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經的涅槃思想之總彙▪P8

  ..續本文上一頁,不見日月,良醫治之,則使得見,而是日月,非是本無今有,涅槃亦爾,先自有之,非適今也。此均爲斷然否定佛性是本無今有者。但如是說來,則卷十九之所言與卷二十五所言,豈非有了矛盾麼

  甚至於與(德王品)同品亦有了出入,如該品(卷十九)第八頁說:「若本有酪,何須待緣,衆生佛性,亦複如是。」這與「譬如盲人,不見日月」恰正相反,盲人不見日月,乃承認日月先盲人而存在者,先盲人而存在,豈不是本有,這在文句上看起來,的確是矛盾的。然而經的本義卻非如此的,它不過是對治偏於「本無今有」論者的實見此日月。盲人之譬,要將其與虛空之喻相並看,始可以解釋它亦非本有的存在意義。關於此,後再說明,現且從(師子吼晶)裏先引一則否定「本無今有」之實見的經文作證。

  善男子,佛性者,非陰界入,非本無今有,非已有還無,從善因緣,衆生得見,譬如黑鐵,入火則赤,出洽還黑,而是黑色,非內非外,因緣故有,佛性亦爾,一切衆生,煩惱火滅,則得聞見。善男子,如種滅已,芽則得生,而是芽性,非內非外,乃至華果,亦複如是,從緣故有。(卷二十五·頁十六——十七)

  此即很顯明地否認了本無今有,但雖否認了本無今有,卻又非本有今無,故謂是「如種滅已,芽則得生,而是芽性,非內非外。」其所以能夠生者,在於「從緣故有」 。故從緣故有之「有」,非本無今有之有,亦非本有今無之有。若此有者,究如何才能理會,請看(迦葉品)中答說:

  若有問言:是子能生果乎

  是果能生子不

  應定答言:亦生不生。世尊如世人說乳中有酪。是義雲何

  善男子,若有說言,乳中有酪,是名執著,若言無酪,是名虛妄,離是二事,應定說言,亦有亦無。何故名有,從乳生酪,因即是乳,果即是酪,是名爲有,雲何名無,色味各異,服用不同。(卷叁十二·頁十五)「若言乳中定有酪性,酪中亦應定有乳性,何因緣故,乳中出酪,酪不出乳,若無因緣,當知是酪本無今有,是故智者應言乳中非有酪性,非無酪性,」基於這樣一個理由,於是對佛性問題,作一個結論曰:「是故如來,於是經中,說如是言:一切衆生,定有佛性,是名爲著,若無佛性,是名虛妄。智者應說衆生佛性,亦有亦無。」此所解者,即是點明了從緣而有之「有」 ,其意義如何,蓋緣起之有,非固定之有,亦非虛無之有,(本有今無之有即固定有,本無今有之有乃虛無有。)乃是一超越概念的真有或妙有。這誠如(迦葉品)中所說:「衆生佛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

  佛性雖有,非如虛空,何以故

  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是故雖有,非如虛空,佛性雖無,不同克角。何以故

  龜毛鬼角,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此即非有非無中的妙有存在。此妙有下屬於叁世所攝,故其是常。有時候,在說明佛性或涅槃是常的時候,本經又將佛性比喻虛空,以虛空性來說明佛性之常住。卷叁十叁第十七頁說:「如佛所說,衆生佛性,猶如虛空,雲何名爲虛空耶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佛性亦爾。」此系借喻,借喻之目的,在於否定叁世有法,但在真實作比對時,則世尊便又極口否定佛性或涅槃如虛空,如接著在十八頁說:「若言涅槃非叁世攝,虛空亦爾者,是義不然,何以故

  涅槃是有,可見、可證、是色、是迹、是章句,是有,是相、是緣、是歸依處、寂靜、光明、安隱、彼岸,是故得名非叁世攝,虛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既如是,何以在經上又如此反覆地以虛空來作比喻,原因是:「虛空無故,非叁世攝,佛性常故,非叁世攝。」「虛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同上·頁十八)從這理由說,那麼前面所引卷十九的「譬如盲人,不見日月」也就奸解了,不會矛盾了。否則,涅槃或佛性必將落於本有今無或本無今有之一邊。是以本經所講佛性之常,講涅槃之有,皆非相對的有無之「有」 ,常與無常之「常」,而是一絕對的超概念的真常之「常」 ,妙有之「有」。此一真常妙有的深義,即從「本有今無,本無今有,叁世有法,無有是處」 一偈中顯出。故此偈不僅是爲純陀解惑,也是爲大乘菩薩釋疑。這也正就是《大般涅槃經》的中心所在,也同是大乘涅槃思想的妙義所在。

  注釋

  ①純陀的懷疑是:「夫如來者,天上人中最尊最勝,如是如來,豈是行耶

  」又雲:「若是行者,爲生滅法,譬如水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一切諸行亦複如是。我聞諸天壽命極長,雲何世尊是天中天,壽命更促,不滿百年

  」「夫短壽者,不爲沙門婆羅門等男女大小所敬念,若使如來同諸行者,亦複不爲一切世間人天衆生之所奉敬。」((純陀品)八——九頁)

  ②橫超先生撰《涅槃經》,第四章(涅槃經成立過程) ,四十叁、四十四頁。昭和十七年版。

  ③卷十九(德王品)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佛法衆儈,無有差別,叁寶性相常樂我淨。」此叁寶是指的體言,非一般所謂之住持叁寶,凡現比丘身,即可入於儈寶群。又同卷雲:「於佛法儈應生等想。」此等想亦自體性言。在體性面則無所謂比丘與諸佛菩薩之別,故應生等想。又卷二十叁有雲:「如來不說佛法衆生無差別,唯說常住清淨,無二法無差別耳。」依此種種經義看來,則所謂叁寶,並不是以形式的比丘作爲代表之一,故其講法可圓可通。關於儈的問題,以大乘的立場說有二,一爲菩薩儈,一爲聲聞儈。聲聞儈即是比丘,菩薩儈則據雲不限於比丘。准此義,則本經所講之叁寶,當難以決定僅指比丘言。在(德王品)前,其所謂叁寶,可說純是以比丘爲儈之代表,自(德王品)起,則已不限於比丘矣。

  ④同注②第叁章(涅槃部經典)二十五——二十六頁。

  ⑤大乘佛教批判部派佛教,嘗謂諸派不落空見者則落有見,如第二章第叁節所述經量部及說一切有部。落空見者成爲虛無,落有見者近常見外道。龍樹之思想,乃是超越此二者,故中觀之空,名爲絕對,名爲畢竟,此一絕對空之産生,即在破此對立的空有二邊之見。

  ⑥(菩薩品)第十六·卷九雲:「何因緣故,舍利弗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緣覺之人,於中涅槃而般涅槃。菩薩之人,於大涅槃而般涅槃。」此將涅槃分爲大、中、小叁等級者。

  ⑦<四依品>第八·卷六雲:「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又雲:「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複雲:「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者,名不了義。」此均爲否定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之小乘思想者。

  ⑧(梵行品)第二十之叁雲:「菩薩明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諸佛明者,即是佛眼,無明明者,即是畢竟空。」此無明明,便是涅槃。

  ⑨(師子吼品)·卷叁十解佛性義雲:「大慈大悲名爲佛性……佛性者名爲如來。大喜大舍名爲佛性。」又雲:「佛性者名四無礙智。」

  ⑩(聖行品)第十九(卷十二·十八頁起)對外道的常樂我淨義辨之甚詳,請參照。

  ⑾現法涅槃(Parama—ditthadhamma—nibbnana)爲阿耆多(Ajita) 一派之主張,以五欲自恣爲快樂之境,中譯稱「順世外道」 。參照本書第一章第四節「各學派的涅槃觀」。

  ⑿見(四相品)第七(卷四)雲:「我於叁千大幹世界,或閻浮提示現涅槃,亦不畢竟取於涅槃。」(師子吼品)(卷二十八):「令諸衆生樂修解脫,以是義故,於十五日,入大涅槃,而我真實不入涅槃」他如(月喻品) 、(菩薩品)等均載及。

  ⒀(現病品)第十八(卷十)末頁雲:須陀洹果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斯陀含果過六萬劫,阿那含果過四萬劫,阿羅漢果過二萬劫,辟支佛道過十千劫便得菩提。

  ⒁邏輯(Logic)的因果律,是就事件(events)的變化上講一種原因(cause)和結果(effect)的關系,換言之,只是「因故關系」,「因故」即「理由」(Rea—son) ,此在邏輯上,乃是根據(gmund)和歸結(consequence)的涵蘊本身的因果關系(causal-relaon) ,此種關系雖在動態和靜態上講因果,但其根據皆只能講具體的事件,而不能判認超概念的或形而上的。物理的因果律,亦據邏輯的因果律而來,但其運用則在更具體的事件,因屬物理範圍之故,往往即概念的亦不能充足擇取。參照民叁十五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科學概論》,及臺灣正中書局的《理則學》。

  ⒂《印度精神》二九四頁。

  ⒃(梵行品)卷十五說:「我爲化度衆生故,而作是說,亦爲聲聞辟支佛故而作是說,亦爲文殊師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說,不但正爲純陀一人說是偈也。」此可證此偈乃大衆共有之疑問,故世尊而爲大衆說。

  ⒄卷十五·頁二十八((梵行品)第二十之二) 。

  ⒅(四相品) 、(四倒品) 、(梵行品)等均言及二乘人常計無常、無常計常、我計無我、無我計我等,故謂其是顛倒法。

  ⒆見大正二十六·頁二八二。該偈論載爲天親菩薩造,但是否真正爲天親菩薩造,從內容看,值得疑問。待他日詳考再說。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經的涅槃思想之總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