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四冊 叁 中國佛教瑣談 一四 帶業往生

  一四 帶業往生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帶業往生極樂淨土,這是念佛法門的特勝!我沒有查考,不知這是那一位淨宗大德所倡說的。十年前,陳健民居士批評「帶業往生」是沒有根據的,依據經文,要消業才能往生。于是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在臺灣著實熱鬧了一番。消業往生,是根據『觀無量壽佛經』的。經說觀想念佛,念佛的剎土,念佛(菩薩)的身相,如說:「此(觀)想成者,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必得當生極樂世界」。念佛而可以忏罪,就是「取相忏」,于定心中能見佛相(及國土相);念佛而能忏除生死罪業,往生(各方)淨土,是多種大乘經所 [P179] 說的,不限于(觀)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其實,念佛、消罪、生淨土,是沒有一定關系的。如『觀無量壽佛經』說:「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這是觀念佛、消業障、生淨土──叁者一致的。經上接著說:「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觀念)」!這是聞名也能消罪,沒有說淨土:這是消罪業不一定生淨土。『觀無量壽佛經』,是由于韋提希的:「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佛才教他修叁種「淨業正因」及觀想。「淨業正因」與(願)「樂生」,是往生淨土的先決條件,否則如『般舟叁昧經』(卷上)說:念佛而見佛現前,還問佛怎樣才能往生佛國,可見念佛見佛而不發願往生,是不一定能往生的。

  淨土行者所說的「帶業往生」,我以爲是當然的,合理的,但並不表示淨土法門的特勝。「往生」是什麼意義?死了以後,生到別處去,就是往生──往生人間,往生天上,都是往生。『般若經』有「往生品」,往生是不限于往生淨土的。但「往生西方」,「往生淨土」,我國的淨土行者說多了,大家也聽慣了, [P180] 以爲往生就是往生西方淨土,那是不對的。說到「業」,佛弟子都認爲,衆生無始以來,積集了無邊能感生死(總報)的業力,這一生又造了不少。造作了善業、惡業,就有業力(潛能)存在,在沒有受果報以前,那怕是千生萬劫,業是永不會消失的。徹底的解決方法,就是智慧[般若]現證,截斷生死根源的煩惱;根本煩惱一斷,那無邊的惡業、善業,幹枯而不再受生死報了。如種子放在風吹日曬的環境中,失去了發芽的能力,那種子也就不成其爲種子了。這是徹底辦法,但是深了一點。大乘佛法的方便道,是以強有力的功德,如念佛,誦經等,壓製罪業,使罪業的功能減弱,惡消善長,轉重爲輕,罪業還是罪業,但功能減弱,因緣不具,不能再感生死苦報,那就是「消業」了。如種子放在石板上,種子無法生芽,生芽也長不下去(重罪輕受)。一般衆生的業,如從人而生鬼的,由于某鬼趣業成熟,所以往生鬼趣,受鬼趣果報。但在前生人中,還有無始來的種種業,與這一生所造的種種業,並不因爲生鬼趣而消失;無邊潛在的業力,都帶著往生鬼趣。如因善業或禅定力,往生天國,無邊的業力,都帶著到天國去。所以依 [P181] 佛法說,業是從來隨造業者而去──帶業往生的。如人有信、有願、有行,念(稱名念,觀想念)佛而求生淨土的,只要淨業成就,就能往生淨土;無邊生死業,都帶到淨土去了。業與煩惱,在淨土中是一樣的:一般(除得無生忍的上上品)往生淨土的,沒有斷煩惱,煩惱卻不會生起;帶有無邊的生死罪業,業卻不會感苦報。所以我以爲:「帶業往生」是當然的,合理的,大家都是這樣的;帶業往生淨土,值不得特別鼓吹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