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永遠之求道——入法界品(叁)
終南山之華嚴行者——普安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邊郊外,有神禾原,位于流自終南山之·河、鎬河彙合之處,高原廣闊,雲霧重疊,不易目睹終南山之全貌。作者曾登終南山之一峰,即入南五臺山之處,乃爲見聖壽寺之隋塔之故。
欲至聖壽寺,必須攀登細窄山道之陡坡,于攀登陡坡途中,值遇聖壽寺住僧,保傳心法師。法師年七十歲,拄著拐杖,一步步往上行去。據言,法現自二十歲起即入住終南山聖嘉寺,堪稱爲終南山之行者。
由傳心法師聯想起華嚴之行者普安(公元五叁○——六○九年),普安系于北周、隋代頃、住于終南山之寺院。當于聖壽寺之隋塔建築時,即住于山中。
聖壽寺之大殿,于文化大革命時,亦被卷入旋風中,佛像全遭破壞無遺。今,傳心法師正努力#製佛像中。普安,亦于北周廢佛時,徹底遭受彈厭。終南山溪谷之河川,雖然曆北周廢佛、文革破垭這動風,至今仍流水潺潺,不曾停息。
普安之傳記,于「續高僧傳」卷二十七,少年時,即苦節行頭陀,師事靜霭,習《華嚴經》,並勤行「讀誦 」之修持。靜霭于北周廢佛時,曾自行于終南山割腹自刹,將肚腸懸挂于松枝上。
北周廢佛時,普安隱樓于終南山梗梓谷,與深林、泉石爲友,一味修習苦行。北曾以自身布施蚊、虻,而致血流全身。後欲以身飼虎,然虎豹雖來,皆嗅而不食,
北周武帝逮捕僧侶極爲嚴厲,曾出示捕獲一僧可行賞物十段。僧衆皆汲汲走避。唯普安一人,若無其事般出現于衆人之前,人們爲其悠然自在之氣度所·,無人動手捕縛。普安之能安度難關,可謂即《華嚴經》之力所致。
隋文帝即位後,致力複興佛教,逃亡于終南山之僧衆,皆紛紛下山,住入官寺。然普安卻不下山,亦不離終山之草庵。
普安時或顯現奇瑞,如惡人索頭陀,因嫉普安之德行,屢次欲加害。一日,索頭陀率叁惡黨,持弓捉刀,至普安之居處。拉弓欲放矢,不可思議地,矢卻不離弦,手亦不可動彈。諸人怒目以視,噤舌無語,進退不得。良久,方大聲喊叫,遠近村人聚集而來。衆人見狀,乃低頭求救于普安,普安說道:「何以如此,我亦不知,或許即華嚴之力所致,若欲得免,可虔心忏悔。」于是,惡人經忏悔後,一切恢複原狀。
如此「超能力」之不可思議事屢屢出現,普安皆認爲乃華嚴力之所致。而何經普安具有如此之華嚴力?實因普安常讀誦《華嚴經》之緣故。讀誦者即叁昧,若能一心不亂、集中精神讀誦,則能引發強大之念力。
因讀誦《華嚴經》而獲得強大華嚴力之普安,拒絕長安大寺之召請,隱住于終南山深山之岩窟,于隋大業五年(公元六○九年)十一月五日,以八十歲終其生涯,遺骸安葬于華嚴宗聖地——終南山至相寺之旁。
善知識如慈母
第叁十七處參訪妙德守護諸城論夜神,承其教授甚深妙德自在音聲法門。經雲:「佛子!一切衆生,第寢生死,唯我獨覺。」
即謂夜神經常保持覺醒。
第叁十八處參訪開敷樹華夜天,得無量歡喜知足光明法門。以下即依順序說明何善知識授何種法門。
第叁十九處,願勇光明守護衆生夜天,傳授隨應化覺悟衆生、長養善根之法門。
第四十歲,流彌尼(Lumbini)園之妙德圓滿天,傳授菩薩受生自在法門。此處說有十種受生法,若行此法,得生如來家。
第四十一處,迦毗羅城之瞿夷女,傳授分別觀察一切菩薩叁昧海之法門。
第四十二歲,迦毗羅城摩耶夫人傳授大願智幻法門。修此法門之摩耶夫人,爲盧舍那如來之母,亦即悉達太子之生母。摩耶夫人可謂一切諸佛之母。
第四十叁處,由天主光童女傳授無礙念清淨莊嚴之法門。
第四十四處于迦毗羅城,遍友童子師並未說法,僅爲之介紹善知衆藝童子。一言未及之善知識,亦可謂爲真善知識也。
第四十五處,善知衆藝童子傳授四十二字般若波羅密法門。
第四十六處,摩竭提國賢勝優婆夷傳授無依處道場之法門。
第四十七處,沃田城之堅固解脫長者傳授無著清淨念之法門。
第四十八處,妙月長者傳授淨智光明法門。
第四十九處,出生城這無勝軍長者傳授無盡相法門。
第五十處,由住于出生城南方法聚落之屍毗最勝波羅門,傳授誠願語法門。誠願語者,即誠實不虛妄之語,由此教法能生無量功德。又稱爲不退轉法門,即「無已退,無現退,無當退」之法。
第五十一處,第五十二處,皆于妙意華門城,由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二人,傳授幻住法門。即說明衆生、世間及一切諸法皆爲幻住。經雲:「一切衆生生滅、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幻住,虛妄分別所生故。」
即謂人之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皆爲幻住不實,若能如此觀察。,則能淨脫苦惱爲攀幻之理。人,爲生存一事努力不懈,即努力求生存,而觀苦惱乃爲暫時之事。如此,則易于突破。即使遭遇妻子兒女死亡,以夢幻觀之,將更能體會人生必須具足充分之生存力量。
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更爲善財童子闡釋何爲善知識,如經雲:「善知識者則爲慈母,生佛家故;善知識者則爲慈父,以無量事益衆生故。」
如此,反複地說明善知識爲慈父、慈母、大師、導師、良醫、船師等。已參訪五十二位善知識之善財童子,聞此良言,當更深該地體會善知識之重要性。
人,于一生中,欲值遇善知識,實爲難中至難。若能得遇真正善知識,雖僅一人亦足矣!或能因皮改變個已之人生。《法句經》雲:
不親愚人,思從賢友,
狎附上士,喜法臥安。
如此,不難悉善知識或善友之重要性。
行道如救頭燃——彌勒菩薩
第五十叁年爲南方海澗國在莊嚴藏園林中之彌勒樓觀,善財童子于贊歎樓觀諸菩薩後,即合掌禮拜,請問彌勒菩薩道:「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
其時,彌勒菩薩于會上,指著善財童子,贊歎其不退轉之修行。即爲求真實義,善財童子勇猛精進,探訪諸多善知識。且常以「心無厭足,如救頭然」之心態親近善知識。「如救頭然」之語,于道元禅師之《學道用心集》中,有如下數語:「誠夫觀無常時,吾我之心不生,名利念不起,恐怖時光之太速,所以行道救頭燃。」
此謂人生看似久長,卻如一瞬間。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亦如救頭燃般;且「心無厭足」,終于來到彌勒菩薩所。
彌勒菩薩首先贊歎善財童子之殊勝功德,並謂善財童子,更須令一切人均發道心提心,彌勒菩薩雲:「菩提心者,則爲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以下,更以菩提心喻爲良田、大地、淨水、大風等,說明菩提心之功德。並說若得菩提心,能遠離五種恐怖。五種恐怖即:
火不能燒,水爲能漂,毒不能中,刀不能傷,熏不能害。
上述之普安,以持《華嚴》故,具有華嚴力,因此,不論遭遇任何危險,皆能保全性命。能發菩提心,任何困難、險境,皆不能害之。如此,重複說明菩提心之重要性。
最後,彌勒菩薩雲:若進入《華嚴》之大樓觀,則能修持真正之菩薩行與菩薩道
盛者必衰
其時,善財童子敬繞彌勒菩薩,合掌說道:「唯願大聖!開樓觀門,令我得入。」于是,彌勒菩薩以右指彈之,其門自然啓開,待善財童子進入後,又自然關閉。
善財童子進入樓觀後,但見樓觀寬廣有如虛空,大地由諸寶所成;樓閣中,有七寶所飾之窗戶、欄幹,無數幢幡林立;空中華雲密布,衆鳥飛舞,無數花瓣自天降落。善財童子見此樓觀之莊嚴景色,大爲歡喜。
樓觀中,諸佛爲大衆所圍繞,彌勒菩薩謂善財童子言:「童子!汝見樓觀中諸大菩薩之不思議自在力否?」
善財童子答以「唯然!已見!」仿如于夢中所見之山林、河、池、大海、宮殿等。
善財童子于歡喜之余,請問彌勒菩薩道:「如此不思議事,有何法門能令其出現?又諸菩薩來自何方?其出生地又于何處?」
有關菩薩之生處,彌勒菩薩說有十種,即:「菩提心、正值心、安住諸地、出生大願、大悲、真實觀法,摩诃衍(大乘)、教化衆生、智慧方便、隨順諸法等十種。」
彌勒菩薩又道:「生死皆悉如夢,五陰皆悉如幻。」
此乃必須覺悟之至理,因若能體悟生死如夢、肉體如幻,則能不受生死束縛,進一步,若能悟知「諸行皆悉無常」,則能體悟「盛者必衰」之理。所謂諸行無常、盛者必衰等語,《華嚴經》亦常言及。
盛者必衰者,非僅限于人類如此,舉凡自然界之一切皆如此。一切事物,若達其絕頂期,則必遭衰降。人生亦如此,絕不可能永遠保持盛世;如此至真至理,吾人應慎得其事,謹記于心。
接著,彌勒菩薩善財童子至文殊菩薩處求法,因文殊菩薩滿足無數菩薩願行,爲無數諸佛之母、諸菩薩師,能勇猛精進化衆生之大菩薩,故宜前往求教,堪爲汝之善知識。
于是,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之教示,前往文殊菩薩所。
智慧之完成——普賢菩薩
善財童子敬禮彌勒菩薩後,圍繞示敬,然後離去。
善財童子迄今已經曆百十一城,最後到達普門城,此爲第五十四處。于其城中,善財童子一心敬仰文殊菩薩,思欲拜見菩薩慈顔。
是時,文殊菩薩赫然于出現于普門城,伸右手摩善財童子頂,並教以信心之重要。謂若無信心,則心必滯于憂郁,無精進之意念,如此,菩薩行之實踐必不能完成,佛法之真理亦無法悟證。
受此教法之善財童子,大爲歡喜,終于得入普賢菩薩之道場。其時,文殊菩薩隱而不見。善財童子遂一心思念普賢菩薩,是時,菩薩之十種瑞相出現于善財童子眼前。接著經雲:「我今必見普賢菩薩,增長善根,究竟菩薩妙行,見一切佛。若見普賢菩薩,得一切智慧。」
如此思念,得能見普賢菩薩。
住于金剛藏道場之普賢菩薩,爲善財童子最後拜訪之善知識。普賢菩薩自一一毛孔中,放出無數光明,遍照一切世界。得見如此不可思議威神力之善財童子。即時獲得十不可壞智慧法門。十種法門即:
一、于念念中能以一身遍滿一切國土。
二、供養一切諸佛。
叁、聞持正法。
四、得*輪智波羅密門。
五、得自在智波羅密門。
六、得無盡辯智慧法門。
七、得般 若波羅密觀諸法門。
八、得一切法界大方便波羅密門。
九、得知衆生欲性智慧波羅密門。
十、得普賢智慧波羅密門。
簡而言之,即承愛佛陀教法,得智慧、方便波羅密(度)。
其時,普賢菩薩以右手摩善財童子頂,善財童子即得無限之叁昧門。普賢菩薩問善財童子道:「童子!汝已見自在神力之之不可思議事否?」善財童子答以「唯然!已見!」于是,普賢菩薩謂,尚可更見吾之清淨法身。接著又說種種教法。
在普賢菩薩之教法中,有偈雲:
譬如工幻師,能現種種事,
佛爲人衆生,示現種種身。
此謂使用幻術者,能現各種奇端;佛陀爲度化衆生,亦能化現各種身形。《觀音經》中說觀世音菩薩化現叁十叁種身。佛陀亦然,能現各種不同身相,以應衆生之需。如此言之,可謂任何人皆爲佛之應現;能如此信受,則對任何人皆須合掌致敬。經雲:
譬如明淨日,照除世間暗,
如來淨智日,悉除叁世暗。
即謂如太陽之照暗暗,如來之淨智,亦能祛除叁世之暗夜。因宿業而苦惱之人們,佛陀之存在附帶如太陽般重要。
《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最後,有如下數語:
聞此法歡喜,信心無疑者,
速成無上道,與諸如來等。
即言聽聞此教法,歡喜、信受而不生疑惑者,能完成佛道,與佛同等。
不論任何人,若能信受《華嚴經》之教法,且實踐不懈,則此人定能成佛。若心存疑念,則不易入佛境界。
《華嚴經》若與《法華經》相比較,則《華嚴經》實爲廣大、豐富,六十卷八十卷之分量,欲一讀而過,實非易事。然如卷首雲,能發揮華嚴力之普安,爲一華嚴行者,每日必讀誦《華嚴經》,且實踐普賢行,而救度無數苦惱衆生,其存在恰如照亮世間暗暗之太陽。
除普安外,于《華嚴經講話》中出現之衆僧,皆爲深信《華嚴經》之華嚴行者。從彼等之所行視之,其人格實無異于如來。如《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這所言,恰如千鈞之重,即「信心無疑者,必定成佛」。
中國四川省之大足石窟、安嶽石窟、重龍山石窟等地,均供奉華嚴叁聖像。即中央爲毗盧舍那佛,兩側分別爲文殊、普賢二菩薩。安嶽縣華嚴洞之叁聖,爲高約五·二公尺之巨大佛像。
四川省聞名之佛教聖地——峨眉山,山上有萬年寺,供奉乘白象之普賢菩薩,故峨眉山被稱爲普賢菩薩之聖地。山西省五臺山爲文殊菩薩聖地,兩者合之,恰爲《華嚴經》最後登場之二位菩薩,被供奉于中國靈山,爲民衆信仰之對象。
于〈入法界品〉登場,且任主角之善財童子,其雕像,常于寺院之大雄寶殿背面所供奉之觀世音菩薩旁邊,呈雙手合掌,態度虔敬之求道資勢。善財童子求道之熱忱,宣判爲吾等效法之榜樣,吾人實需秉此虔敬、精進之心態,于苦難之人生旅途上,勇往邁進。
《華嚴經講話 二十四、永遠之求道——入法界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