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輪明月映天心——從谂和南泉

  一輪明月映天心——從谂和南泉

  張文良

  提到趙州禅師,學人大都知道禅宗史上一著名公案:據史載,有兩個人去參訪趙州。州問一人:“曾到此間否?”答:“曾到。”州:“吃茶去!”又問一人:“曾到此間否?”答:“不曾到。”州:“吃茶去!”院主見了奇怪,問趙州:“爲什麼曾到、不曾到都吃茶去?”州:“院主!”院主:“有!”州:“吃茶去!”這就是禅林盛傳的“趙州茶”典故的由來。這一公案充分顯示了趙州禅師導引衆生的機鋒作略,將禅之爲禅的活潑潑、無滯無礙的性格表露無遺。當時,與“趙州茶”同樣著名的還有所謂“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就是通過這些“棒、喝、茶、餅”,先代宗師隨機施教,以方便接引衆生破迷開悟,使禅風遍播宇內。但禅作爲生命之學,重在自證自悟,故黃檗有言:“大唐國內無禅師!”在某種意義上,禅不可說,開口便錯,“說似一物即不中。”對禅的體驗是不能象知識那樣在師生間授受的,由此可以說只有禅,而無師。然善言者,言人所不能言;善迹者,迹人所不能迹。趙州禅師幾十年執法修行,艱苦倍嘗,證得圓滿;又幾十年住持弘法,隨機應化,大闡一音,斷諸見之稠林,截萬端之穿鑿,自覺覺他,廣弘萬品。趙州,豈非善言者乎?正所謂“大唐國內無禅師,觀音院裏有彌勒!”

  初見南泉慨然迎納

  趙州從谂,俗姓郝氏,本曹州(今山東曹縣)郝鄉人。因晚年久居趙州觀音院,故時人多以趙州相稱。生于唐大曆十叁年(778)。他生來“根性穎利,覺照圓瑩。”自幼在曹州扈通院出家,隨師受業。及長,聞南泉普願才德冠于當代,于是隨師行腳到池陽(今安徽貴池)參訪。普願,俗姓王,自稱“王老師”,曾受業于懷讓,于馬祖道一處得法。苦節笃勵,勤勉奮發。貞元十一年(795)于池陽南泉山建禅宇,叁十余年,未曾下山。太和初年(827~835)應衆請出山,學德雲集,法道大揚。從谂或即在此時前來問法。他們的初次會面就非同尋常。據說,當時其本師先入方丈谒見,之後從谂才入內。南泉正在裏面偃息,見其來參,便問:“近從何處來?”“瑞像院。”又問:“還見瑞像否?”“瑞像不見,但見臥如來。”南泉聞聽,隨即坐起,問:“你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有主沙彌。”問:“哪個是你主?”從谂恭敬地回答:“早春猶寒,伏祝和尚尊體安康,起居萬福。”南泉見此沙彌彬彬有禮、謙謙自牧,機敏睿智,是大乘根器,遂慨然迎納。從此南泉與從谂相互砥砺,相互切磋,教學相長,結下了殊勝的法緣,後人譽爲“龍虎之會”。

  即境發凡隨宜施教

  南泉接衆,機鋒峻峭,言句凜冽,雖無德山棒之酷烈,臨濟喝之迅厲,然亦有痛下針錐、敲骨取髓之效。嘗示衆雲:“叁世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卻知有。”意在破除衆人對諸佛的妄求妄執。其開導從谂,亦機變無方,有縱有奪,舒卷自如。從谂曾問:“離四句,絕百非,請師道。”泉便下座歸方丈。“離四句,絕百非”即棄絕言語分別,截斷通常的思維知見,這被認爲是悟道的前提。南泉拒絕作答,是暗示從谂,這裏不是用功處,不要在言句上兜圈子,不要在義理上生執著。可惜從谂未察此意,“這老漢尋常口吧吧地,今日被我一問,直得無言可對。”從谂又曾問:“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泉便打。谂捉住棒曰:“已後莫錯打人。”泉曰:“龍蛇難辨,衲子難瞞。”物外非道,法外無理,一切法之當處自具絕對真實之理,此外別無他理,別無他道。從谂識得此語,不會其意,仍固執地問取物外道,恰如爲龍無角、爲蛇添足,遭南泉當頭棒喝,也屬自然。後人評南泉“有陷虎之機,有殺虎之威,與之對機,誠實苦哉。”其言不謬。

  南泉對從谂並非一味喝責、棒擊,更多的是即境發凡,隨宜施教,引導他祛除心中的迷霧,徹悟生命的真實,這中間浸透著一代宗師的似海悲心。一次僧衆都在擇菜,從谂在夥房作爐火。突然,從谂在僧堂裏大叫“救火!救火!”等大衆到僧堂前,他卻關卻堂門。僧衆相對愕然。南泉不動聲色,從窗口把鑰匙投入堂內,從谂于是開門。佛教稱,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谂關卻堂門,大喊救火,暗示身處火宅,無門可出,實指望南泉能借機予以開示,不料南泉一語不發,只把鑰匙給他。自開自門,自證自道,自啓自心,別人是救不了你的,唯有自救。還有一次,從谂在井樓上打水,見南泉走來,便抱住井樓柱,身子懸空,朝南泉喊:“相救!相救!”南泉便上扶梯,便若無其事地說:“一、二、叁、四、五。”從谂過會兒卻去禮謝南泉,“謝和尚相救。”其實和尚未曾授手,也未曾搭梯,何言相救?不過向他指出一條解脫之路罷了,此即反求諸己,開發自家寶藏。在南泉的循循誘導下,從谂的靈機逐漸萌動,將向外覓求的視線轉向自身,主體意識開始覺醒。一次從谂問南泉:“異即不問,如何是類?”泉以兩手托地。“異”即千差萬別的物相,亦即個別;“類”即具有相同性質的事物的集合,亦即一般。在這裏,從谂以“異、類”特指“物”與“道”。南泉佯裝不解,以兩手托地,表示“累”(與“類”同音),實際是對從谂所問的否定。那曾想,從谂一腳踏去,泉倒地。谂回涅槃堂內還叫:“悔!悔!”。泉聽說後,遣人問:“悔什麼?”谂雲:“悔不給他兩腳!”從谂這種態度與他初入叢林谒見南泉時的態度,成天壤之別。但奇怪的是,南泉對弟子的“過激言行”並不深以爲忤,更沒棒打一頓,轟出山門。其實,南泉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使從谂識得自家本來面目,進入自在無礙的境界。而欲入此境界,必須首先獲得精神上的完全獨立,確立自身絕對的主體地位,而一般禅僧多自覺不自覺地唯禅師的意志是從,欲從老師的言詞語句中覓得真禅,失去了大膽思考,獨發新意的力量和勇氣。大禅師懂得盡依師則不如無師的道理,一機一境,一言一句意在奪其所依,使之立孤峰頂而無路,處十字街頭而無方,而後求得大疑大悟。從谂從崇拜南泉到依賴南泉,最後遺師孤立,是走過艱難的心路曆程的。從谂一腳踢去,雖然情理上說不過去,但卻是他精神成熟的標志。既然不依人爲師,那以何爲師呢?一次南泉便掩卻方丈門便把灰團,卻問僧雲:“道得即開門。”許多人答話,但卻不合南泉意,從谂雲:“蒼天,蒼天。”禅者應似蒼天無語,似白雲自在,即法自然師造化。

  道心增長機緣成熟

  南泉時刻在觀察著從谂,考驗著從谂,也在不斷地給他以啓發和誘導。一次,兩堂僧衆爲一貓發生爭執,南泉見了,提起貓來說:“道得即不斬,道不得即斬卻。”僧衆所言皆不著邊際,南泉當下把貓殺了。從谂晚間回來,南泉將此事說與他,並問:“你能救得貓麼?”谂遂將一只鞋戴在頭上走了出去。泉雲:“子若在,救得貓兒。”古來此公案就頗著名,稱爲難關。泉、谂師弟的所言所行,都不能以俗情塵見來理解。因爲殺害一無辜的生命,不僅對出家人是罪過,即便就世俗人而言,也未免過于殘忍了。但南泉此舉自有深意在。僧衆爲一只貓兒起爭執,說明他們我執我慢心重,斬貓可使他們悚然有醒,認識到法不可執、“我”不可憍,一切無常。南泉中間讓他們“道來”,實際上是讓他們躬自省悟,但衆人心思還在貓兒的歸屬和生死上,不一刀斬去,他們不知道還有自家的生命。從谂獨超衆流,不管貓兒死活,但求刀下全身,救得救不得,似乎全不幹他事。究其實,他是舍小生而求大生,是爲保任真常真我,了辦生死大事,覓得生命的真實和永恒。此等境界,絕非小德、小智、小仁之心所堪承當。從谂脫履置頭上而出,是嘲笑陷于雞貓之爭的僧衆頭足倒置,只顧向外馳求,忘卻自己腳下事,不知道爲自身求得安身立命處方是最緊要處。從南泉、從谂的行爲作略可以看出,習禅者須有大根器,大氣量,大擔當,須有舍小仁而成大仁,以小失而全大用的精神力量,有能予能奪、能殺能活的機巧方便。故後人評此公案雲:“南泉據虎頭,趙州收虎尾,死貓兒卻被二老作活。”的確,從南泉殺貓這一著似不仁之舉中,我們看到的禅的活潑、生動的機趣。

  一次南泉上堂示衆:“文殊、普賢昨夜叁更起佛見、法見,各與二十棒趕出院去也。”當時從谂從僧衆中出,問道:“和尚棒叫誰吃?”泉答:“王老師過在什麼處?”州便禮拜而去。若有人起佛見、法見是善業,大可不必施以棒喝,因爲時節若至,其理自彰,佛見、法見總勝于魔見、邪見。南泉之舉,意在破除僧衆對正見的執著,進一步啓發衆人不要停留在正見一段,還應行其所悟,使正見訴諸行動,此即正受,亦即正確的受用。從谂聽了南泉開示,始有所疑,終了默然而去,是欣然信受,還是有所保留而不願點破?答案恐怕是前者。又,從谂見南泉賞月,遂問:“幾時得似這個時節?”泉雲:“王老師二十年前就曾如此。”意謂只要心得大自在,隨時隨地都能發現生活的妙處,時時可見禅機的發露,只要能夠突破“我執”“法執”,體驗到個體的生命與宇宙大生命的息息相通,胸中的塊壘就會一時瓦解,胸襟豁然洞開,盡情吐納天地之正氣,萬載之清風,時空能奈我何?禅師最忌嚼飯喂嬰,將禅作道理解,當他們覺得弟子根機未備,因緣未熟時,甯願保持沈默。南泉在這裏能向從谂坦露心迹,說明這一弟子內心已熟,該是逗發禅機的時候了。

  言下頓悟心如朗月

  對從谂在南泉處得道,《趙州禅師語錄》是這樣記載的:

  師問南泉如何是道,泉雲:“平常心是道”。師雲:“還可趣向否?”泉雲:“擬向則乖。”師雲:“不擬爭知是道?”泉雲:“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也?”師于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

  “平常心是道”!一語道盡千古風流。此道超越知見分別,全靠體悟而得,非塵俗情識、尋常理路所能通達,所謂“擬向則乖”。然理非物外,道不遠人,透過先代大師們的行履言诠,我們還是可以窺見道之一斑。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平常心之說已蘊含于《六祖壇經》。“心平”是“平常心”的第一個境界,即善心。人在生活中常會遇到種種誘惑,在內有名、利、食、色、睡“五蓋”攻心;在外有得失、利衰、毀譽、稱譏“八風”搖身,稍不留意,就可能被這些誘惑所鈎牽、所操縱,未得患得,已得患失,心爲物役,人隨物轉,心永遠不得安甯。如果能夠依正法而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作到扪心而安、揆理而順、俯仰無愧,那就能站穩腳跟,從而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爲情囿,心常安而無擾。

  公開倡導“平常心是道”的是南泉的業師馬祖。禅錄載,馬祖一日示衆雲:“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何爲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爲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平凡無聖。”這裏所說的“平常心”,實際上就是六祖所說的“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或後人所說“本地風光”,亦即“本心”,這是“平常心”的第二個境界。本心清靜無染,與有造作、有分別的生死心相反,無是非,無取舍。這一本心,不是人的肉團心,而是整個宇宙的大生命,或說宇宙之心,它是生命的永恒相,或永恒的生命相,是天地與我同根處,是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基因。佛、衆生及一切有情在此基礎上泯除了差別,獲得了統一。這一本心也即圓明圓妙的真如佛性。識得本心,自然了解有情法性平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德相;識得本心,才會認識到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每一生命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部分,是宇宙精神的顯現,自他不二,人與萬物同體同心;識得本心,才能以同體大悲之心,運無緣大慈,去愛一切人,去感受宇宙間生命的異趣和盎然的生機。欲識得本心,須“窮理于事物始生之處,研幾于心意初動之時”,通過禅定、觀心,識得自家本來面目。

  南泉在別處也曾論及“平常心”,禅錄載,僧問:“如何是平常心?”師(南泉)雲:“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雲:“學人不會。”師雲:“熱即取涼,寒即向火。”僧問:“向上一路請師道。”師雲:“一根針叁尺線。”僧雲:“如何領會?”師雲:“益州布,揚州絹。”南泉之意到底如何領會?實際上他這裏揭示了“平常心”的第叁個、也是最高的境界——無心,此種境界,表現在對人生、宇宙實相的認識上,即是六祖在《壇經·付囑品》中所說“一相叁昧”,“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叁昧。”意即蕩除一切分別執著,包括對分別心與無分別智也無所得,心不住一切相,如如不動,與境相接,隨感隨應,無滯無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利益衆生而言,“無心”意味著:終日奔趨皆爲度生,處處所作世俗,本源不動;度脫一切衆生,而實無衆生可度,修達如來功德,而實無功德所存;雖然每日用心,實無心可用,雖每日修道,實無道可修。天下之道,廓然大公,天地何言,天自高而地自厚,“無心”亦天地之性靈。在生活態度和人生價值趨向上,“無心”不是無所用心地饑餐、渴飲、閑坐、困眠,而是苦修苦煉後的返樸歸真,心地洞明後的隨緣任運。“無心”先得識得“本心”,保任“善心”。居有爲界而行無爲法,雖行無爲法而不滅有爲相。南泉的開示,無非是說禅是日常的、單純的、普遍的、實際的,而非遠離日常生活。但禅更是超越的,它需要戒行純熟,叁業無邪,祛除心中世俗的染垢;它需要對信仰的堅定和執著;需要對黎民百姓的關懷與同情,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豈能得其萬一?

  從谂,大器利根,苦修經年,經南泉點撥,一朝開悟。心中塊壘,頓然冰釋,我執、法執,一切斷除,其心此時似孤空挂明月,此月寂寂,寂而常照;此月朗朗,照而常寂。千江共一月,天地同此心!

  

《一輪明月映天心——從谂和南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