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訣玄義解
天晟傳統文化研究所 陳士東
口訣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傳承不絕的,且爲各宗派或諸行業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訣,如密宗之噶當派中就分有叁個支流,其中一支即爲口訣派也。然千百年來,口訣之法要一直是流入于神秘之中,有人或以爲一得訣即可即身飛升,有人或以爲口訣亦不過是一句至理明言也,並無關乎大要。本文依據諸種甚深經教之理,並以自己多年學修之心得而寫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理解。
首先要闡明,口訣並不是只有密法中才有的,如武術家之修身要領,醫學家之寶貴秘方,工藝家之製造秘術等等皆是,例如什麼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這都是“密”,也都是傳的口訣。《叁國演義》中,諸葛亮授趙雲叁個錦囊,囑咐其按時開啓,必有妙用,此“錦囊妙計”就是口訣,不過這個是兵家妙計之口訣。不僅兵家有錦囊妙計,就是世俗之木匠,亦有經驗累積以傳授給徒弟;名門畫家也有下筆之要點,可用于指授給學生,此等皆可謂口訣也。世俗之口訣就是“竅門”,就是四兩拔千斤之妙用。世俗之口訣就是大方便、大智慧,它可以出奇製勝,化腐朽爲神奇。世俗之口訣就是口傳心授,所謂“叁口不說,六耳不傳”,也就是除了師父和徒弟,兩個口和兩人共四個耳朵外,不對第叁個口講說,不使第六個耳朵聽聞。
佛教當然也有口訣,但佛教之口訣就與世俗之口訣有所不同,如世俗之口訣是用于世俗,而佛教之口訣,則是用于出世!就如我國之禅宗,《六祖壇經》中載,五祖弘忍大師以手敲慧能頭叁下,便自離去,慧能深明祖意,當日便以夜叁更悄悄地來到祖室,五祖便以袈裟圍窗,而授六祖以佛法要義,此即是傳口訣教授。其實,口訣並不玄奧,可能只是很簡短之一些話而已,而這些簡短之話語中,即已富含大量前人大智之經驗,是先賢千百次失敗所換來的寶貴經驗,你得到了就不會再重蹈覆轍,就會使你少走許多的彎路。因此,後來惠明問六祖,上來有密語密義否(指口訣)?六祖雲:“密在汝邊”。密語就是口訣,口訣者,假“口”而傳,所傳也只是簡短數語,故稱之爲“訣”。所謂“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又雲“千金不換”。其實,禅宗每一公案皆是口訣,如“庭前柏樹子”.“吃茶去”.“看腳下”等等,一句話悟了,頓見本性,若然不悟,就需假以萬卷經來啓你劣智。密法高唱所傳是諸佛心要,當然是更要存在口訣了,同理之,過去密法也有幾種不傳,如非機不傳等等。金剛持本尊傳付金剛薩埵大士時即爲口耳傳承,因其時無文字記載,而所傳又皆是授以至密心要,故世人稱其爲口訣。密法灌頂有初級寶瓶灌頂、二級秘密灌頂、第叁智慧灌頂,而第四級灌頂即是名詞灌頂(也就是口訣灌頂)。
口訣究竟是什麼呢?口訣就是快速達成目的之經驗,這個經驗傳給了你,就是至高無上的口訣,這個口訣可以使你少走彎路,直了成佛!口訣就是經驗,上師經驗豐富,俗話說“我走過的橋比你吃過的鹽還要多”;師父見多識廣,俗話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要多”。一切教理宣揚,必假于口;訣者,言說之決定也,即宣說教法中之心要。口訣之形式,就是密宗,就是密中秘。因爲寫在紙上,易于泄露,而藏在心裏,應機時便說之以口,聽之以耳,就無泄密之過。若傳予非機之人,定會遭護法懲處,此密戒有之,故有雲“密無師承,不得亂學;若無灌頂,是爲盜法”。如密法大灌頂得密要之際,必定要發一種誓詞,如“嚴持密戒,不傳非機,如若妄傳,定遇災禍。”有人言,既然佛法以普度衆生爲宗旨,理應無密,又何必秘藏之?其實,口訣是不能公開傳的,古雲“泄露天機”也,必要遭天譴(也就是違背了自然之規律)。如口訣一經公開,則其“神力”就漸漸消退,如酒瓶常常開啓其蓋,則瓶中酒味就會淡去無疑!故密法中雲“大街上的人都在談論密法之時,就是密法衰敗之際。”如禅宗公案現大多已公開了,但你聞之見之後開悟了嗎?那麼,這個口訣究竟有何用處?我下面就依禅法講說一下,如六祖慧能最初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而開悟,此即于偶然中得訣,訣即訣竅,一經點拔而便開竅也。因他人于路上誦之,訣從口出,故是口訣。但此時因他加行不具,只能發一個出離心而已,未得無上成就也,不然就不必再去依于五祖學法矣!故此口訣雖能點開其心智,但卻沒有甚深之加持力,還是要到五祖處去得訣才行!後來,五祖以袈裟將門窗圍住,此即如密宗之布壇城也。如若說此爲保密,僅僅一層袈裟之薄布,又豈能隔絕聲音之乎!而袈裟爲佛傳之法衣,爲衆生之福田,其實這是以此來遣除傳法時障礙之魔,並使之具加持力也!經過此一番布置及講授,慧能得到進一步徹明佛意之口訣,最終成爲禅門一代宗師,後來才能獲得肉身不壞之金剛境界。所以,我們既要知佛法是有此口訣的,但又要不能妄圖自身從不修持,一朝得訣而悟道!
爲何佛門有此口訣傳承呢?因爲佛法以經文傳承爲普遍形式,顯宗即多因襲之,此是因顯宗非特重師徒之傳授故。然密法首重傳承,師傳徒,徒再向下傳,徒傳徒,徒傳孫,相繼不絕,而師師相傳者,唯此口訣耳!是故,密法中不僅有十種辭句傳承(經文釋義講授方式),還專有別傳口訣傳承,此別傳口訣,即是指示心性之修法口訣,爲密法之心髓。不僅如此,密宗噶當派中還有口訣派,此派即是重在依阿底峽尊者心傳之口訣來修持,如其口訣主要爲五隨念:“念上師爲皈依,念自身本尊性,念語言爲持誦,念衆生爲父母,念心性爲本空”。修持者依此心要隨時攝心,恒住于此五念上。但是只知理這還遠遠不行,不能只空持此口訣,還要修心要法門“十六明點法”,如此方可證成無上之成就。口訣是修行之要領,沒有口訣其修行就會進步很慢,並且易生迂回,而若不將口訣與修持結合起來,也是沒有用的。口訣固然十分重要,但只似“畫龍點睛”,若時節因緣不到,縱有明師之口訣,亦是無大用處。故須平時用功築下堅實之基礎,才能一朝得到妙訣,便獲超凡入聖之功。如若平時不加用功,急時才來求此口訣,那又有何益處?千句口訣亦不能生出一點加持之力也!故應做到教理與口訣並重,修持與口訣並行。所以說,修學者應先深明佛理,而後才知其口訣乃無上妙要,與旁門小術絕不相同。既知訣已,依此將平日之修持一以貫之,則可徹然通矣!
古之聖人多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因多說無益,妙要可能只是幾句話。上士聞之勤行之,中士聞之若存若亡,下士聞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又由于上古之時,筆墨紙硯甚爲短缺,如若欲寫成洋洋萬言之著作,恐怕也是萬分困難。是故,師尊凡是有玄妙之發現,一些切實之行持要領,以及爲人處世之格言佳句,盡皆是師以口講,弟以耳聽。以此仍猶恐語句太多,不便記取,遂乃將最最緊要之處,以最最精煉之言句傳出,故成口訣。《周易參同契》上言,“叁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此種精煉之句乃千古諸師錘煉所得,萬分寶貴,如《抱樸子》指出:“不得名師口訣,不可輕作。”然口訣與口訣又有不同,有的爲世俗之哲理,有的爲出世之明言,不可認爲一切口訣皆可成佛也!什麼叫應機、非機耶?即是待修持到一定時候,師父一點就會産生變化(即點化),如窗紙一捅即破。但如鑿山洞,尚還遠隔萬重山,點一下能管什麼用呢!因此,輕易就傳的口訣,一切大衆都已會了的口訣,就已不再是口訣了,因爲它已失去了口訣的真正意義!是故雲“金子般的法,應用金子求”,此爲求法之資糧,也是自身學法之福報!人雲:“我無黃金,如何學法?”那麼,金子般的真心也是應有的吧,有此純潔之心亦可得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