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向覺的新生活
超定
新生活的意義
時光易逝,歲月無情,轉瞬間一年又過去了。值茲新年伊始,循例向本刊的讀者、編者、作者,敬致至誠的賀意,恭祝大家:新春吉祥,身心安樂,道業勝進,福慧無量!
新年如舊年,每逢新春期間,親友見面,總是說些吉利話:恭喜發財、新年快樂之類的賀詞,年年的期待都是這樣。對于佛弟子而言,明知世間多憂苦,還是希望萬事如意;諸行無常,每逢初一、十五的早課,唱頌寶鼎贊:「端爲國家祝萬歲,地久天長;端爲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長。」畢竟世俗美語,人人愛聽,從舊年說到新年,年年說,天天說又何妨。法師爲人說法,開場白時總說些令聽衆悅耳的客套,而後言歸正傳,宣示佛法「無常、苦、空無我」的深義。這些無非是二谛的妙用,菩薩道的「先以欲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吧!
時序的更替,有春夏秋冬;時間有叁相,過去、現在、未來;物質文明的演進,從古代到現代,日新月異。爲滿足人類的五欲享受,真是後後勝于前前,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世人的願望:財富積聚,地位升進,眷屬美滿,健康長壽。這些願望是新是舊?未得欲得,已得患失,如經說:「趣求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惱害如中箭。」欲望是無止境的。「顧戀過去,欣求未來,耽著現在」;舊愛與新歡,戀舊與趨新,形成矛盾對立,帶來無邊苦惱。依佛法來看,這都是人類固有的舊希望和舊生活。
什麼才是新希望、新生活?新與舊,原是相對之詞,約衆生界的輪回說,貪欲、瞋恚,愚癡的種種相,它是一向如此的,在未趨向涅槃的還滅之前,無始無明的作祟,法界有情,一旦陷入這一迷宮,天上人間,五趣流轉,難以出離。學佛之人,覺今是而昨非,立定志向,轉迷啓悟,棄暗投明,不再沿以往的老路,不甘心繼續沈淪。這是新生活的開始,空前未有的新希望。
古德開示:「妄念成生滅,真如不變遷。」如何轉生滅的妄念而爲不變遷的真如?這是菩提道上,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背塵合覺,返本歸元;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理論與實踐。舉凡諸佛如來,古今聖賢所開導,能令人離苦得樂、斷惑證真、趣向解脫的方便,都是有助于我人轉換跑道,實踐新生活的准則。
迷悟在于一念間
衆生是執迷不悟的凡夫,菩薩是由迷向悟的覺有情,佛是斷盡無明、成等正覺的大聖人。學佛,以成佛爲目標,以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爲曆程,而從人間的人類做起點,由人的地位發心、修行,乃得成佛。盡管說無邊有情,一切衆生類,究竟皆成佛道,但佛法以人類爲本,因具備智慧、慚愧與勇猛叁大特勝,比起其他天神、鬼畜、地獄衆生,更有充足的條件,通向大悲、大智、大雄力的佛陀果德。
大乘佛法以十法界,劃分所有生命之間,品位的高低。佛、菩薩、聲聞、緣覺,名四聖法界;天、人、阿修羅、鬼道、旁生、地獄,名六凡法界。六凡法界,歸類爲「迷」界;四聖法界,統屬于「悟」界。迷與悟,不出一念,一念迷念念迷,一念悟念念悟,這是凡夫與聖者的分界線。六祖慧能大師說:「前念迷,佛即衆生;後念覺,衆生即佛」。我人修學佛法,在未開悟之前,處于凡夫的階段,以培植正念力爲其要行。如叁十七道品的四念住、念如意足、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念力堅強,邪念不侵,念茲在茲,念念不離正覺。正如成語說,團結就是力量。倘能攝萬念爲一念,化一念成無念,即定即慧,定慧均等,無漏現前,突破凡聖關、臻于脫胎換骨、立地成佛的聖境。
佛說六六法門:六根、六塵、六識、六觸、六受、六愛。根境識叁和而生觸,凡夫以無明相應觸故,有可意、不可意、俱非觸;叁觸引起苦、樂、舍叁受;叁受故有貪、瞋、癡叁毒煩惱;于是愛恨情仇、欲海浮沈,在盲目意志的驅使下,蹈湯赴火,奔馳于茫茫的叁有大海裏。生生不已的生命洪流,前蘊滅,後蘊生,相續而不已。所謂「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即是此意。
佛法真正的新生活,乃是生命的變革,從緣起的生滅,轉向緣起的寂滅之意。也即是「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的涅槃境界。在十二緣起支中,構成生死流轉的條件是:無明、愛、取、及其所衍生的行與有。緣起的生滅,如一連串的鎖煉,前後鎖,環環相扣,牢不可破。如何從生滅轉向寂滅,由舊生活轉而爲新生命?既查明流轉的真相,原于「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系」,也即是「無明爲父,貪愛爲母」。于是狠下心腸,不惜殺父殺母,斷欲去愛,勘破無明,逆流而上,超出叁界。然而,斷愛欲、破無明,談何容易!解脫之通道,爲叁學、八正道。簡要言之,即禅觀法門,修定修慧,依慧證解脫。佛說四念處爲一乘道,能令諸衆生離憂悲、脫苦惱。是故直修正念,念念不離正法,念念于如理的思惟;具足正見,及其相應的正行,念念向正覺,終于達正念而正定的究竟涅槃。
念念不爲愚迷染的功力
六祖法寶壇經記述『無相忏悔』法:「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爲愚迷(憍诳、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銷滅,永不複起。」我以爲可引申此義,做爲日常生活的修行指南。止惡行善的事行是戒學,自淨其意則兼定慧二學。佛陀最後遺教,繼「以戒爲師」之後,囑諸弟子調禦六根,且強調說:「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經文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製心之法,即是正念、正知、正覺的實踐。修行,不僅在禅堂、念佛堂,而必于二六時中的起心動念,語默動靜,全程的生活都不離道場,以「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爲愚迷染」,做爲用功的重點,達到禅宗所標示的「坐也禅、行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的工夫。
憶起出家祖寺「開元」的客堂,挂著祖師開示的法語:「平常時請來坐坐,非常時要去修修。」可解說爲:靜中修止,動中修觀。止觀更替而修,功力到家,止觀一如,定慧相應。修行是不受時空限製的,隨時隨地,保持一顆禅心,念念苦空無我,守住修行的原則:轉熟成生,轉生成熟」。如是日積月累,久而久之,因緣成熟,水到渠成。解脫自在!
做爲正信叁寶弟子,在在處處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正念的法門,可深可淺,從發心的稱名,乃至實相的無念,內容涵蓋了叁增上學。慧能大師開示「一行叁昧」,要求行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禅宗以無念爲宗,釋雲:「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又雲:「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這也是維摩诘經所說:「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定慧不二,真俗無礙的诠釋。
以上引用的佛言祖語,看來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但用之于實修,如本文標題──「念念向覺的新生活」,佛祖的正覺之音,令人貫耳入心,如晨鍾暮鼓,值得「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笃行之,保證令君滿意,受用無窮。
革命尚未成功,同道必須努力
學佛修行,是爲千秋萬世的革命大業,依經論明文所載,學人在因緣具足下──「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要證得阿羅漢果,最快是叁生,最遲要經六十劫。辟支佛果,疾者四世,久者經百劫。菩薩道成佛,通說是經叁大阿僧祇劫。龍樹菩薩則持異議:「佛言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衆生,何以故言于叁阿僧祇劫?叁阿僧祇劫,有量有限。」中國佛教徒深受後期大乘的影響,宣揚至簡的方法,至頓的效果,至圓的理論。即身成佛,頓悟之談,造成佛教徒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流弊。當知菩薩發心,既爲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令至無余涅槃的究竟目標,務必盡未來際劫,如普賢大願:「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衆生煩惱盡」,而救度衆生的願行,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印順導師在『人間佛教要略』,開示修持心要:「信──願,精進;智──定,方便;悲──施、戒、忍。」也即是菩薩道的綱領,依叁心修六度之意。做爲人間佛陀──釋尊的追隨者,若能切實奉行,修學信願、長養悲智,則于菩提道上,勝進不爲難了。站在佛法革命的思想,爲住持正法,承先啓後,繼往開來,不論是個人的淨化,解脫惑業的牽纏,抑或爲衆生解粘去縳,般若的空性智實具有決定性的導航作用。大乘佛教所說的:「建水月道場,作空華佛事,度如幻衆生。」便是與空相應,貫穿了般若道與方便道,悲智雙運的菩薩正行。在修學的過程中,叁大綱領,如舍離般若一法,則不成爲菩提願與大悲心;至此,不免被眨爲敗壞菩薩,或淪落于無際的有海中,迷途而不知返了。
欣逢新年,佛門四衆在大雄寶殿,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經聲佛號,梵音嘹亮,象征著佛弟子新年的新希望──人間淨土的實現!佛法有信願與智證二門,信願爲方便,智證爲究竟,我們藉念誦的方便,堅定信心,啓發智慧。理想的完成,端賴新生活的實踐,念念不離如來正法,念念趣向解脫道、菩提大道;時時處處自我反省:不覺?後覺?正覺?先覺!正念正知,即色身而見法身,即世間而超越世間。是爲轉迷情成正覺的佛化新人!
西元二○○叁年耶誕前夕
寫于觀音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