修行爲主,譬如說「空」,『中論』說:「如來說空法,爲離諸見故」。『阿含經』說:「空于五欲」;「空我我所」;「空于貪,空于瞋,空于癡」。空,是爲了離煩惱而說的,所以:「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爲邪空」。你想!如沒有真正的信心,沒有良善的戒行,連生活起居都不能正常,充滿了貢高我慢,敵視一切(存有嚴重的反抗心理)的惡意,于空還能有正見嗎?不要以爲聰明,單是聰明,有什麼用!這世間,大胡塗事,大罪惡,都是那些聰明人幹的。何況以解脫爲理想的佛法,一點世智辯聰,有什麼用呢!真正的學佛或弘法,要有純正的動機;尤其是,如不放下诤勝的心理,是難以有所成就的。 [P285]

  

《華雨集第五冊 四一、答楊敏雄居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