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五、淨心具足諸法

  天臺智顗的心靈哲學

  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五、淨心具足諸法

  

  吳汝鈞

  

  上面討論的一念心具足諸法,是就平常的一念心而言,而人的平常的一念心,總是傾向于染汙方面的,故這可以說是一念妄心具足諸法的說法。在另一方面,智顗也有一念淨心具足諸法的說法。這一念淨心,很明顯不是我們的平常一念心,而是一種經過修行、經過提升而致的心。而發這種一念淨心的,也應不是一般的凡夫,而是一個修道者,其精神境界提升至一定高度的衆生。

  因此,說一念淨心具足諸法,這所謂諸法,不是凡夫眼中所對的存在世界,而應是修行者眼中所見的世界。這世界應具有價值義,是經過修行所提煉得來的境界,在佛教來說,這可以用“功德”一詞來概括。如智顗說:

  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叁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議。(56)

  這一念心與後面所說叁智一心具合起來看,可見這一念心是淨一念心。這一念淨心自身即是如來藏理,是即空即假即中的真理。由一念淨心說到即空即假即中的真理,可以說是一分析的過程。即是說,我們可以即就一念淨心分析出即空即假即中的真理來,不必經過一種綜合的處理。(57)智顗又謂:

  一念禅心具十界五陰。諸陰即空,破界內四倒,成四枯。諸陰即假,破界外四倒,成四榮。諸陰即中,非內非外,非榮非枯,于其中間,而般涅槃。(58)這是透過較複雜的說法以表示一念淨心所具的功德。“一念禅心”是經修行而出,應爲一念淨心無疑。這段文字與其說是說淨心具足諸法,不如說是表示淨心涵有對諸法的正確法。即是,它是就一念禅心所涵具對五陰法的即空即假即中的觀照,而說達涅槃的境界。

  淨心具足諸法除是法外,亦可作法門看。智顗謂:

  觀一善心具十法界,十界交互具百法界、千性相等。十善即萬法。約八正道即八萬法門也。(59)

  善心即是淨心。一善心具千性相之法,十善心應有萬法。這萬法與八正道相配,即成八萬法門了。關于淨心具足法門,這一點很堪注意。法門是用來教化衆生覺悟、成道、得解脫的。淨心具足這種法門,即等同于具足種種教化的功德。關于這點,智顗在另處有較詳盡的闡述:

  心攝諸教,略有兩意。一者一切衆生心中具足一切法門,如來明審照其心法,按彼心說無量教法從心而出。二者如來往昔曾作漸頓觀心,偏圓具足,依此心觀,爲衆生說,教化弟子,令學如來破塵出卷,仰寫空經。故有一切經卷,悉爲叁止叁觀所攝也。(60)

  這裏說心涵攝種種教法。這心是什麼心,智顗未有明說。但就這種涵攝諸教的第一點意思,謂無量教法從心而出來看,這心似應是一淨心。我們只能說淨心含有無量教法,不大好說妄心含有我量教法也。文中就心攝諸教的第一意思說衆生的心中具足一切法門,這法門法是指悟入真理、成正覺得解脫的法門而言。而如來明確審視這心的法門,依據這心的內涵而說無量教法從心而出,這無量教法除有義理的意味外,似乎還很有法門的意味,以回應一切衆生心中具足一切法門的說法。

  智顗的這種淨心具足諸法的說法,在實踐修行和教化方面有一定的意義。但若與妄心具足諸法的說法比較,則後者的重要性無甯是在哲學,特別是存有論方面。妄心與叁千諸法同起同寂,可以說是保證了存在世界的必要性,從而使智顗的哲學不會否定世界,走向虛無主義的道路。

  妄心具足諸法與淨心具足諸法的關系爲如何呢?兩者是否可以統合起來呢?關于這點,智顗在叁大部中並未有怎樣討論及,不過,我們可以就義理上作一些推斷。就學理來說,兩者應該可以統合起來。妄心具足諸法,表示妄心與諸法在作用上同起同寂。此時的諸法,由于其所對是妄心,故在性質上有染汙方面的傾向。妄心是可以轉化的,當通過工夫修行,妄心轉化成淨心,此時,淨心與諸法的關系,仍應是具足諸法,但卻是淨心具足諸法,而淨心亦仍應與諸法同起同寂。只是此時諸法所對爲淨心,因而在性質上有清淨方面的傾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