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智顗的心靈哲學
《維摩經》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五、叁種叁觀
吳汝鈞
智顗在《維摩經文疏》中,分別叁種叁觀:別相叁觀、通相叁觀、一心叁觀。他說:
今但約別教圓教二種以簡雖叁觀之相不同,則有叁種。一者別相叁觀,二者通相叁觀,叁者一心叁觀。一別相二觀者,曆別觀叁谛。若從假入空,但得觀真,尚不得觀俗,豈得觀中道也?若從空入假,但得觀俗,亦未得觀中道。若入中道正觀,方得變照二谛,是義如前叁觀玄義也具分別也。二通相叁觀者,則異于此。從假入空,非但知俗假是空,真谛中道亦通是空也。若從空入假,非但知俗假是假,真空中道亦通是假。若入中道正觀,非但知中道是中,俗真通是中也。是則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但以一觀當名,解心無不通也。……叁一心叁觀者,知一念心不可得不可說,而能圓觀叁谛也即是此經雲:一念知一切法,即是坐道場,成就一切智故。(36)
首先,關于別相叁觀,智顗表示得很清楚,那是曆別觀空、假、中叁谛的觀法。即是說,從假入空觀觀照作爲真谛的空理,但不能同時觀取俗谛與中道第一義谛。從空入假觀則觀照作爲俗谛的諸法的假名、假有性格,但不能同時觀取真谛與中道第一義谛。到了中道正觀,則主要是觀照作爲中谛的中道理,不過,依智顗,這中道正觀亦能雙照空與假二谛。文中所謂《叁觀玄義》即是《叁觀義》。總之,在原則上,這別相叁觀只能曆別地、順次序地觀取空、假、中叁谛,一時只能觀取一谛,此中有時間上的限製。
通相叁觀則不同。從假入空觀以空爲主要觀照對象,同時亦融假谛與中谛于空之中。從空入假觀以假爲主觀照對象,同時亦融空谛與中谛于假之中。中道正觀則以中道爲主要觀照對象,同時亦融空谛與假谛于中道之中。因而智顗可以說“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這樣,空、假、中道叁方面的真理同時把得,當下圓成。關于這點,日本學者新田雅章也提到,所謂通相叁觀,是把諸法視爲一法,而同時觀取其空、假、中叁谛的姿容的正確的觀法。諸法由空一方面講,一方面是空,亦無不是假、中。由假一方面看,一方面是假,同時亦是空、中。更由中一方面看,當然一方面是中,但同時也是空,也是假。(37)新田顯然是以爲諸法的空、假、中各面是相通的,空可通于假、中,假可通于空、空。但何以是相通,新田則未有進一步的解說。
至于一心叁觀,《維摩文疏》說得不是很清楚的,只提出一念心不可得不可說,而能圓觀叁谛;又提到一念心即是覺悟(坐道場)的所在,成就菩提智慧。在這點上,《叁觀義》的說法可作補充,它就一心叁觀分兩點來說,其一是所觀之境,另一是能觀之觀。在所觀之境方面,《大觀義》所透露的,正是一念無明心具足諸法的理境。智顗說:
所觀之境者,即是一念無明因緣具十法界叁谛之境也。……此十法界皆是十二因緣之所成,故言因緣所生法也。十二因緣並依無明,無明之理,體非異念,故言一念具足十法界也。……問曰:一念十二因緣具十法界,何得以爲一心叁觀之境?答曰:以一念十二因緣即空即假即中,叁谛之理,不縱不橫,不一不異。十法界法,雖複無量,不礙一念無明之心;一念無明之心舍十法界,無有迫妨。(38)
一心叁觀的所觀之境,依智顗,是“一念無明因緣具十法界叁谛之境”,這即是一念心具十法界叁谛的理境,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而它所具足的內涵亦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叁谛之理,不縱不橫。不縱是超越時間,不橫是超越空間。叁者又不是完全同一,但又保持密切的關系,故不是完全別異,故是不一不異。
現在的問題是,一念心或一念無明心如何是即空即假即中呢?這是了解一心叁觀的關鍵之點。關于這點,讓我們再看智顗論能觀之觀。他說:
明能觀之觀者,若觀此一念無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諸法非空非假,亦不得非空非假,而能照此中道之空假,即是照一切法性法界之空假也。知假非假,即是入真;知空非空,即是入俗;即中道,見二谛,即一心叁觀之相也。稱理之觀,不得諸法,不知不見,不斷癡愛,起諸明脫,亦不縛不脫。無能無所,真緣具泯,離諸戲論,言語法滅,清淨心一,如水澄清,珠相自現,是爲得一心叁觀之相。(39)
一念無明心具足諸法,這是不思議的絕對的境界,不是相對的空與假所能描述,故爲非空非假。但這絕對的非空非假也不能作爲實體看,以爲相應于這表述式在客觀的世界有絕對的非空非假的實在物可得,故說“不得非空非假”。而實際上,一念無明心無實性可得,故爲空,而又幻相宛然,故爲假。故一念無明心仍然爲是空是假。能這樣了解一念無明心的空假分際,即爲中道。知一念無明心之爲假而不取著于這假,這便入于空的真谛;知一念無明心之爲空無自性而不淪于否定主義、虛無主義,這便入于假的俗谛。同時把這真俗二谛,而又不黏滯于其中一谛,這便是中道。這樣便是一心叁觀,便是圓照一念無明心的即空即假即中的性格。另外,就不思議的境界來說,這一念無明心當體便具足諸法,它作用時,諸法的現象世界同時生起;它不作用,諸法的現象世界,便同時沈降。故一念無明心與諸法的現象世界同起同寂,這便是具足諸法的意味。這樣,諸法是不能斷除的,不能否定的,不思議境便是顯示于一念無明心對諸法的具足之中。這猶如《維摩經》所提出的不斷癡愛的說法,因爲解脫正是建立在癡愛之中,癡愛若能被克服,便能起方便的作用,以成就解脫。這亦是不思議境。
以上是我們對智顗的叁種叁觀的诠釋。關于通相叁觀與一心叁觀,新田雅章以爲,通相叁觀是在內容上較一心叁觀爲低的觀法,但可以爲低,則未有進一步的解釋。不過,新田表示,通相叁觀是以叁谛來表達實相,一心叁觀則是以一谛來表達實相。他以爲前者是粗,是方便,後者則不是可得,不可說(40)其實叁谛與一谛,只是說法不同而已,就內容上,還是一樣。若空谛、假谛、中谛分開來說,便成叁谛。但空谛與假谛並不與中谛分離,無甯是,中谛是空谛與假谛的綜合。就綜合的觀點看,叁谛還是一谛。
這叁種叁觀,是相應于別教與圓教。在本節開著我們引了一長段智顗的文字,起首即說“約別教圓教二種以簡別叁觀之相不同”。大抵可以說,別教強調漸進的、階段的修法,在叁觀來說,應是采取曆別的方式,這即是別相叁觀。圓教尚圓頓的修行方式,它應該采通叁觀與一心叁觀。實際上,智顗自己便說:
初別相叁觀,的在別教,曆別觀叁谛也;若通相叁觀、一心叁觀,的屬圓教也。(41)
別相叁觀是曆別地觀空、假、中叁谛的,不能一下子觀取得;通相一觀與一心叁觀則能圓頓地觀叁谛,一下子、當下把得空、假、中叁個面相。
但還有一個問題。通相叁觀與一心叁觀同屬圓教的觀法,兩者又有沒有分別呢?有的,智顗說:
通相叁觀的通論圓,此恐是方等教帶方便之圓,非如法華所明也。(42)
這是說,通相叁觀還帶有通教、方等教的方便的痕迹,還有權宜的意味,不是《法華經》所開示的真正圓實究竟的教法,只有一心叁觀才是真正圓實究竟的教法。這圓實究竟之義,大抵是就一念無明心具足諸法而言。這是不可思議的觀境,智顗只用來說法華圓教的。智顗自己也說:
一心叁觀者,正是圓教利根菩薩之所修習。所以者何?不思議心,因緣之理,甚深微妙,其觀慧門,難解難入。(43)
一心叁觀即是觀一念無明心具足諸法,此心當下即是空即是假即是中。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只有圓教的利根菩薩才能修習,一般人是難解難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