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四冊 二、法海探珍 八 少壯的佛教

  八 少壯的佛教

  印度的叁期佛教,在理論上、行踐上,都有它一貫的特征。這叁期佛教,正像人的一生;初期佛教是童年:它活潑天真、切實,批評階級製、苦行、迷信、祭天、淫蕩、神我,指導了不苦不樂的人生正軌。不過,正法的內容,還沒有具體的開發,理論上幼稚了些。它還在求學時代,重于自利。中期佛教,是少壯時代:理智正確發達,行動也能切實,它不但自利,還要利他。它不像小孩的亂跳,老翁的倚杖閑眺,它富有生命、朝氣,大踏步向前走。不過世間的經曆漸多,不隨時檢討,惰性、自私怕要躍躍欲試了。後期佛教是衰老,一直向滅亡前進。它的經驗豐富,哲理的思辨,中期也有不及它的地方。它的惰性漸深,暮氣沈沈,專爲子女玉帛打算,卻口口聲聲說爲人。上次,虛大師南洋訪問回來,說錫蘭教理是小乘,行爲是大乘;中國理論是大乘,行爲是小乘。我看:南方佛教較有實際利人的行爲,這是初期佛教的本色。現階段的中國佛教,不但理論是後期的 [P111] 大乘,唯心的、他力的、速成的行踐,也都是後期佛教的本色。我們如果要複興中國佛教,使佛教的救世成爲現實,非推動中期的少壯青年的佛教不可。後期佛教,可以請他做顧問,取他一分豐富的經驗。我們更得發揚初期的天真、切實的精神。以中國內地特有的中期佛教的思想,攝取藏文系及巴利文系的寶貴成分,發揚佛陀本懷的即人成佛的佛教! [P11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