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較

  

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較

  

太虛大師

  概說

  現在特別提出「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比觀一下。

  釋迦牟尼佛所以要說這一部經,莫非使現在將來一切衆生依經修 觀,往生兜率內院的。然此內院乃是彌勒菩薩無漏福德所成,也是諸 天興供之勝妙善根所成的淨土,所以一生其中,就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並非通常之生兜率天可比,我們要曉得,淨土是對 穢士說的,由正報而有依報,有依報必有正報,故言淨土即總攝依正 莊嚴,十方諸佛菩薩所居皆爲淨土,二乘聖者及六凡衆生依住地方則淨穢非一,區別不一;現在專就淨土來說,把十方淨土與兜率淨土來 略做觀察。

  十方淨土

  淨土是很寬廣的公共名字,猶如光是講寺院,即包括全中國的寺院都在其內,舉雪窦寺則說一寺,西方彌陀淨土、東方藥師琉璃淨土、維摩經之東方阿淨土等,上方衆香淨土,此皆各舉淨土之一種,故法華經說;「臨命終時,千佛授手,十方佛土,隨願往生。」謂隨諸有情心之所好,皆可往生,現在中國人大概只曉得彌陀淨土,比如只曉得雪窦寺一般。淨土種類略分爲叁:一、究竟淨土,即法性佛土及自受佛土,天臺教說名常寂光淨土及圓滿之實報莊嚴土。二、他受用佛淨土,佛爲十地菩薩所現淨土,天臺教說,爲圓滿實報莊嚴士,以上皆非凡夫外道二乘所能到的。叁、方便攝受衆生淨土,這就是現在一般人所謂彌陀極樂淨土乃至彌勒兜率淨土等,是爲何等人設此往生淨土法門呢?爲發大乘心行菩薩道,在這一生未得成度生自在,轉世恐有退墮,乃攝歸方便淨土中爲作依靠,凡夫外道貪生死者不求生淨土,二乘自求涅槃,大乘聖位菩薩則能自生華藏淨土等,故不須求往淨土,所以十方佛菩薩變現淨土,專爲攝學發大乘心而未自在者所設立;這是講十方淨土大概如此。

  兜率淨土

  現在再就無量淨土中來講攝受我們最親最接近的是兜率淨土,上面十方淨土普遍攝受十方世界的衆生。如普通大學之各科學術是應學生之要求而辦的,僧學院是專門教育僧徒的,彌勒內院淨土也是這樣,是專爲攝化此土有情而設,故說兜率淨土之殊勝有叁:一、十方淨土有緣皆得往生,但何方淨土,與此界衆生最爲有緣,便未可知,彌勒菩薩以當來于此土作佛,教化此界衆生,則與此界衆生特現兜率淨土,以法爾所緣故應發願往生兜率,親近彌勒也。二、兜率淨土,同在娑婆同在欲界,此變化淨土在同處同界,而與此界衆生有親切接近之殊勝緣,故他方淨土泛攝十方有情,而此別專化此土欲界衆生也。叁、彌勒淨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習十善福德成辦,即是使人類德業增勝,社會進化成爲清淨安樂者也,因此可早感彌勒下生成佛,亦爲創造人間淨土也。以上講十方淨土與兜率淨土之比觀,大約如是。

  慈宗名義

  上來已講完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今將慈宗的名義,再來講一講。

  「慈宗」,就是「彌勒宗」,梵語彌勒,此譯爲慈氏,依據慈氏爲宗,乃立「慈宗」的名義。民國十二年元旦,我在武昌佛學院,選集瑜伽真實義品以明其境,菩薩戒本以軌其行,彌勒上生經以明其果,叫做慈宗叁要,在敘文有幾句:「速稽幹竺,仰慈氏之德風;迩征大唐,續慈恩之芳焰,歸宗有在,故曰慈宗。」是定這個慈宗名義的緣起。在乎常看起來,慈宗似乎就是慈恩宗,其實不然,慈恩宗是唐高宗皇帝建大慈恩寺于陝西長安,時玄奘叁藏已從天竺回國,大弘新譯經論,高宗請玄奘法師住持大慈恩寺,其高足窺基法師繼之,都稱慈恩大師;主弘法相唯識教觀,此慈宗之所由立名也。但與慈宗蓋不無大同小異,故民國二十年的時候,我于長安大慈恩寺恢複慈恩宗由妙闊法師創持慈恩宗學,以繼慈恩宗血脈,此刻對于現稱的慈宗有親切之關系。然慈宗最重要者在宗奉慈氏菩薩,以上生內院。比如念阿彌陀佛以求生極樂世界,專以阿彌陀佛爲宗奉,持名觀想實相之所念,皆在阿彌陀佛,此亦如此,專在慈氏如來。玄奘窺基法師雖亦生兜率,然習法相唯識者不一定以上生彌勒內院爲宗,也有宗慈氏生兜率的不習法相唯識。中國淨土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的師父道安法師,已竟宗奉慈氏宗以求生兜率內院,這是慈恩宗以前早有慈氏宗流行的意義。且求生西方彌陀淨土的流行中國,在唐朝善導大師之後,推考唐朝以前還是修彌勒宗的來得多;如中國唐以前的古像以彌勒爲多,唐以後才雕刻彌陀或西方叁聖像,所以現在依慈氏爲宗的慈宗淵源甚古。

  法相唯識教觀都依慈氏爲根本,故慈宗可以包括慈恩宗,但慈恩宗則不能概括慈宗,今慈宗叁要及舉其最重要的叁種,已然備經律論叁藏:其實義品明教理屬論,菩薩戒本軌行持屬律,上生經修證上生果屬經;再推而廣之,則唯識宗並常稱「六經十一論」,所謂之華嚴經、解深密經、厚嚴經、分別瑜伽經、大乘阿毗達磨經。十一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論、顯揚聖教論、辨中邊論、成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論、集論、雜集論、攝大乘論及觀所緣緣等。又慈氏菩薩所說金剛經論、現觀莊嚴論等法性經律論以及經律論叁藏中之宣說慈氏行果者,都是慈宗的法藏。然這還不過就慈宗的主體上說,若依全體廣用來說,凡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弘揚之法門,教化之生類,都咐囑慈氏菩薩,在各種經律上也都講到彌勒菩薩的因緣,如無量壽經中便是也。以彌陀淨土附囑彌勒菩薩宣揚,而禅宗的初祖迦葉尊者也肩持釋迦佛依,入定雞足山,以彌勒當來下生成佛的時候,出來交付,所以關于本師釋迦牟尼佛所稱大小性相顯密禅淨等法門,皆爲當來下生彌勒佛,所承前而啓後的慈氏宗之所宗;現在一切五乘叁乘大乘性相顯密的佛法都是彌勒菩薩所擔當宣揚的佛法,由是融攝各宗派,以慈氏爲大皈依處。而觀察古今流傳世上之佛法,在印度流行有叁個五百年不同:初五百年叁乘或小乘的佛法,現在流行世上是錫蘭緬甸暹羅等處;第二五百年龍樹馬嗚無著天親等出世,將佛滅後隱沒的大乘佛法,發揚光大出來,即現今流行中國日本朝鮮等者皆是;第叁五百年顯密大乘而並行,密宗獨盛的時候,今流行西藏西康青海蒙古之處者皆是,此諸佛法皆投各時各地之機宜而差別:溯其根源,都從釋迦牟尼大圓覺海之所流出,而皆會于一生補處,慈氏菩薩爲承前啓後之總樞,如是觀察,隨機攝化的佛法,當可得證無上菩提之果,而向來宗派的區別,也可不須執定,是一非諸了。

  由是以觀察一切的佛乘可分叁類:一爲出世間共修之五乘法,二爲出世共修之叁乘法,第叁再進一步爲不共大乘法,于大乘法則其勝又可分境行果叁,其實互攝互涵的,例如:真實義門理境,其中也有所修法空觀及四攝六度等行,由行趣證,離言法性,終得涅槃菩薩妙果;菩薩戒本注重于行,但是也有境與果的意義,先觀境發有大菩提心,才修菩提戒行,行滿自然得果。彌勒上生經屬于得果,然慈氏之現在一生補處果,當來究竟佛果,也由自證,離言之理境,而方便設立教化有情之內院淨土,使上生者得不退菩薩果位,亦由修行以成。這樣講來,都有互涵之意;經雲:「于釋迦法中發菩提心者,行十善者。」皆得生兜率淨土,依境起行,由行趣果,雖然互相通攝,也有各各特殊處以分齊限,大略可分五乘叁乘一乘,及一乘的境行果的區別,也有經論可爲共不共佛法總綱要之概論者,慈宗以此共不共法總明一切佛法義理淺深之意旨。故慈宗就是一切佛法的總樞機,也即從釋迦佛大圓覺海流布在世上以度生成佛之佛法全體大用,皆會歸宗依于當來下生慈氏佛,謂之曰慈宗也。

  

(本文爲太虛大師在民國廿五年四月于奉化雪窦寺之演講,由智定記錄)

  

✿ 继续阅读 ▪ 論往生難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