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講話 九、初發心之功德——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明法品

  九、初發心之功德——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明法品

  五臺山木瓜寺之昙韻

  山西省五臺山北臺之山麓,有寺院名爲木瓜寺。自古以來,若有人欲登北臺,此寺爲必經之地。木瓜寺創建于何時,已無從查考,只知其爲曆史長久之古寺。

  木瓜寺內住一長發老婆,名佛惠,約七十四五歲,貌似愚凝,百歲耆耋,而其形態卻少改于年輕時,佛惠經常駐守于木瓜寺,凡伽藍修葺,常爲導首。

  五臺山北方之繁峙縣,約住有叁百余村民,一次,跟隨佛惠登北臺,偶爾,遇天空降雹,遂又依佛惠下臺側。佛惠賞擲一蘽(蔓草類)于空中,蘽半空如室,佛惠及村民即入內同坐,悉能容受,村民不側其神,皆稱佛惠爲肉身菩薩。(《廣清涼傳》卷上,大正五十一·面一一○七下)

  于木瓜寺中,有一單身吊影,形覆弊衣之苦行僧,即五臺寺之昙韻(《續高僧傳》)寺二十,大正五十·頁五九二下)。昙韻住于木瓜寺,有二十余年之久。木瓜寺附近,冬季氣候嚴寒,惟谷川溪流兩旁生長樹木;其他山峰上,值夏季,高山植物蔓衍叢生。昙韻于木瓜寺內,晝夜坐禅。叁十余年前所讀之經文,能一字不漏朗朗再上口。並書寫之。昙韻于十九歲時出家,賞登位于五臺山北方五嶽之一恒丘之蒲吾山,于該處讀誦經文,且持續下斷。

  一日,值遇棲隱禅師,蒙禅師示谕道:「誦經,確爲自修行方法之一,惟僅讀誦,未即至道;要在觀心離念,方契正道。」

  昙韻聞之,即專精念慧,遂登五臺山,入住于木瓜寺。

  昙韻于五臺山修行二十余年,後又至比千山,仍不廢其禅業。昙韻以改誦經爲坐禅之初發心,貫徹其生涯,不論遭遇任何事情,皆不荒怠其禅業。即使蚤、虱聚集,亦不損棄,任其瞰之,如此行施四十余年。至六十耳順時,終于蚤、虱亦自銷迹,蓋其時昙韻已成爲「佛體」,昙韻每年春秋二時,依佛名法修持,冬夏二季則減食坐禅。常別衆于另室坐禅。若坐禅時感覺昏悶,則起而拜佛。貞觀十六年(公元六四二年),于太原郊外平遙山,于禅坐中遷化,春秋八十余。

  昙韻自十九歲入山修行,六十余年間,從未追逐過名利,亦未使用過侍者,惟雙身坐禅,不攀附權門,不結交顯貴,故其名亦不見于公籍中。自十九歲入蒲吾山後,其所經曆之山,有五臺山、比千山、平遙山等。十九歲時初發心之一念,即貫通其一生涯。

  初發心之重要——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初發心菩薩功德品〉者,即敘述發心菩薩之功德廣大。此品與〈明法品〉,爲忉利天會六品中最後之二品。

  初發心菩薩之功德,大于任何修行所得之功德。經文中經各種譬喻說明之。如第二喻中所說:第一人員有于一念之間能過東力無量世界之超能力,但此人即使費無限量之時間,亦不能到達世界之邊際。第二人具有更廣大之超能力,但亦不能于一念之間到達世界之邊際,如此,第叁人、第四人,各皆較前一人具有超大能力,但皆費盡無限量之時間,亦不能達世界之邊際。第十人亦如此。直至第一百人,具有最殊勝之超能力,始能達至世界之邊際。然而,第一百人卻仍未能悉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廣大、深遠。此即說明初發心菩薩之功德,較此等人更殊勝、博大。

  于是,法慧菩薩以頌文述說初發心菩薩功德之廣大,其中有:

  菩提心無量,清淨法界等;

  無著無所依,無染如虛空。

  此頌文言菩提心無量,遠離一切執著,且無所依恃。須知無所依而能生存,並非易事。人,皆因有所依恃而生存;其實,若須依恃,即爲弱者,觀昙韻之一生,獨自禅坐。當然,法會或禅會時,隨喜布施結緣,但卻舍棄一切依恃,五臺山北臺之修行或即如此。

  四年前,作者(鐮田先生)登五臺山之中臺時,聞吉祥寺之一僧,于叁千公尺高之北臺,冬季時,獨自攜帶八個月份食糧,入于岩室中,專心坐禅、誦經。于零下叁十度以上,寒風凜凜之山頂生活,毫無依恃地獨自修行。如經文中所敘:

  彼修衆勝行,寂滅無所依;

  其心常安住,不動如須彌。

  昙韻亦如此,無所依恃之心,不動如須彌山。除法布施外,一切毫無執著,禅定之心紋毫不動。四十余年之道心,所以能撐持者,惟其初發心之一念。經文接著說:

  勇猛勤精進,速發菩提心;

  欲求最勝樂,應疾斷諸漏。

  此即謂發勇猛心、精進之重要。一個人在生活中何者爲最勝之安樂?可謂「坐禅」即安樂之法門。日常中之一切所爲,系爲自己,或不別人,或爲出世,或爲名利,總之,所有一切皆有其目的,或因素。而坐禅,卻不爲開悟,亦不爲有所成就,惟以坐禅爲最殊勝之安樂。而欲求此最殊勝之安樂,則必段斷除諸漏,即斷除一切欲望。已斷煩惱之昙韻,時已六十高齡,即連蚤、虱亦不侵擾。

  有關初發心之重要,經文中又說道:

  叁世人中尊,一切功德業;

  無上菩提果,皆由初發心。

  叁世之中最尊貴之人,即指佛陀。佛、無量功德及無上菩提,皆由初發心而獲得。說明初發心之重要者,即(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是也。

  心無憂喜——明法品

  其時,精進慧菩薩問法慧菩薩道:「如何修精淨之行?」

  法慧菩薩即就清淨之行加以詳說,此乃〈明法品〉第十四。

  所謂清淨之行,第一爲不放逸,即不懈怠。有十種法得不放逸,十種法即:一、持戒清淨。二、遠離愚凝,淨菩提心。叁、舍離谄曲,哀愍衆生。四、勤修善根,得不退轉。五、常樂寂靜,遠離在家出家一切凡夫。六、心不願樂世間之樂。七、專精修習諸勝善業。八、舍離二乘,求菩薩道。九、常習功德,心無染汙。十、能善分別,自知己身。

  上述不放逸之行若能實踐,更有十種淨法必須修持。經文中又雲:「心常寂定,未曾散亂;聞好聞惡,心無憂喜;猶如大地。」

  即言能將心置于禅定之寂靜中,絲毫不散亂,以無限定力令心安住不動。如此,則不論聞好或聞惡,心皆能不起憂喜。一般人,若聞厭惡之事,心即不喜;若聞歡喜或恭維之詞,則生喜悅。若能住于不動心中,則不論聽聞任何言語,皆不爲所動。六十余年間,一味坐禅之昙韻,或其境界即如此也。

  一個人若朝既定之目標,全力以赴,或亦能得不動心之境地。若稍有怠惰,或執疑,或迷惘,則隨他人所使。禅宗有言「蓦直去」,即謂勇往直前,毫不右顧左眄地前進。

  其次,說能令諸佛歡喜之十種法:

  一、所行精動而不退轉。

  二、不惜身命。

  叁、不求利養。

  四、修一切法,猶如虛空。

  五、巧方便慧,觀察諸法,等同法界。

  六、分別諸法,心無所倚。

  七、常發大願。

  八、成就清淨忍智光明。

  九、善知一切損益諸法。

  十、所行法門皆悉清淨。

  此十法中之前叁項,即不退轉之修行、不惜身命之修行、不求利益及名譽等,昙韻四十余年中所修持者即此是也。因如此修行,故能得清淨,連蚤、虱亦不集之清淨無垢身體。

  克服煩惱之教法

  〈明法中〉中,于敘述十種清淨行、十種清淨願、十種無盡法藏之後,接著說教化衆生之法:

  貪欲多者,教不淨觀;

  瞋恚多者,教大慈觀;

  愚凝多者,教令分別一切諸法;

  叁毒等分,教以具足勝智法門;

  樂生死者,教叁種苦;

  著諸有者,教空法門;

  懈怠衆生,教行精進;

  我慢衆生,教平等觀;

  心谄曲身,教菩薩心寂靜非有。

  此即對于貪欲多者,教其觀身體之不淨。如執著于女色者,觀想其人死時,身體次第腐壞,而終至變成白骨。能如此觀想,則可舍棄其執著之心。

  瞋恚心較重者,教以修大慈觀。愚凝者,則教以世間一切無常,凡事多變化。若能覺悟地位、財産等皆不能永恒相續,則一旦失去時,亦不爲所苦。

  又爲貧瞋凝叁毒所腐蝕者,宜勸之修殊勝智慧行。浸沈于人生之樂者,教以叁種苦,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者,即爲饑餓、疾病所纏之身心苦楚。壞苦者,自身所執愛者壞滅時所感受之苦惱。如失去所愛之人或親生子女等,內心所受之悲苦。則非局外人所能體驗。行苦者,世間一切事物皆悉無常,當其遷流變化時,所感受之苦。此叁苦,凡生存中之任何人,皆無法免除。所謂「人生是苦」即此也。耽著于享受快樂者,若教以些叁苦,相信定能從沈迷中覺醒。

  又有一類人,即執著于一切事物皆永恒、持續不變者,教以諸法皆由因緣和合而成,令之覺悟空理。怠惰者教以精進之重要;貢高我慢者,教以人人平等之理;內心谄曲者,教以保持平衡、寂靜之法。

  如此,對于執迷煩惱者,教以克服之道,此即菩薩之謂。

  清淨之十波羅密

  其次,說清淨之十波羅密:

  一、檀波羅密——因一切衆生故,捐舍內外諸物,不起吝惜之心。

  二、屍波羅密——受持戒律,且不囿于戒律。

  叁、羼提波羅密——修持忍辱行,堪忍一切苦,聞好聞惡,心不起憂喜,如大地之不動。

  四、毗梨耶波羅密——精進修持,勇猛不懈,專注一心,永不退轉,以完成智慧。

  五、禅波羅密——入于清淨叁昧,漸具諸佛智慧之地。

  六、般若波羅密——聽聞教法,並確實詳加觀察,知悉諸法本無自性。

  七、方便波羅密——應衆生願,而現身教化。

  八、願波羅密——願度一切衆生,願供養諸佛,願修持、獲得智慧。

  九、力波智慧——離煩惱得清淨,具足自利利他之力。

  十、智波羅密——知諸法真實義,且能解佛之智慧。

  如上所述清淨十波羅密,依之教化一切衆生,遠離惡道,精進不懈,而離諸苦。

  于是:

  貪欲多者,教離欲觀;

  瞋恚多者,教平等觀;

  邪見多者,教因緣觀。

  即貪欲心重者,教以離欲;瞋恚心重者,教以人人平等之理;邪見衆生,則教以困果及諸法因緣生之理,以令知之。

  特別于初發心時,見衆生墮于惡道中,則必須大作師子吼:「我當知其心病,以諸法門濟度之。」知衆生之心病者,即菩薩是也。以之而濟度衆生。

  六和敬之實踐

  如上所述,能行清淨之十行者,即能興隆叁寶。

  菩薩摩阿薩教化衆生,發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寶不斷。

  開示甚深諸妙法藏,是故能令法寶不斷。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是故能令僧寶不斷。

  叁寶者,佛法僧叁者是也。歸依叁寶,乃佛徒之基本條件。

  其次,又說發大願能令佛不斷,解說十二緣起能令法寶不斷,實踐六和敬能令僧寶不斷。十二緣起者,爲原始佛教之教法,此乃有名之教法。此處則就「六和敬」略加解說。

  六和敬又作六和合,即修行佛道之僧衆,于六項原則下,彼此和合,互敬共修。即:

  一、身和敬(身業同)——如禮拜等有關身體之所爲相同。

  二、口和敬(口業同)——語言相同。

  叁、意和敬(意業同)——思想看法相同。

  四、戒和敬(同戒)——受持之戒法相同。

  五、見和敬(同見)——正確之見解相同。

  六,利和敬(行和敬同施)——衣食等利益相同。

  依此六和敬實踐,能令僧寶不斷。此乃修學佛道之僧團生活中所必須遵循之根本法則。

  接著,經文又說:「下佛種子于衆生田,生正覺芽,是故能令佛寶不斷。不惜身命,護持正法,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善禦大衆,心無憂惱,是故能令僧寶不斷。」

  佛陀之種子播值生之心田中,令生正覺之芽,則佛寶可不斷絕。由此可知播植佛種之重要,否則佛法將滅亡。

  其次,欲令法寶不斷,則須不惜身命,護持正法。昙韻爲成就梵行,立志坐禅,與同參共闡禅法。時值北周武帝廢佛,佛法慘遭毀滅之後,爲護持正法,毫不退轉之決心充盈于大衆中。

  爲令僧寶不斷,則須統理大衆。須令大衆能安心修持,無任何煩惱罣礙之事。

  于〈明法品》之最後,法慧菩薩重蒙佛之威神力,以偈文總結教法:

  菩薩所修行,真實無虛僞;

  度脫衆生類,離諸煩惱垢。

  成就如是法,除滅愚凝暗;

  降伏一切魔,究竟得菩提。

  即謂菩薩修持十種清淨行,真實無虛僞,救度衆生,令離諸煩惱苦。又修清淨行,能除滅愚凝之暗夜,令見光明。

  欲除愚凝之暗,實非易事。五臺山木瓜寺之昙韻,于二十余年間,孤身修持,終于得以拜見文殊菩薩之靈相。然而,僅此並未能去除愚凝之暗。又經四十余年之修行,計約六十余年,方達不求名利之境界。

  若能除滅愚凝之暗,則能降伏一切惡魔。世間上有無數惡魔存在,並有各種誘惑方式;若不慎爲惡魔所誘,則辛苦累積之功名寶貴,將毀于瞬間。是故必須養成不爲惡魔所誘惑之不動心。

  

《華嚴經講話 九、初發心之功德——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明法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