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甘露之法雨——二睦品(二)
雁聽華嚴經——大覺寺僧範
北齊文宣帝(公元五五○——五五九年在位)建國于華北地區,其都城邺(今河南省臨漳縣),有寺院多處。
據《續高僧傳》(卷十〈靖嵩傳〉)載,邺都有大寺四千、僧尼八萬、講座數二百余,聞法之大家信者約一萬人。
邺都有一大寺,名顯義寺。膠州刺史杜弼賞于此舉辦講經法會,應請而來者,爲大覺寺之僧範。僧範爲研究
《華嚴經》之第一人。
當僧範于冬期講座講《華嚴經》,講至〈十地品〉第六地時,有一雁騰空而至,自寺塔之東迂回而入講堂,面對臺上開講之僧範,伏地聆聽。講經畢,則自寺塔之西,展翅而去。
至夏間,講座開始後,有雀鳥飛來,凝神聽講。又曾于濟州講經時,有鳥鴉前來聽經。蓋雁雀溫和,歡喜近人聽講;而烏鴉者,惡性殘忍,被喻爲凶惡之物,如此凶惡之烏鴉尚且前來聽僧範講經。
僧範自幼嗜讀群書,至二十叁歲,已遍讀中國古典,以至印度各種咒術等,以學識淵博知名于當時。後立志學佛,曾燃指供佛。是後《華嚴經》之大成者法藏,亦于出家前燃指供佛。欲燃指供佛,若無堅強之願心,則于事難成。
僧範二十九歲時,因聽一僧開講《涅槃經》,獲悉佛之奧秘,遂于邺都一寺中出家。出家後,專研《法華》、《華嚴》二經,更師事當時之大學者慧光。是後,于邺都大開法庭,常有聽衆千余人聚集。時有大儒者徐遵明、李寶頂等依之受菩薩戒。儒者發心求受菩薩戒,足見僧範之感化力。在僧範之著述中,幾乎遍及大乘經典,又撰有多種注釋書。如此衆多著述,若能有一二種流傳至今,則不難獲知北齊時代佛教研究之水准。
僧範處儒入佛,崇信者與日據增,且被譽爲「高僧」。所有供養物品。皆隨手分施門徒,自身不留一物,于衣食等物質上從未有不滿之顯露。喜怒不形于色,嚴持戒法,始終如一。此外,更一心專注于《華嚴經》之研究,晝間開講經典,夜裏則禮拜千佛。天保六所(公元五五五年)叁月二日,因疾而終,世壽八十歲,如其英悟之資質,後來者亦難尋覓。
專修唯心行之舍身行者——法喜禅師
僧範于開始講解《華嚴經·十地品》之化六地時,有雁子前來聽講,第六地「現前地」乃重要之修行階段。于第六現前地中,般若智慧現前,即說有名之「唯心偈」。第七地說廣大心,第八地說神通力,第九地說智慧光遍照,第十地說承愛諸佛法雨。
于說第六現前地之始,敘述菩薩之贊歎世尊。更有天女,作天衆伎樂,贊歎世尊功德。有:
常行于布施,利益諸衆生;
本來雖清淨,持戒而堅心。
如此贊歎之語,恰如敘述僧範之生涯,雁子前來俯伏聽經,亦爲當然之事。
解脫月菩薩請求金剛藏菩薩說明第六地之風光。金剛藏菩薩答以進入第六地,須具十種平等。即覺悟一切無法、無相、無生、無滅、本來清淨、無戲論、不取不舍、離、幻夢、有無不二等。
進入第六地之菩薩,于觀十二因緣之同時,並觀:
叁界虛妄,但是心作;
十二緣分,是皆依心。
此即「唯心偈」之謂。即說明世界乃因妄念所造作,十二因緣亦依心而成立。「唯心偈」一文,于偈頌中之表現,如後:
了達于叁界,但從貪心有;
知十二因緣,在于一心中。
如是則生死,但從心而起;
心若得滅者,生死則亦盡。
二者所言相同,即謂因貪心、妄心,而有叁界之幻影形成。生死者,即迷之世界,或流轉之世界之所有物。而「迷之世界」,實亦由貪心所成。
唐初,長安附近藍田縣之津梁寺,住有法喜禅師者,因病而自覺生命將不長久,因此,不再服藥,謂門人道:「無常至矣!勿事器擾,當默然靜慮,津吾去識,勿使異人軋入房也。」
法喜獨自于房中,一心誦念「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之「唯心偈」,泰然迎接「死」之來臨。是時,門人皆聞北方林中,有音樂車馬聲響起,衆知此乃自極樂世界之來迎者,隨即告知漢喜禅師。禅師道:「我已舍棄世間一切果報,又何複再思生極樂世界,那僅是麻煩之事罷了!」
說罷,即端然進入禅定,且不再發一言,房中充滿香氣,至五更,于端坐中逝去,顔色鮮明,如平常入定般。
法喜于生前,曾預示弟子道:「將遺體暴置山野,布施鳥獸;再將死骸置于幽谷。」然而,于禅師逝世後,弟子們見顔貌端詳,欲將之暴置山野,皆感猶豫。于是,便決定鑿造岩窟,將遺體安置。然而,是日夕時,卻值暴風雪不停,雪積一尺高,將山路全部覆住。當遺體搬運途中,卻聞已經死亡之法喜之聲音,說道:「我本欲將屍體暴置山野,布施鳥獸,爲何欲將之埋葬,此乃違我本願。大雪已將荒野埋覆,可立刻停止葬列。」大衆聽悉法喜所說,卻無視于其所願,仍將遺體安置于岩窟內。
隔不久,一信徒至窟內拜見遺體,見其容貌仍未改變,神色泰然。又隔不久,仍未見容貌改變,大家皆爲 其遺體不壞感到訝異。有人將覆住全身之衲衣掀起,一看!身體部分已不知爲何物啃食,僅見枯骨鮮明,而頭部卻完好如初,容貌未變,頭部以下僅剩骸骨,此實即符合法喜之本願,(《續高僧傳》卷十九〈法喜傳〉)
有「青溪禅衆,天下最稱」之美譽之荊州青溪山寺,法喜自年輕時即于此修行,其示寂這事確實不可思議。示寂前,直念「叁界虛妄,但是一心」,即使極樂世界亦不願前往之法喜,竟示現如此奇迹。以屍體布施鳥獸,爲法喜之本願。而死後屍體被埋葬,後又達成其願望之強烈意志,或即對懦夫這一種彈劾。此與一心念佛求往生極樂者,實如天壤之別。
「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之道理,若能即此體悟,則死後之世界亦不在乎其有或無。因凡事皆由人之貧欲心所示現。死後若心不執著,則極樂、地獄皆不存在。所遺屍體布施鳥獸乃爲最上妙方。如法喜之禅者,實爲「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之實踐者。葬儀或墳墓皆不執著之法喜,實爲生于空法中,死于空法中之行者。舍棄世間一切果報,不求往生極樂之法喜,其心中對于去來之看法如何?于終南山之暴風雪下,其遺體又何所見?人,獨自來到世間,又獨自悄悄地離去;獨自一個人,于死時,即使極樂世界亦不求生,而舍棄一切之法喜,實即爲一舍身之行者。
願力與神通力——第七遠行地
進入第七地之菩薩,能遠離聲聞、緣覺二乘之境地,故稱爲遠行地。自第六地進入第七地,必須實踐十種妙行。其中有:遠離叁界,而莊嚴叁界。
求道者,必須能遠離叁界。僧範自儒入佛時,「空門寂想,不緣世務」(〈僧範傳〉),即舍去一切世俗之生計,一心禅坐,覺悟一切皆空之理,不以世間雜務及人際關系困擾自心。然而,若僅舍棄叁界,則不名爲菩薩。菩薩者,須立誓度化衆生、莊嚴叁界。若欲莊嚴叁界,則須于現實世界中實踐菩薩行。
第七遠行地中,有如下數語:
佛子!譬如二世界。
一定清淨,一定垢穢。
是二中間,難可得過。
此世界中,有清淨世界與垢穢世界二種,欲圓融此二世界,並非易事。一般人僅能偏于某一邊。若生存于清淨之世界,則無法救度陷于汙濁泥沼中之受苦者;而生存于汙濁世界中,則窮其一生亦無法得救。唯有菩薩越陷于汙濁之泥沼中,其清淨世界之意識越須強烈。
欲過此界,當以神通及大願力。
即謂欲莊嚴叁界,令汙濁之世界成爲清靜之佛國土,須具有神通力及大願力。若無神通力,則不能深入汙濁之世界中。經雲:「菩薩亦如是,行于雜道,難可得過。以大願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故,爾乃得過。」
欲行雜道,實爲困難之事。行雜道者,即莊嚴叁界。如講經、注疏等即爲雜道,若非具大願、大智、大方便力,則實難行雜道。其中特別重要者,即大願及願心。于行住坐臥中,皆能生起救度衆生之願心者,即爲菩薩,而菩薩須具足十波羅蜜。實踐十波羅蜜之菩薩,如經雲:「我當于一切衆生爲首爲勝,乃至于一切衆生爲依止者。爲救度衆生須發揮勇猛而後行事。」
不壞之境涯——第八不動地
修行完成而不爲所動,能自然實踐菩薩行之地,稱爲不動地。入不動地之菩薩,即爲深行之菩薩。此菩薩能遠離一切世間相,及一切貧著,住于絕不爲聲聞、緣覺所破之不動境地。
不動者,並非易事。或者經二叁年之修學,于藝道、武道上下功夫,然不久即停止。不論任何事,欲求達到不退職卻之境界,實不容易。
入不動地名爲深行菩薩,一切世間所不能測,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貧著,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
此乃謂入不動地之深行菩薩,住于深遠之境地中,非世間一般常識所能測知。已斷除一切想念、妄念、貧著、執著之菩薩,其境涯非他人所能破,故稱爲不動地菩薩。僧範「喜怒不形,洗穢奉禁,始終一如」 ,可謂即住于不動之境地中。
喜怒哀樂不形于色,洗去一切汙濁垢穢,住于清淨之世界,持守戒律,始終如一,此境界或可謂不動地之菩薩。雁雀尚且來聽聞十地之法,可知僧範之于〈十地品〉,並非僅口頭之開講,乃全身實際之行動。即不動之「計筵」。
諸佛子!菩薩此地不可壞故,名爲不動地。智慧不轉地。此外,第八地又可稱爲威德地、童真地、自在地、成地、究竟地,名稱雖多,然其根本仍于「不動」。所以能支撐其不動者,即禅定力堅固之緣故。
說法無盡——第九善慧地
進入第九地之菩薩,智慧殊勝,不論至何處,皆能敷演妙法。欲入第九地,須具備十種智慧,其中有「欲入如來深密法藏」,即深入經藏之謂。若不入經藏,則不能也了知佛教法。僧範曾致力于研學《法嚴》、《華嚴》、《十地》、《地持》、《維摩》等大乘經典,堪稱爲深入經藏之奧秘。
講解經論時,關非僅止于自身之深入修學,于聽講之大衆,更須把握其根機。所謂「對機說話」。于高名之儒者、教養深遂之高階段人物,和一般普通農民等,須有應其根機而說法之能力。經雲:
菩薩住是地,悉知衆生心,
諸根及欲樂,種種差別義;
深心善思維,隨宜而說法。
住于第九地之菩薩,須知悉衆生之心,能力與願望,因各聽講者所具之能力皆不同。經雲:
菩薩爲法師,猶如師子王,
牛王寶山王,安住無所畏。
菩薩即法師,宣說大法時,猶如百獸之王——獅子王,或如牛王、寶山王,在發師子吼,毫無畏懼。僧範之說法,或即如師子王,因雁、烏鴉等皆前來聽法。
住第九地之菩薩,以四無礙智說法。即:一、法無礙智(說法時毫無滯塞),二、義無礙智(所說之義理流暢,毫無滯塞),叁、辭無礙智(說法時之言辭無礙),四、樂說無礙智(以上述叁種智慧,能自在爲衆生說法)。此間,若缺任何一種,則不得說法自在。被稱爲「明匠」之僧,或已具此四無礙智而能說法自在,因于聚集千余聽衆之場合,並非一般人所能爲。
智慧之完成——第十法雲地
如智慧雲之漫布,如甘露雨之遍麗,此即法雲地。其說法,如麗真理之雨,如雲之彌漫,故稱爲法雲地。
住法雲地,于一佛所,能受大法明雨,二佛、叁佛,用至不可說不可說佛,于一念中,皆能堪受如是諸佛大法雲雨,是故此地名法雲地。
菩薩住于法雲地,堪受無數諸佛之大法雨。又第十之菩薩,能具自在力。
是菩薩住此地,于智慧中,得上自在力。或經狹國爲廣,廣國爲狹;或以垢國爲淨,淨國爲垢。如是一切世界,皆有神力。
即于智慧中,能得自在力。能變狹士爲廣士,或亦垢穢國土爲清淨國土。僧範于開講《華嚴經》時,不僅如雀、雁之溫和鳥前來聽講,凶惡不詳之烏鴉亦前來聽講。垢穢之鳥,亦能改變極樂世界能發出美妙音聲之迦陵頻伽。僧範之法音響徹法堂,此世界亦如佛國淨土般需用于法堂內外聽聞說法之鳥,亦即成爲極樂世界之鳥。
〈十地品〉之最後,總結說明初地至十地之要點。于初地,發廣大願心:于第二地,嚴持戒律;于第叁地,修習禅定;于第四地,專一修道;于第五地,琢磨方便智;于第六地,知甚深因緣;于第七地,修廣大心,于第八地,發莊嚴世界之神通力;于第九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于第十地,承受諸佛之大法雨。
能住于十地之菩薩,實非尋常之輩。即使初地這歡喜地,真能進入此境界者,或乏其人。然而,以此十種境界,用來激勵自己,勉爲適用,亦屬必要。人,若能加功修持,必能達于某種境界。如僧範、法喜,與吾人無異,然彼等能盡心盡力精進修持,且能發大願心,終能獲得常人所不能得之神通力。願心並非不能生起神通力,由願心而發願心,終能發起神通力。
《華嚴經講話 十四、甘露之法雨——二睦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