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
上來依印度佛教史所作的分判,與我國古德的判教是不同的。古德的判教,以天臺、賢首二家爲最完善。但古德是以一切經爲佛說,依佛說的先後而判的,如古代的五時教,『華嚴經』的叁照,如作爲出現于曆史的先後,那是不符實況的!然天臺所判的化法四教,賢首所判的五教(十宗),從義理上說,與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發展,倒是相當接近的,試列表而再爲解說:
圖片
天臺四教 賢首五教 四期
藏教────小教────佛法
通教────始教────初期大乘佛法
┌──┘└─┐
別教─┴──終教─┼──後期大乘佛法
頓教─┘
圓教────圓教────秘密大乘佛法
[P11]
「佛法」,與天臺的藏教,賢首的小教相當。天臺稱之爲藏教,依經、律、論立名。『法華經』雖說到「小乘叁藏」,但藏教不但是聲聞,也有菩薩,佛。菩薩大行,如南傳『小部』中的『本生』;漢譯『十誦律』等,也說到「五百本生」。佛,除經律中釋尊的言行外,南傳『小部』中有『所行藏』,『佛譬喻』;在漢譯中,佛譬喻是編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中的。「佛法」既通于聲聞(緣覺)、菩薩、佛,稱之爲「藏教」,應該比「小教」好些。賢首的小教,就是十宗中的前六宗,從犢子部的「我法俱有宗」,到一說部的「諸法但名宗」。在這裏可以看出:天臺的藏教,主要是依叁藏說的;賢首的小教,重于佛教界的事實。小教──六宗是部派佛教,不能代表一味和合的原始佛教。「小教」與六宗,顯然的不如稱爲「藏教」的好!
天臺的「通教」與「別教」,與「初期大乘」及「後期大乘」相當。天臺家用一「通」字,我覺得非常好!如般若波羅蜜是叁乘共學的。阿羅漢所證,與菩薩的無生忍相當,只是菩薩悲願深切,忍而不證吧了。大乘經廣說空義,每以聲 [P12] 聞聖者的自證爲例。『般若經』說:聲聞而證入聖位的,不可能再發菩提心了,這是通前(藏教),只剩七番生死,不可能再曆劫修菩薩行。但接著說:「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亦隨喜,終不斷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應更求上法」。這是可以發心,應該進向大乘了。從思想發展來說:無我我所就是空;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是『阿含經』所說的。部派中說:十方有現在佛;菩薩得決定(無生忍),能隨願往生惡趣;證知滅(不生不滅)谛而一時通達四谛;人間成佛說法是化身:「初期大乘」不是與「佛法」(藏教)無關,而是從「佛法」引發而來的。發揚大乘而含容傳統的叁藏教法,正是大乘初興所采取的態度。「初期大乘」多說空義,而空的解說不同,如『涅槃經』以空爲佛性,這就是通于「別」「圓」了。「通」是「通前藏教,通後別圓」,在印度佛教史上,初期大乘法,是從叁乘共法而通向大乘不共法的關鍵。天臺所說的「別教」,是不共(二乘的)大乘,菩薩特有的行證。別說大乘不共的惑業苦:在見思惑外,別立無明住地;在有漏業外,別立無漏業;在分段生死外,別立意生身與不可思 [P13] 議變易死,所以天臺宗有界內生死、界外生死的安立。「初期大乘」說真谛與俗谛,緣起幻有即空性。「後期大乘」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以空爲有余(不了義)說,別說不空──中國所說的「妙有」,天臺稱之爲中谛,那是別教了。這些,正是「後期大乘(經)佛法」的特色。
賢首的五教,仰推杜順的五種觀門。第二「生即無生門」,第叁「事理圓融門」,大體與天臺的「通教」、「別教」相近。五教與十宗相對論,始教是一切皆空宗,也與通教相同。但賢首于始教中,立始有──相始教,始空──空始教,這才與天臺不合了。天臺重于經說;智者大師在陳、隋時代,那時的地論師說梨耶是真識,攝論師說梨耶通真妄,都是別教所攝的。賢首的時代,玄奘傳出的『成唯識論』(與『地論』、『攝論』本屬一系),對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佛性,解說與經義不同,賢首這才把唯識學納入始教,分始教爲始有與始空。賢首的終教,是說一乘的,一切衆生有佛性的;而『成唯識論』說有定性二乘,還有無(聖)性的一闡提人,與賢首的終教不同。賢首的終教,多依『起信論』,真 [P14] 如受熏,也就是以真如爲依而說明染淨因果;『成唯識論』的染淨因果,約生滅的依他起性說,這又是主要的不同。與終教不同,于是判玄奘的唯識學爲「相始教」,還貶抑在「空始教」以前了。唯識學說:一切法空是不了義的,說依他、圓成實性的有性;『攝大乘論』立十種殊勝,也就是十事都與聲聞不同;一切唯識(心)所現;二障,二種生死,叁身(四身),四智,一切都是大乘不共法門。而且,不但說一切法空是不了義的,更說到如來藏爲真如異名,心性本淨(即自性清淨心)約心真如說。在佛教思想史上,這無疑是「後期大乘佛法」,比一部分如來藏經,還要遲一些。不過,這一系的根本論──『瑜伽師地論』,申明叁乘法義,推重『雜阿含』爲佛法根本(如『攝事分』),與說一切有系──有部與經部有關;以生滅的「虛妄分別識」爲染淨所依,不妨說離「佛法」不遠,判屬始教。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佛性,這一系(終教)經典的傳出,比無著、世親論要早得多;而「如來藏藏識心」,『寶性論』的「佛界、佛菩提、佛德、佛事業」,真常唯心大乘,恰是在虛妄唯識(心)論發展過程中完成的。所以, [P15] 如分「別教」爲二類,真如不隨緣的,如虛妄唯識論;真如隨緣的,如真常唯心論,似乎比賢首的判虛妄唯識爲始教,要來得恰當些!
賢首立「頓教」,只是重視唐代大興的禅宗,爲禅宗留一地位。天臺與賢首,都是以「圓教」爲最深妙的。天臺重『法華』與『涅槃經』,賢首重『華嚴經』。在印度佛教發展史上,『法華經』的成立,應該是「初期大乘佛法」的後期;天臺宗的圓義,也與『般若』空義有關,當然是通過了涅槃常住與佛性,也接受了『華嚴』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思想。『華嚴經』有「後期大乘佛法」的成分;賢首宗從(『華嚴』的)地論師發展而來,所以思想是重于唯心的。臺、賢所共同的,是「如來爲本」。『法華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論法是一乘,論人是如來,開迹顯本,表示佛的「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華嚴經』顯示毗盧遮那的果德,說釋迦牟尼與悉達多,是毗盧遮那佛的異名。釋迦與毗盧遮那相即,『法華』與『華嚴』,還是不離釋迦而說毗盧遮那的。圓滿佛果的理想與信仰,本于大衆部系所說:佛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壽命無量 [P16] 。圓滿的佛果觀,在「大乘佛法」中,表顯于『法華』及『華嚴經』中。圓滿佛德的信仰與理想,與「秘密大乘佛法」──「如來爲本之天佛一如」,有一致的理趣。雖然天臺與賢首,接觸到的「秘密大乘佛法」,還只是「事續」,而意境上卻有相當的共同性。竺道生說「闡提有佛性」;臺、賢都闡揚「如來爲本」的圓義,可說中國古德的卓越智慧,能遠見佛法思想發展必然到來的境地!唐玄宗時,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傳來的秘密法門,從流傳于日本而可知的,「東密」是以賢首宗的圓義,「臺密」是以天臺宗的圓義來闡述的。不過臺、賢重于法義的理密(圓),與「秘密大乘」的重于事密,還有些距離,可見中國佛教到底還是以「大乘佛法」爲主流的。賢首宗成立遲一些,最高的「事事無礙」,爲元代西番僧(喇嘛)的「無上瑜伽」所引用。
我分「大乘佛法」爲叁系: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與太虛大師所判的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叁宗的次第相同。其實,在唐圭峰宗密的教判中,已有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總攝終,頓,圓)的安立;永 [P17] 明延壽是稱爲相宗,空宗,性宗的。這可見,在「大乘佛法」發展中的叁系說,也與古德所說相通。次第的前後差異,是由于圭峰等是依賢首宗說的;真正差別的,那是抉擇取舍不同了。叁系的次第差異如下:
圖片
性空唯名論──法性空慧宗─┐ 法相宗──相宗
┌─┼─┘
虛妄唯識論──法相唯識宗 └─破相宗──空宗
真常唯心論──法界圓覺宗───法性宗──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