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 四句料簡
佛教界流傳有禅淨的四句料簡,據說是宋初永明延壽大師造的。現在簡略的引述如下:「有禅無淨土,十人九岔路」;「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無禅無淨土,銅床並鐵柱」。四句偈中的「禅」,不是一般的,專指達磨傳來,發揚廣大的禅宗;「淨土」也不是十方淨土,而是 [P185] 「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禅與淨土,表示參禅與念佛往生淨土的修行。永明延壽是一位禅淨雙修的,在他的著作中,並沒有這四句偈,所以是否延壽所作,是值得再考慮的。依四句偈的內容來判斷,這是在禅、淨都流行的時代,作者沒有輕視禅宗,而卻是志在西方淨土,以淨土行爲最殊勝的法門:這是四句偈作者的立場。
「有禅有淨土」的,最爲理想。如虎稱「獸王」,老虎頭上生角,那真是雄猛無上了。最理想的「有禅有淨土」,姑且不論。所說「有禅無淨土」,「無禅有淨土」,到底怎樣是「有」,怎樣是「無」?如看語錄,或住過禅堂,打過禅七,這是不是有禅?如有時去佛寺,或去居士林、蓮社等念佛(名號),或打過佛七,這是不是有淨土?如說是「有」,這樣的有禅,可能還沒有到達禅的邊緣,走入岔路的資格都沒有呢!這樣的有淨土,就能「萬修萬人去」嗎?念佛而能生淨土的,如『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叁種「淨業正因」,其中發菩提心,決不是心裏想一下,願成佛道,願度衆生就得了,發起菩提心,也不太容易吧!放低 [P186] 標准,如『阿彌陀佛經』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要修到「一心不亂」與「心不顛倒」,也不能說是「萬修萬人去」呀!如說「有禅」,把標准提高,以爲禅者即使「徹悟自心」,還可能多數走入歧途。說到「有淨土」,把標准盡量抑低,以爲只要口頭喃喃,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那不是公正恰當的料簡!六度萬行,是如實的難行道;念佛往生淨土,是方便的易行道。難行與易行是有的,那是適應根性的,不同而又相成的法門,決不能如四句料簡偈的那種偏私論法。末後一句──「無禅無淨土,銅床並鐵柱」,可說是豈有此理!中國的禅宗,自達磨傳來(經過中國的玄學化),被稱爲「最上乘禅」。中國的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也有適應中國的特性。這是中國佛教,但佛教是不限于中國的。如今日錫蘭等南傳佛教國,佛教非常興盛,就是我國的隋、唐時代,也不及他們。然而南傳佛教國家,沒有我國所弘的禅,也不知道西方極樂淨土與阿彌陀佛,這當然是「無禅無淨土」的,難道這樣的信佛修行者,都要「銅床並鐵柱」,非墮入地獄不可嗎?作者處身于禅、淨盛行的中國,只知道禅與淨,缺乏對佛教深廣的遠見,一心要弘揚淨土,才作出這不合情理的料簡。
以上所說的「橫出叁界」,「帶業往生」,「隔陰之迷」,「四句料簡」,是一般淨土行者,用來贊揚淨土法門的。依法義說,這都含有似是而非的成分,但在弘揚淨土來說,確有接引初學的作用。可以說:雖缺乏真實意義,卻有「爲人生善」的宣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