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講話 十九、普賢之行願——普賢菩薩行品

  十九、普賢之行願——普賢菩薩行品

  北山石窟之普賢菩薩

  四川省大足縣因石窟聚集,故有「石窟之鄉」之稱。大足一帶之摩崖造像,據傳有數萬尊之多,故亦可稱爲「佛陀之鄉」。聞名之石窟有寶頂山石窟、北山石窟,此外如妙高山、石篆山、石門山、南山等衆多石空亦頗負盛名。

  自晚唐曆宋代,陸續塑造佛像之大足石窟,與散在于大黃河流域之炳靈寺、來積山、雲崗、龍門等石窟之造像,頗多相異之處。例如密教造像、水月觀音、千手觀音、華嚴叁聖像等。特別是以毗盧舍那佛爲主尊,配以普賢、文殊二菩薩之華嚴叁聖像爲數甚多,若謂其「故鄉」則四川省之石窟群即是。

  大足縣之北山石窟第一叁六號窟,爲北山最大之石窟,稱爲「心神車窟」。此窟內面之壁,中間爲釋迦佛像,其兩脅及左右之壁,並列有文殊、普賢寺二十余尊菩薩像,渾然一體之造像形式中,卻充分顯示各乍之造像性格。左壁爲文殊菩薩像,系男性化之菩薩造形,充滿知性之端正像,靜坐于咆哮之獅子背上。其對面,右壁爲普賢菩薩,爲具足東方女性健美型之女性菩薩像,容貌秀麗豐潤,口角呈微笑狀,雙目垂視,親切和藹之表情中,絲毫不失其威嚴。垂視之雙眼,似乎俯瞰著大千世界,令見者有慈慧、智慧具足之感。菩薩端坐于大象背上,大象兩眼圓睜,眉毛上挑,呈精悍之姿態,與娴靜之普賢菩薩對照,恰爲豪邁之相狀。

  普賢菩薩之「普賢」,據《探玄記》(卷十六)謂:「德周法界曰普,用順成善稱賢。」普賢菩薩之行,稱爲普賢行,于修普賢行之衆人中,如樊玄智、杜順、普濟等,皆爲華嚴行者。

  普賢行與靈夢——普濟與辨才

  華嚴宗之初祖杜順,爲修普賢行聞名者,其時,被稱爲華嚴行者之人,多數爲普賢行之修持者。如終南山之普濟(《續高僧傳》卷二十七)亦步亦其中之一人。普濟出家後,師事普圓禅師。普圓常巡行于名山大川間,爲頭陀行者,卻不絕于讀誦《華嚴經》。

  普濟依止普圓禅師後,亦常習頭陀行。因此,常獨自樓止于林野中,而不是宿于一般人家。于荒郊野地坐禅,除止于山谷外,亦無回避虎豹之處所。雖隨緣隨處遊化,然不論行至何處,皆不忘于讀誦《華嚴經》。

  北周廢佛時,凡剃發著僧衣者,皆遭誅殺。故普濟乃避居于太白山諸峰上,藉草食以延命,渴則飲溪水。太白山者,即橫處長安南方之終南山系之山峰。

  北周廢佛後,隋文帝再興佛法,普濟乃下山。唯普濟立志舍身供養,修普賢行,願生賢首國。于得知佛法複興後,普濟舍身之意願更爲堅定。于大衆追隨下,普濟獨上終南山,立身于岩谷西端之斷崖上,口中稱念「四弘誓願」後,遂投身谷底。衆人是狀,乃群聚岩石,並于谷上之高峰,建一白塔,以爲憑吊普濟之靈。普濟之傳記,于法藏編集之《華嚴經傳記》卷四中。

  《華嚴經傳記》于敘述普濟之事迹後,即爲辨才之傳記。辨才亦與普賢菩薩因緣深遠,唯其家系不明,幼少出家,師事靈裕師(公元五一八——六○五年)。靈裕者,即地論宗南道派之大家,曾于河南省安陽靈泉寺開創大住聖窟。(兼田氏《中國佛教史》卷四·頁叁七七)

  辨才依靈裕學習華嚴教義,深信《華嚴經》爲最高至極之經典,雖一味修學,地不能深究其奧義,知悉自己爲煩惱所障,爲汙濁所纏,遂決意先行忏悔同志是,洗淨身心,造一香函,內裝《華嚴經》本,頂戴于頭上,如此#行,達叁年之久。終于,于夢中見到普賢菩薩現身,並承授予經中深奧之一文。于轉瞬之間,隨即讀誦普賢菩薩所授之一文,且自始至終,如明鏡輝映般,理解透徹。

  辨才深受感動,遂更精勵努力,終于通過《華嚴經》之教法,亦能示導于人。然而,辨才究竟如何臨終,卻無人知悉;或謂,如普濟般,不爲所知,獨自投身舍命于終南山山谷。

  瞋心——惡中之惡

  《華嚴經》自〈名號品〉第叁至〈小相品〉第叁十爲止之二十八品,系明修生因果(差別因果);而〈普賢菩薩行品〉第叁十一與〈寶王如來性起品〉第叁十二之品,則明修顯困果(平等因果)。

  〈普賢菩薩行品〉。可謂即普賢行之解明。《探玄記》卷十六中,舉出十種普賢行,即:

  一、達時劫。

  二、知世界。

  叁、識根器。

  四、了因果。

  五、洞理性。

  六、鑿事相。

  七、常在定。

  八、恒起悲。

  九、現神通。

  十、常寂滅。

  以上十門中,每一門更各具十門,十十一百門,即有百門之普賢行。亦即本品之明「普賢之圓因」,恰相對于其次〈性起品〉之明「性起果滿」。「産賢行」者,即救度一切衆生之願行。普濟修此普賢行,而欲生賢首國,故知普賢行爲因,得生賢首國爲果。

  〈普賢菩薩行品〉,系始于普賢菩薩告一切菩薩之言,即:「佛子!菩薩摩诃薩,起一瞋恚心者,一切惡中,無過此惡。」即謂此一念之瞋恚心,乃諸惡之根源、惡中之惡,其理由爲:「起瞋恚心,則受百千障礙法門。」

  瞋恚心若生起,則有無數障礙隨之而生,經文中曾舉出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淨國障、生惡道障等百千種障,如此諸障皆由一念瞋恚心生起。既如此,應如何修持?經雲:「佛子!是故菩薩摩诃薩,欲疾具足菩薩行者,應當修習十種正法。」

  以下更舉出必修之六十種行門而詳加解說。

  此處有一問題,即諸惡之根源爲一念瞋恚心之事。法藏于《探玄記》卷十六中,引用《佛說決定毗尼經》(大正十二·頁四○中)之經義,雲「菩薩甯直百知貧心,不起一瞋,以違害大悲,莫過此故。」

  即言甯可起百千之貧心,亦不起一念瞋心,因其有損于大悲之故,可知瞋心爲最大之惡。《法句經》有雲:「實語,勿忿,有乞時,雖已物少,與之。由此叁事,得往天處。」

  即謂一、說真實話,二、絕對不起瞋心,叁、布施予人。若能行此叁事,則得生天處。

  如上述之普濟、辨才等,一味讀誦《華嚴經·普賢菩薩行品》,不瞋者不即爲普賢行之根本耶?雖遭廢佛之迫害,亦不瞋恚,而徹底行頭陀行,以《華嚴經》普賢行之要義說示于人,最後,則以已身作布施。

  一揶一切行——普賢行

  知悉一念瞋心能生百千邪障,而如何抑止瞋心不生?經中說須修十種正法,十種正法即:

  一、不舍一切衆生。

  二、于諸菩薩生如來想。

  叁、當不誹謗一切佛法。

  四、于諸佛刹得地盡智。

  五、恭敬信樂菩薩所行。

  六、不舍虛空法界等菩提心。

  七、分別菩提究竟佛力到于彼岸。

  八、修習菩薩一切諸辯。

  九、教化衆生心無疲厭。

  十、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生而不樂者。

  第一爲不舍一切衆生,即誓願救一切衆生者,爲普賢行第一,而第九亦雲教化衆生心無疲厭,乃謂菩薩行者,不論至何處皆發願教化衆生。

  第二之「于諸菩薩生如來想」與第叁之「常不誹謗一切佛法」,皆爲重要之項目。即念念不離佛想,亦不大量難佛法。《續高僧傳》普濟之傳高雖未提起,而于《華嚴經傳記》中之普傳卻有如下之逸事:

  普濟每二日誦《華嚴經》一部,爲必修之日課。其讀誦之音聲嘹亮,遍傳物外。欲達如此境界,並非一/即成。曾因心痛難抑,身體衰弱,吐血數鬥,因此中止誦讀,甚至絕食。曆經叁日,同道挂慮其身體狀況,遂備湯樂,供普濟飲用。然而,普濟卻拒絕,道:「經中曾言,世間之醫者,雖能治病,但卻無法根治,即一時雖痊愈,仍有再發之時,而如來治病,卻絕對不再複發,因此,湯藥于我亦不重要。」

  于是,普濟遂未沐浴身體,以香華供佛,並禮拜十方諸佛,更朗聲讀誦《華嚴經》,終于病狀亦不藥而痊愈。

  普濟之舉止,乃深信如來之教法,而不依一般醫療法治理身病,其信心、毅力,終致身體恢複。自是以後,普濟即二日一遍,讀誦《華嚴經》,且能嘹亮不辍。此實即第七所謂「究竟佛力到于彼岸」。

  上述十種正法,依之修持,因清淨離染障,故能得十種正智;得十種正智,則能「巧隨順入」,巧隨順入有十種,其中有:一切衆生身悉入一身,于一身出無量諸身。

  如此,說「一身一切身,一切身一身」。觀世音菩薩能自在應現叁十叁身,即因巧隨順入之緣故。巧隨順入者,即令巧隨順,與對方融合無間。若不得無礙之境界,則無法與一切融洽。因內心若存少許障礙,則不能融通隨順。

  若能獲此十種巧隨順入,則能安住于十種直心。直心者,即能回轉自在,趣向于能安住于直心,則能得十種巧方便法。即依直心而生起巧方便。

  說畢十種巧方便法,經文接著道:「佛子!是故菩薩摩诃薩,應當一心恭敬,聽受說法。」

  即勸說須聽受此教法。因若能聞此教法,則能依少方便而得最上之悟。依少巧方便而能得最上之覺悟,實即普賢行之特色。因普賢行必能一揶一切,如以讀誦經文之方便功力,得生賢首國。

  

  普賢菩薩之誓願

  其次,以一百二十一頌之頌文說明普賢行。有關普賢菩薩之誓願,經雲:

  我爲世間燈,功備莊嚴身,

  具足十力智;一切諸群生,

  貧恚凝熾然,我當爲除滅,

  無量惡道苦。

  此即爲普賢之大願。首先,以自身爲照亮世間之燈火,且具足功德與十力智,以神力除滅爲瞋凝叁毒所苦之衆生之苦惱,換言之,除去衆生之惡道苦,爲普賢之大願,或謂誓願。經文又雲:

  具普賢淨慧,滿足普賢願;

  菩薩究竟行,深入無等智。

  此乃謂能滿足普賢之智慧與行願,則能入最高之智慧。依最高智慧,則能了知:

   一一微塵中,普現叁世法;

   五趣生死道,皆悉分別知。

  一微塵中能映現叁世,于其中,悉見地獄、餓鬼、畜生、人間、天等五道之輪回相。

  于此,並非僅時間性之了解,五道輪回之相狀,以空間而言,一切世界之成壞,以及國土之興廢等,亦全能了解。甚至于衆生因造惡業而墮于地獄之情況,亦能全然知悉。此外,亦能以一切世界一刹土中。經雲:

  普賢真佛子,以不思議智,

  知難思議刹,了達無邊際。

  此謂普賢菩薩乃真佛子,能以不思議智,知悉不思議刹土。普濟欲求往生之賢首國,或是「不思議之國」之意。以一介凡夫,絕對無法得生賢首國,惟有修習普賢行者,方能得入不思議之國土。

  大智與大悲

  其次,說明普賢菩薩之大智行與大悲行。首先說明大智行,經雲:

   深解諸世間,如夢如幻化;

   一切衆生界,了達悉如電。

  即謂世間如夢如幻,衆生生存之世界,亦皆如電。如此,則:

   衆生世界劫,諸佛及佛法,

   皆悉如幻化,法界無有二。

  此處乃謂不論衆生、衆生生存之世界、時間,以及諸佛、佛法,甚至所有一切,皆如幻化。如此,于觀時間爲幻、空間爲幻、佛爲幻、佛之所說爲幻時,法界之相,自然了了分明。佛身或法身,皆無具本相狀存在,如下列經雲:

   譬如淨水中,見影無所有;

   法身至十方,而亦無所至。

  澄淨之水中,雖映現影像,並非實際有實體存在。佛之法身遍于十方,卻無具體之形象可映于眼前,因法身「雖身而非身」之故;而法身「非常、非無常,示現諸世間」,故能隨時示現于衆生存在之世間。

  如此,具足大智以觀世間之普賢菩薩,同時亦以大悲救度衆生。

  度無量衆生,令至安隱處;

  平等觀法界,于彼無所著。

  爲苦惱與障礙所覆,而欲求解脫之衆生,度之面而令至安樂世界,正爲普賢菩薩之使命。雖如此,于普賢菩薩,卻能無所執著。普濟亦如此,雖願生賢首國,但卻不執著于往生賢首國,舍身于岩谷,乃以自身爲供養而已。

   如是妙方便,深入菩薩行:

   皆爲普賢等,如來法化生。

  若能具足大智與大悲,實踐菩薩行,則一切人皆能相等于普賢菩薩,爲如來之法所化生。即謂不論任何人,具足大智與大悲,皆能成爲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隨時存在于一切人之心中,只因吾人不能自覺而已。

  普賢菩薩之聖地——四川省峨眉山,若能攀登,禮拜普賢菩薩之聖容,則于靈山之聖地中,當更能悟自心中之普賢菩薩,因爲:

  一切衆生類,善惡想不同;

  或有生天上,有墮諸惡道。

  一切衆生,或行善或造惡,以至上生天界,或下墮地獄皆、,皆隨業因緣流轉下息。

  衆生爲虛妄所惑,而輪回于生死中。因虛妄與業障之網所覆,動彈不得而掙紮不已者,即爲一切凡夫相。普賢菩薩能徹知一切凡夫之業緣,而凡夫之能否得度,可謂決定于自身之能否自覺,辨才于夢中遇見普賢菩薩,而感得《華嚴經》之奧義,乃因叁年之中不斷修持「讀誦行」之故。讀誦經典,須專注一心,深入叁昧,方能見效。自身與經文融爲一體,盈溢于天地間,且嘹亮之誦經音聲響徹于虛空,如此則能感應普賢菩薩化身不現。

  

《華嚴經講話 十九、普賢之行願——普賢菩薩行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