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密源流略講

  唐密源流略講

  陳士東

  唐密又稱漢密,主要是指唐代由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在漢地弘揚的密教,由中國傳入了日本,故此本文所講述的唐密源流也包括了日本的密宗,這樣大家對于唐密的全部傳承過程會有一個更爲全面的了解。

  一、中國漢地密宗

  密宗出現在中國,大約是在公元叁世紀前葉,邱陵老先生說是約在叁國漢獻帝到晉惠帝之間。據佛教史書載,公元230年竺律炎在揚都譯出載有明咒八首的《摩登伽經》(二卷);同時叁國的東吳譯經家支謙,也譯出《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七佛神咒》、《八吉祥神咒》、《華積陀羅尼神咒》等密咒典籍。由竺、支二人所譯的典籍比較來看,支謙的譯經所涉密咒成份更爲顯著,所以有人認爲他當爲最早的漢譯密典人。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西域僧(一說龜茲人)佛圖澄來洛陽。史載他"志弘大法,善誦神咒"(梁《高僧傳》卷九)。

  由于他的影響,密咒的知識漸爲普及。至西晉龜茲僧帝帛屍梨密多羅(吉友)來東上.譯出《大灌頂經》、《孔雀王神咒經》等陀羅尼門密典後,開創了印度密典譯傳于中國的新時期。由于他所譯的經有理有法(粗淺的修法),故又有人認爲他爲密咒譯入東土之始,這顯然是錯誤的,我們只能把他的譯經視爲密典譯傳的一個轉折點。吉友後,南方譯傳雜咒經典著名的是西域僧昙無蘭,譯有《咒時氣》等經。北方以中天竺人昙無谶爲著名,據傳他"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爲大神咒師"。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的龜茲僧鸠摩羅什,也是"妙達吉凶,言若符契",所譯有《摩河般苦波羅密大明咒經》等。南北朝時,密典譯傳繼續擴大,北魏昙曜有《大吉義咒經》,梁僧伽婆羅有《孔雀王陀羅尼經》。隋代"開皇叁大士" 共譯約十部雜咒,唐菩提流支譯經約十部,義淨約十叁部,玄奘約十部,實*難陀四部(均指爲密咒經典)。由于這些密咒經典無具體修法,故未引起當時人的熱情投入,學者們稱此爲"雜密"。

  善無畏從那爛陀寺密教大德達摩掬多處得授瑜伽叁密總持法門,唐開元四年(716)從印度攜梵本經西域至長安弘化;善無畏來唐四年後,即開元八年(720),南印度高僧金剛智也攜同其弟子不空,經南海、廣州抵洛陽,大弘密法。金剛智原從南印龍智阿阇黎修學金剛頂瑜伽諸部秘藏;不空原爲獅子國人,十四歲時,在阇婆國遇金剛智,隨其修學。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世稱"開元叁大士",是中國漢地密宗(唐密)的創立者。善無畏在洛陽大福先寺譯出《大日經》和由弟子漢人一行撰的《大日經疏》,這是中國漢地正純密宗的傳授之始,世人稱爲唐密。善無畏、一行傳授的以胎藏界密法爲主,金剛智、不空傳授的以金剛界密法爲主;胎藏界以《大日經》爲宗經,金剛界以《金剛頂經》爲宗經,但胎藏界曼荼羅和金剛界曼荼羅均以大日如來爲主尊。

  善無畏弟子有一行、寶思、妙思、玄超、溫古、李華等人,其中以一行法師最爲著名。金剛智的受法弟子亦有很多,但比較著名的只有不空法師一個人,不空住持大興善寺譯密典和弘法近叁十年,譯經七十多部一百二十余卷,在四大譯經家中,譯經最多,翹居首位,所住持的長安大興善寺,被後世尊爲漢地密宗的發源地--祖庭。不空門下,弟子衆多,其中有六大弟子被譽爲"六賢",即金閣含光、新羅惠超、青龍惠果、崇福惠朗、保壽元曉、覺超。惠果俗姓馬,九歲從不空的弟子昙貞受學,後依不空入壇灌頂,得兩部大法及傳法阿阇黎位。767年,從善無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法及諸尊瑜伽,時稱爲秘密瑜伽大師。惠果住持長安青龍寺弘密,曆任代宗、德宗、順宗叁代國師,青龍寺成爲晚唐密宗的根本道場。他的弟子遍布天下,著名的有惠應、惠則、惟上、辯弘、惠日、空海、義滿、義明、義照、義操、義感(以上兼傳兩部大法)、義澄、法潤(唯傳胎藏)、義智、義政、義一、吳殷等。 .

  學術界有的人認爲,漢地密宗(唐密)其興也速,其衰也快。他們認爲在武宗毀佛後,唐密已臨絕迹,甚至有人說,唐密已完全被日本人學去,漢地已無密宗高師傳法了。但從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新材料表明,晚唐甚至這之後的漢地密宗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勢力。法門寺地宮文物,基本上是晚唐時懿宗、僖宗在公元874年最後一次迎佛骨時所供奉。據《杜陽雜編》載,當時上至皇帝貴族,下到黎民百姓,人們對佛教信仰十分狂熱。由此可知,當時密宗的信奉還是比較大的,因爲在這些供奉中,密宗法物十分多。北宋初期,中印度的法天、天息災,北印度的施護等先後來華,受到太宗召見賜紫,並于太平興國七年(982)設譯經院。天息災(後改名法賢)譯有《大乘莊嚴寶王經》。《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等,法賢、施護等也都有譯著問世。北宋以來,法賢等所傳的是以樂空不二的無上瑜伽密法爲主的法門,這些法門由于與漢地文化思想有些抵觸故曾興起過褒與貶。宋真宗曾爲此專下了道诏書,斥責道:"葷血之祀,頗讀于真乘;厭詛之詞,尤乖于妙理"(《宋大诏令集》卷二二叁)。

  于是,無上瑜伽部分的密法曾一度衰退,但事、行、喻伽部卻仍有傳承。至于明代,漢地密宗又遇非難,因密宗以非具金剛種性不能傳授,故能領悟此法者難。明代特申禁令,不准傳授密教,恐非其人反而有害于這一至高法門。我們從史書中可以看出,宋以後的漢地密宗是以藏密爲主的,尤其是元朝更爲盛行,這一時期西藏及印度的一些僧人相繼來到漢地,忽必烈與藏密高增八思巴等的交往異乎尋常。這一時期的唐密好象在曆史中失去了記載,很少有文章中提到。那麼,唐密在宋、元、明這段時間是如何發展的呢?有人說此時唐密在漢地已消失了,沒有傳承了,這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這一時期唐密不過是由官方走入民間,由公開到半公開,化整爲零而分地弘傳。遼宋朝陽市北塔出土的密教文物爲研究遼代密教及至唐以後新傳入的無上瑜伽密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法門寺地宮出士的密教文物,並爲密教文物的兩大發現。塔中出土的刻寫密典《大佛頂》、《大隨求》、《大摧碎》《佛頂尊勝》、《大輪》、《心經》、《百字》等陀羅尼與金剛杵、*輪、灌頂壺等法物,表明延昌寺(北塔原名)是一座傳持唐密和無上瑜伽的密教寺院。延昌寺是遼代北方的一個密教中心,由出土文物表明,唐密不僅沒有斷絕,且還在有的地方極爲盛行。關于金、元、明及清代的唐密傳承,由于文章所限,此處便不再探討了,留待以後說明。

  唐密在唐時或唐以後,又演化出幾個小的支派,有的至今仍有傳承。本文先介紹一下峨密、川密及五臺山密宗。峨密開山祖師大顛(惠朗)系不空六大弟子之一,即崇福惠朗,是一位得大道者。峨密本世紀十叁代傳人映空及十四代傳人空空護法大師,均是名揚國內、盛名一時的。川密的弘化區與峨密本屬一地,但由于所傳密法之人不同而有區別,故我將之分爲兩派。劍南(今成都市)惟上是得大成就者,空海說他"欽風振錫,谒法負籍",評價十分高。惟上學成返川(惟上之師是惠果),在成都一帶弘法傳教,此後在四川誕生了兩位祖師式的大德--晚唐五代的柳本尊和南宋的趙智鳳,被稱爲"唐瑜伽部總持王"、"六代祖師傳密印"。在晚唐至南宋近四百年,他們一直活躍在川西和川中一帶,盛傳金剛界五部密法,大足寶頂大佛灣、安嶽毗盧洞等處是其道場。公元766年,唐代不空法師晚年奉诏命弟子含光于當年道義悟見"金閣浮空"的五臺山建金閣,依諸經軌構置殿堂,按道義所述並參照印度著名寺院那爛陀寺形而建。五年後,寺成,不空泰敕爲金閣寺開山祖師。表請各置定額僧二十一人于金閣寺等五寺,以含光爲上首,故後人稱其爲金閣含光,從此成爲密教的一處中心點。五臺山爲中國四大佛山之一,也是漢地唯一的顯教和密教道場(現多屬藏密)。

  二、傳入日本的唐密

  空海出身于日本豪族之家,從小受儒學熏陶,後于奈良東大寺受具足戒,改名空海。叁十一歲入唐求法,在長安期間,于青龍寺東塔院拜惠果爲師,親受灌頂。最澄(767一822年),日本近江滋賀人,十六歲出家,後在東大寺受具足式。最澄入唐,初期從天臺山道邃,行滿受學天臺教義,從倏然習牛頭禅,後從越州(今紹興)龍興寺順曉受持密法,攜經疏332部凡700卷及法具歸國。最澄在家鄉比睿山中建寺院,被稱"山嶽佛教",因其將天臺宗教義與密宗理論融爲一體,主張"圓密一致",故又稱天臺密教或臺密。有人說臺密是臺灣密教,這極爲荒唐,臺灣在"日據時期"(1895一1945),日本真言宗以"隨軍布教"方式傳入,建有四座寺院,華人信徒千余人。日軍撤離後,日本密宗即迅速消退。直到1974年,悟光法師自高野山(東密的道場)學成歸臺,灌頂傳法,全臺才有了密宗的中心四處。空海在高野山創立了日本真言宗,這個宗派與臺密被稱爲"平安二宗"。

  爲了與最澄的臺密加以區分,空海創立的稱爲東密.現今有人稱日本密宗爲東密,顯然是已經概括了東、臺二密,這是錯誤的。有人認爲日本在東方,才把日本密教稱爲東密,這也是不正確的,東密是日本東寺密教的簡稱。平安朝初期,所謂八家的傳人,但其中專修密教且得到正統密訣的歸國者,卻只有空海(774一835)一人。空海與其它密教家不同,他爲密教作了教相判釋。空海弟子衆多,以十大弟子爲最,其中首推實慧和真雅,真雅被"中院流引方血脈"認爲繼相大日如來、金剛薩埵、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惠果、弘法(空海)之後的第九代祖師(見阿阇黎密林《密教通關》。唐大和九年(835),空海于金剛峰寺去世,後追賜大僧正法印大和尚,溢號弘法大師。東密以兩部大經爲主(《大日經》與《金剛頂經》),臺密則在兩部之外再加上一個《蘇悉地經》。但遺憾的是,日本密宗只傳承了密宗四部中的作(事)部、行部、瑜伽部,而未接收無上瑜伽。

  近數十年來,去日本學密者時而有之。日本學密,始于桂伯華居士,他于1910年入高野山學密,然未回國即病逝日本。曾赴日本學密的居士還有陳濟博、江味農、程宅安等人,後者撰有《密宗要義》。居士弘揚東密最有影響的,爲王弘願、顧淨緣二人,王弘願由于後來傳法不守規章而遭非議。顧淨緣(1889-1973)先在長沙辦"二學園"、"兩湖佛化講習所",甚受唐生智尊仰。1928年去日本學東、臺密,得阿阇黎位,在上海建畏因同學會,創《威音》佛刊,常以"謝畏困"筆名刊文,著述頗多,惜多毀于"文革",傳法弟子爲現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先生。入日學密的法師有顯蔭、談玄等,日漢混血的曼殊揭谛法師,于1925年人日學密。在太虛法師支持下,大師弟子大勇(1983-1929)與月霞弟子持松阿阇黎密林(1894-1972)于1922上連袂東渡,人高野山隨金山穆照學一年余;得法歸國。大勇法師後來又入藏去學法,聲名顯赫(詳見《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密林法師于1925再次東渡,人京都比睿山延曆寺、高野山學臺、東密和梵文,他顯密兼通,被"中院流引方血脈" 列爲排在第63代祖師阿阇黎金山穆昭之後成爲第64代傳法上師。密林的著作有很多,如《密教通關》、《大日經住心品撰注》、《金剛大教王經疏》、《蘇悉地經疏》、《金剛界行法記》、《密教圖印集》等,其中《密教通關》很值得大家一讀。密林法師在遼甯、南京、北京、抗州等地講經授法,將唐密金胎兩部大法弘揚二十多年,被佛教界譽爲恢複了"唐密絕學"。

  (本文曾刊登于《菩提心》雜志)

  

《唐密源流略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