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四冊 一、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八 解脫道與慈悲心行

  八 解脫道與慈悲心行

  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我進而稱之爲「人間佛教」),民國四十年以前,中國佛教界接受的程度是微小的;臺灣佛教現在,接受的程度高些。但傳統的佛教界,可能會不願探究,道聽塗說而引起反感;在少數贊同者,也可能忘卻自己,而陷于外向的庸俗化。世間是緣起的,有相對性,副作用,不能免于抗拒或俗化的情形,但到底是越減少越好!

  「人間佛教」是重于人菩薩行的,但對「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或者會覺得離奇的。一般稱根本佛教爲小乘,想象爲(出家的)隱遁獨善,缺少慈悲心的,怎麼能作爲「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根本?不知佛法本來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是在佛教發展中形成的;「小乘」是指責對方的名詞。釋尊宏傳的 [P51] 佛法,適應當時的社會風尚,以出家(沙門)弟子爲重心,但也有在家弟子。出家與在家弟子,都是修解脫行的,以解脫爲終極目標。解脫行,是以正確的見解,而引發正確的信願(正思惟──正志)。依身語的正常行爲,正常的經濟生活爲基,而進修以念得定,引發正慧(般若、覺),才能實現解脫。八正道的修行中,正命是在家、出家不同的。出家的以乞求信施而生活,叁衣、缽、坐臥具及少許日用品外,是不許私有經濟的。在家的經濟生活,只要是國法所許可的,佛法所贊同的,都是正當的職業,依此而過著合理的經濟生活。出家的可說是一無所有,財施是不可能的。出家人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遊化人間」(除雨季),每天與一般人相見,隨緣以佛法化導他們。佛法否定當時社會的階級製,否定求神能免罪得福,否定火供──護摩,不作占蔔、瞻相、咒術等邪命,而以「知善惡,知因果,知業報,知凡聖」來教化世人。人(人類也這樣)的前途,要自己來決定:前途的光明,要從自己的正見(正確思想),正語、正業、正命 ──正當的行爲中得來;解脫也是這樣,是如實修行所得到的,釋尊是老師(所 [P52] 以稱爲「本師」)那樣,教導我們而已。所以出家弟子衆,是以慈和嚴肅、樸質清淨的形象,經常的出現于人間,負起啓發、激勵人心,向上向解脫的義務,稱爲「法施」(依現代說,是廣義的社會教育)。在家弟子也要有正見,正行,也有爲人說法的,如質多長者。在家衆多修財物的施予,有悲田,那是慈濟事業;有敬田,如供養父母、尊長、叁寶;有「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這是印度炎熱的好地方),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供行旅」的,那是公共福利事業了。佛教有在家出家──四衆弟子,而我國一般人,總以爲佛教就是出家,誤解出世爲脫離人間。不知「出世」是超勝世間,不是隱遁,也不是想遠走他方。佛製比丘「常乞食」,不許在山林中過隱遁的生活,所以我在『佛在人間』中,揭示了(子題)「出家,更接近了人間」,這不是局限于家庭本位者所能理解的。

  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以釋尊時代的佛法爲本,在以原始佛教爲小乘的一般人,也許會覺得離奇的。然佛法的究竟理想是解脫,而解脫心與利他的心行,是 [Pl/82] 並不相礙的。雖受時代的局限,不能充分表達佛的本懷,但決不能說只論解脫,而沒有慈悲利他的。舉例說:佛的在家弟子須達多,好善樂施,被稱爲給孤獨長者。梨師達多弟兄,也是這樣。摩诃男爲了保全同族,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幾位都是證聖果的,能說修解脫道的沒有道德意識嗎?佛世的出家比丘,身無長物,當然不可能作物質的布施,然如富樓那的甘冒生命的危險,去教化粗犷的邊民,能說沒有忘我爲人的悲心嗎?比丘們爲心解脫而精進修行,但每日去乞食,隨緣說法。爲什麼要說法?經中曾不止一次的說到。如釋尊某次去乞食,那位耕田婆羅門,譏嫌釋尊不種田(近于中國理學先生的觀點,出家人是不勞而食)。釋尊對他說:我也種田,爲說以種田爲譬喻的佛法。耕田婆羅門聽了,大爲感動,要供養豐盛的飲食,釋尊不接受,因爲爲人說法,是出于對人的關懷,希望別人能向善、向上、向解脫,而不是自己要得到什麼(物質的利益)。解脫的心行,決不是沒有慈悲心行的。釋尊滅後,佛教在發展中,有的被稱爲小乘,雖是大乘行者故意的貶抑,有些也確乎遠離了佛法的本意。如佛世的質多長者,與比丘 [P54] 大德們論到四種叁昧(或作「解脫」)──無量叁昧,空叁昧,無所有叁昧,無相叁昧。無量叁昧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是給人喜樂,悲是解除人的苦惱,喜是見人離苦得樂而歡喜,舍是怨親平等:慈悲等是世間所說的道德意識了。但在離私我、離染愛──空于貪、瞋、癡來說,無量與空、無所有、無相叁昧的智證解脫,卻是一致的,這是解脫心與道德心的不二。但在(小乘)佛教中,無量叁昧被解說爲世俗的,也就是不能以此得解脫的。又如戒,在律師們的心目中,是不可這樣,不可那樣,純屬法律的,製度的。有的不知「毗尼是世界中實」,不知時地的適應,拘泥固執些煩瑣事項,自以爲這是持戒。然叁學中戒 [屍羅]的本義,並不如此,如說:「屍羅(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屍羅」;「十善道爲舊戒。……十善,有佛(出世)無佛(時)常有」(『大智度論』卷一叁、四六)。屍羅,古人一向譯作「戒」,其實是「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也就是樂于爲善,而又謹慎的防護(自己)惡行的德行。這是人類生而就有的,又因不斷爲善(離惡)而力量增強, [P55] 所以解說爲「性善」,或解說爲「數習」。屍羅是人與人間的道德(狹義是「私德」)軌範,十善是印度一般的善行項目,所以不只是佛弟子所有,也是神教徒,沒有宗教信仰者所有的。屍羅,是不一定受戒(一條一條的「學處」,古人也譯爲戒)的,也是可以受的。受戒,本是自覺的,出于理性,出于同情,覺得應該這樣的。如十善之一──不殺生,經上這樣說:「斷殺生,離殺生,棄刀杖,慚愧,慈悲,利益安樂一切衆生」(『增支部』「十集」)。「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雲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雜阿含經』卷叁七)。不殺生,是「以己度他情」的。我不願意被殺害,他人也是這樣,那我怎麼可以去殺他!所以不殺生,內心中含有慚愧──「崇重賢善,輕拒暴惡」的心理;有慈悲──「利益衆生,哀愍衆生」的心理(依佛法說:心是複雜心所的綜合活動)。不殺生,當然是有因果的,但決不是一般所說的那樣,殺了有多少罪,要墮什麼地獄,殺不得才不殺生,出于功利的想法。不殺生(其他的例同),實是人類在(緣起的)自他依存中,(自覺或不自覺的)感覺到自他相同 [P56] ,而引發對他的關懷與同情,而決定不殺生的。釋尊最初的教化,並沒有一條條的戒──學處,只說「正語,正業,正命」;「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命清淨」。一條一條的戒,是由于僧伽的組合,爲了維護僧伽的和、樂、清淨而次第製立的。製戒時,佛也每斥責違犯者沒有慈心。可見(在僧伽中)製定的戒行(重于私德),也還是以慈心爲本的。我曾寫有『慈悲爲佛法宗本』,『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可以參閱。總之,佛說屍羅的十善行,是以慈心爲本的;財與法的布施;慈、悲、喜、舍叁昧的修習,達到遍一切衆生而起,所以名爲無量,與儒者的仁心普洽,浩然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間相近。但這還是世間的、共一般的道德,偉大的而不是究竟的;偉大而究竟的無量叁昧,要通過無我的解脫道,才能有忘我爲人的最高道德。

  「初期大乘」是菩薩道。菩薩道的開展,來自釋尊的本生談;「知滅而不證」(等于無生忍的不證實際)的持行者,可說是給以最有力的動力。菩薩六度、四攝的大行,是在「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空」,「以無所得爲方便」(空慧 [P57] )而進行的。不離「佛法」的解脫道──般若,只是悲心要強些,多爲衆生著想,不急求速證而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