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叁期佛教概說
從凡夫立足處的無常出發,通過空無我的實踐,踏入無生寂滅的聖境,這緣起叁法印,是佛法一貫的坦道。佛法不能離卻叁法印,佛教的演變,不外適應衆 [P77] 生的機感,給以某一法印的特深解釋罷了!不同的深刻發揮,不免有側重某一法印的傾向,這使佛教分流出叁個不同體系。這叁個體系,雖然徹始徹終都存在,但特別在印度叁期佛教中成爲次第代起的叁期思潮的主流。就是說,適應思想發展的程序,從叁藏教──小乘的無常中心時代,演進到共大乘教──大乘的性空中心時代,再演進到不共大乘──一乘的真常中心時代。這叁期佛教的發展,雖難作嚴格的劃分,但從叁個不同思想體系的發揚成長而成爲教海的主流上看,表現得非常明白,因此也可以相對的劃分了。從釋尊入滅(周敬王叁十四年)到印度佛教衰歇(汴宋時),有一千六百多年,分爲叁期,是這樣:
圖片
(一世紀──五世紀)(六世紀──九世紀)(十世紀──十六世紀)
佛教┬─小乘盛………………………………………………………無常中心時代
└───┬─────共大乘盛………………………………性空中心時代
└───────────────不共大乘盛…真常中心時代
佛陀的根本佛教,非常雄渾有力、質樸、切實、富有彈性。佛滅第一夏,迦 [P78] 葉等結集經律,這決定了初期佛教小行大隱的發展。二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因他的熱信,擴大了佛教的教化區,像末闡地到罽賓,摩呬陀到錫蘭,大天到摩酰沙漫陀羅等。佛教也就因環境及師承等不同,漸分爲十八部。四世紀初,阿育王的王統被篡,建立了熏迦王朝。布修耶米多羅王是婆羅門教的信仰者,因此,中印度的正統佛教,受到了極大的摧殘。說一切有系──末闡地一派,得天獨厚,它在罽賓、犍陀羅,沒有受到摧殘的厄運;承受叁百年來弘揚的成果,在四五六世紀,達到最高潮。
迦膩色迦王(七世紀初期),成爲初二期佛教的分界線。性空中心的大乘教,經典的傳出,該是非常的早。「行在六度,解在真空」,在『增一經序』中,已明確揭示出大乘佛教的綱領。『大事』已有十地的教義,脅尊者(六世紀)已見過般若。這大乘佛教的應時而興,固然順著理論發展自然趨勢,從無常到空,在長期的辯論中,理會到非空不能成立無常;從生命本位的有情無我,擴展到宇宙論的一切無我。這一次的複興,傳說有彌勒下生。龍樹(七世紀到八世紀初)、提婆(八世紀) [P79] 都從南印到中印;在他們的傳記裏,都提到外道跋扈與複興的困難。這一系的思想,是攝南印的大衆系與西北印的說一切有系,讓它在中印分別說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這當然是從其大體而言。中印的大乘佛教,經龍樹提婆的唱道,脫離小乘而獨立,但它始終在外道、小乘的包圍下。提婆以後,又轉向衰運。這一期的佛教,卻經西印轉到北方,在大月氏、斫句迦等地完成空前的發展,傳到中國來,這不能不說是迦膩色迦王信仰佛教的結果。性空中心的經論,雖說以大乘爲主,但是大小共行的。「通教叁乘,但爲菩薩」,是時代的特征。這大小共行的見解,就是承認小果的究竟;在這點上,龍樹也說不能因『法華』的孤證而說二乘決定成佛。這大小共行,也貫徹在悟解的法性中,叁乘同學般若,叁乘同見法空,小乘的智斷是菩薩的無生法忍。這與小乘學者的叁乘同見無我而證一滅有關,灼然無疑。
第二第叁期佛教的區分,各方面的意見很不同,我的看法,十世紀起都屬于後期佛教。這一期非常複雜,但真常無生是時代的主流。真常思想的存在,其來 [P80] 久矣!它與南印的大衆系特別有關。七世紀中,印度教漸漸擡頭,這時代思潮的演變,至少使它獲得發展的有利條件。九世紀印度教大成,真常論者代替性空大乘,而成爲時代的主流。一方面,它受了性空論者法法皆真、法法本淨思想的啓發;緣起性空的見地,不能適合時代(印度教複興時代)的根機,于是乎展開了萬有本真常淨的實在論。佛性、如來藏、圓覺、常住真心、大般涅槃的思想,雄據了法界的最高峰。它是涅槃寂靜的開顯,真常論的發揚,達到一切衆生成佛──一乘的結論。此外八、九世紀中,無著師資,唱道以說一切有系的思想爲根本的大乘佛教。妄心生滅、叁乘究竟、念佛是方便,這都與中期性空者相同。但它批判一切無自性,從經部的見地轉上唯心論,有驚人的成就。但好景不常,十世紀以後,佛護清辨出世,性空論複活起來,空有的诤論尖銳化。空有的紛诤,兩敗俱傷,不過促成了真常論更高度的發展。秘密佛教與真常論締結不解緣,在真常本淨的理論上發達起來。他的淵源很古,在九世紀時(東晉),密典已在我國出現。十一世紀起,它就大露頭角,發達到幾乎與印度教渾然一體的地步。念佛(天)叁昧 [P81] ,欲爲方便,印度群神無不是佛菩薩的化身,第二期時代適應性的佛教,與悟無生忍以後的方便,在這一期中,成爲究竟的大法。它們融攝了一切,龍樹無著他們,都被指定爲秘密教的祖師。不過圓融廣大,並不能拯救印度佛教;十四世紀時,前彌曼薩派的鸠摩利羅,後彌曼薩派的商羯羅等,鼓吹吠檀多哲學,而佛教也就一蹶不振,日趨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