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無所得在(梵行品)中,亦解釋爲常樂我淨。由是類推,即雖雲多義,亦只是廣釋此一體性之妙用而已。故有時,說常樂我淨即是如來,即是佛身,有時又說即第一義空,第一義谛,或如來甚深密藏,或即中道。實際上,都同一義,爲了表達它的殊勝,乃不得不多方面施設言說。不用說,此所謂常樂我淨者,自是針對原始佛教的無常、苦、不淨、無我而來。阿含的教義中,屢屢言無我、無常、苦、空、不淨等,此一教法,在後世的佛教徒們都一致認爲是佛陀的根本教義,並且以之配成叁法印,作爲佛教思想的准則及大前提。而本經之出,則恰恰相反,不僅與此所謂根本教義者樹成了對立,且否定其思想,謂非了義⑦ 。又進而言計如來涅槃爲無常、苦、不淨、無我者,即是顛倒。(參看(四顛倒品))
常樂我淨四義,在本經說來,其涵蘊,實在太廣太深,若詳細言之,則整部《大般涅槃經》,都只講的這個,因其究竟義即如來之相,也即如來之體。約相說,可以叫做涅槃,也可以叫做解脫;約體說,可以叫做佛性、法身,也可以叫做畢竟空⑧,或第一義谛。就其顯現之妙用言,又叫做大慈悲喜舍⑨,或四無礙智(同上)。准此言之,則(衰歎品)中所述之伊字叁點,我原將其與此分作涅槃的兩項定義,實則又是二而一,一而二了。正如(迦葉品)雲:「如來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脫,於是義中,不能分別。」(卷叁十二·頁二十六)此在上面解伊字叁點,引(四相品)經文已作過解說,與此同叁思味。「於是義中不能分別」,這也正是大乘涅槃思想的一超特之點,本來,在外道學派及正統的婆羅門中亦講常樂我淨四義,原始佛教,甚至根本佛教對其均極反對,大乘佛教亦當然反對之,既如是,而本經爲何又同樣采用此四德之名呢
此即關鍵在彼此之義蘊不同⑩,名相雖同,本質卻異。其不同處,以本經之立場說,正在於「於是義中,不能分別」的一點,此義是,佛教涅槃的常樂我淨,即解脫即如來之自體,非離自體另有一常樂我淨,外道者們則系離自體外而另有一常樂我淨之境,或稱梵境或稱彼岸。此所以彼此大大不同之處。關於此,下面述說中,當再隨時順便分辨,不用在此多作詳細界說。
再次,關於解脫和佛身,本經特作诠顯者亦甚多,此再舉若幹經文釋此二義,俾窺解脫和佛身之德,同時窺其德亦即窺涅槃之體。
解脫
1真解脫者,名日遠離一切系縛,若真解脫,離諸系縛,則無有生,亦無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具解脫者則不如是,是故解脫,名曰不生。(<四相品>第七·卷五·頁七起均論此解脫義。下引經文,因系同品,不再煩注。)
2又解脫者無有等侶,有等侶者,如諸國,有鄰國等,真解脫者則不如是;無等侶者,謂轉輪聖王,無能與等,解脫亦爾,無有等侶,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轉*輪王。
3又解脫者名無憂愁,有憂愁者,譬如國王,畏難強鄰而生憂愁,夫解脫者,則無畏事,譬如壞怨,則無憂慮。解脫亦爾,是無憂畏,無憂畏者,即是如來。
4又解脫者,名爲希有,譬如水中生於蓮華,非爲稀有,火中生者,乃爲稀有,有人見之,便生歡喜,真解脫者,亦複如是。
5又解脫者,名爲廣大,譬如大海,無與等者,解脫亦爾,無能與等。
6又解脫者,名日最上,譬如虛空,最高無比,解脫亦爾,最高無比。
7又解脫者,名曰甚深,何以故
聲聞緣覺,所不能人,不能人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甚深者,諸佛菩薩之所恭敬,譬如孝子,供養父母,功德甚深,功德甚深,譬真解脫。
8又解脫名日清淨……。
9又解脫者,即是平等,譬如野田,毒蛇鼠狼,俱有殺心,解脫亦爾,無有殺心。又平等者,譬如父母,等心於子,解脫亦爾,其心平等,心平等者,即真解脫。
10又解脫者,離我我所,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11又解脫者,是無所畏,如師子王於百獸不生怖畏,解脫亦爾,於諸廣衆,不生怖畏。
12又解脫者,名日水大,譬如水大,於諸大勝,能潤一切草木種子,解脫亦爾,能潤一切有生之類。
13又解脫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計解脫,而是尼犍子實無解脫,故名空空,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
14又解脫者,名空不空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常樂我淨,若言不空,誰受是常樂我淨者。以是義故,不可說空,及以不空。空者,謂二十五有,……不空者,謂真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
以上略舉十四條以窺解脫之大意,其含義深廣,實非小乘佛教所謂之解脫,所可比擬。(四相品)中自卷五起,談解脫義者,總共舉有八十五條,其中有一二義雷同者,尚未計入。從此一廣泛的論說解脫之德,我們也即可窺知常樂我淨一義的深淺了。
八十五條解脫義中,其最後一目名爲斷諸有貪,斷一切相,一切系縛,一切煩惱,一切生死,一切因緣,一切果報,而曰:「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複又謂:「如來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無盡,無盡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決定,決定者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此看來,本經所釋涅槃一義,即是如來及其所具一切德目之總稱也。要約之則是伊字叁點,或常樂我淨;泛言之,便成無量功德,八萬細行。
㈡佛身
佛身,在本經中亦稱如來之身,或如來,或如來藏,或佛性,換言之,即指佛之法身而言,非指佛之生身而言,此標佛身,爲順通稱,特明定義。解此佛身者,可以(如來性品)代表,他品亦徵證之,略诠引如次:
l迦葉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卷八·頁一) 此解如來藏即我,常樂我淨之我,亦即如來藏義,或佛性也。
2如來今日普示衆生,諸覺寶藏,所謂佛性。……善方便者即是如來,貧女人者,即是一切無量衆生,真寶藏者,即是佛性也。(同品舉貧女人喻。)此所釋者,爲如來藏義。
3若言如來秘藏空寂,凡夫聞之,生斷滅見,有智之人,應當分別,如來是常,無有變易。此以常義明如來性,常樂我淨之常,即指此如來秘藏,而非斷滅之空寂。(空寂本是常,凡夫不明,而生斷滅見。)
4善男子,如是菩薩,住階十地,尚不明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
譬如遠觀虛空鵝鷹,爲是虛空,爲是鵝鷹,谛觀不已,勞髴見之,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複如是。此釋佛性深遠,非易可知可了。
5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常樂我淨之樂義,即此金剛不壞身之大樂義。
6今日如來所說真我,名曰佛性。
7如來實性,譬如彼月,即是法身,是無生身,方便之身,隨順於世,示現無量本業因緣,在在處處,示現有生,猶如彼月,以是義故,如來常住,無有變異。(八月喻品) ·卷九·頁叁)
8如來如是,其性純善,清淨無垢,是最可稱爲樂見也。(同上·頁五)常樂我淨之淨義,即此「其性純善,清淨無垢」之淨也。
9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因所作,非無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無相,非有名非無名,非名非色,非長非短,非陰界人之攝持,是故名常。(〈八聖行品〉·卷十叁·頁一)
10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法,法即是常。(卷十九·頁二)
以上二節均解佛性爲常義。
11如來身界不可壞故,所以者何
以無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壞。(〈四依品>·卷六·頁二十五)此明如來身亦即法性。
由是諸義,可知所謂如來者(或佛身) ,即是一常住不變之法性也。就法性所顯之相,便是常樂我淨之大涅槃。
關於常樂我淨義,自上所述,當已全明,但上所言,均在涅槃之體上,作綜貫義或即體義講,未界清四義之概念於起用方面,茲再徵引(師子吼品) 一節以作解釋,俾在「用」上知其各概念之界別:「不作不受,故名爲常,不生不滅,故名爲樂,無煩惱垢,故名爲淨,無有十相,故名爲空,是故如來常樂我淨,空無諸相。」此從空義而顯之常樂我淨之作用。(詳見卷二十八·頁十四)
又如:「我乃宣說,滅內外入所生六識,名之爲常,以是常故,名之爲我,有常我故,名之爲樂,常我樂故,名之爲淨。」此則彙四歸一,亦即從顯用而歸到一體。由此兩節解說,我人對常樂我淨之義,亦足可了然於胸。能了然於此,則本經所完成之涅槃思想,當知其如何深遠,此一深遠義,又非積極或消極名詞可以作爲說明。
第四節 涅槃用語之差異與否定
本經涅槃之用語,有時亦不一,因其不一,而致意義亦有差異,其差異處,甚至幾有認其爲矛盾。就差異之類別看,可歸納之爲兩義,一是泛論之意義,這是通於一般的,可以謂之共同概念;一是大乘佛教獨發的意義,這是特殊的,可以謂之特定概念。特定概念中又包括判別意義,即將涅槃概念分成若幹層次,予以判別。這如本經所出現的:人天涅槃、中般涅槃、上流涅槃,或小涅槃、中涅槃、高涅槃等等,均是界定其一特別層次。至共同概念,則是「涅槃」一詞,因其是共同的,有時候爲顯大乘的涅槃意義,便將此一詞別開,謂其與大涅槃義大有差別,有時候又將此一詞運用诠顯如來之境界,則又與大涅槃同一義(如第叁節中所舉七條涅槃義)。且有時候,又謂如來身和涅槃非一,有時候又無異,此種種紛歧,如不理清,誠無法了解。自然,爲何會有此種紛歧,本經亦未曾特別聲明,若說稍有暗示,那就只有(迦葉品)裏一句雲:「於無智者,作不定說。」不過此不定的意義,當不能泛到上述兩種之界定的。只能解釋本經有時言佛有涅槃,有時言佛無涅槃之義上去。現且撇開評論,先述本經一般的涅槃概念。
所謂一般的涅槃概念…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經的涅槃思想之總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