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青年的佛教’導讀

  “青年的佛教”導讀

  黃國達

  本書分四部分:

  一、青年佛教運動小史

  二、青年的佛教參訪記

  叁、初級佛學教科書

  四、高級佛學教科書

  前兩部合爲“青年佛教與佛教青年”,內容采自“華嚴經”的故事,描述善財童子的發心和參學過程,用現代白話的手法,是導師在文學筆法下的作品,與一向論理式的著作風格十分不同,別有一番特殊的味道。

  l 大乘佛法的淨土與淨心

  “青年佛教運動小史”以象征式的筆法描述大乘佛法的興起,在硬體建設上的新氣象是宏偉、華貴、輝煌、微妙的淨土:金剛寶地上,到處充滿了珠花,地上矗立起崇高的七寶樓閣,遠遠的望去,寶樓中的光明,照耀得白日無光,有回廊、欄杆、白玉階梯。四處密布著四通八達的道路,又廣大,又平坦。其中遍植寶樹、香河環繞,蓮花遍開,充滿園林之美,像天堂似的。這樣的“布景”描述,可說在相當程度上表現了印度人的審美觀。

  這些雖是現實的世間還無法實現的,但在科技文明進步的今日世界,在某些先進的地區而言,似乎並不遙遠,佛教理想中的世界,並不是貧窮、髒亂的,而是富裕的、藝術的、潔淨的,只要不生染著,物質的成就其實代表著創造力、和諧和共同維護生態環境的高品質的心靈素養。大乘佛法中物質和精神文明並重的觀念,在現代科技進步的社會中是十分相容的。

  其次,大乘佛法特別重視接引青年,青年如早晨初升的旭日,充滿活力和朝氣,汲汲地“斷愛斷欲”、“了生脫死”的佛法未必是契機的,而菩薩道的豪邁、雄健的風格,帶領人們走向快樂而自在的圓滿人生,是更容易爲青年們所接受和學習的。

  本書中導師告訴我們佛教青年們要從兩方面努力:

  一、淨化自我:佛教青年,應確立光明的人生觀,並身體力行。把自我化爲光明的人格,進而與光明之佛陀相契合。

  二、利濟人群:佛教青年應分化四方,以不同的身分,出現人間:如宗教師,佛教的聲聞,外道的婆羅門、苦行者、醫生、商人、藝術家、工程師等。青年不應隱遁山林,宜居住城市、鄉村,以化導人群。或以正常之行作示範:或以世間工程技術、佛法等教化。利他不尚空談,應該以自身所行來成就一切衆生。

  “青年的佛教參訪記”以“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故事爲劇本。善財童子代表佛教青年,在文殊菩薩的指導下,發菩提心,以無厭足心學習菩薩行。

  參訪,意味廣學多聞而非閉門造車、自以爲是,以開闊的胸懷,多聽聞學習,吸取其優點,切不可吹求善知識的過失,修學佛法不是一味的抄襲或迷信權威,而必須了解自己的因緣,找到契合自己根機的修行方法,身體力行,才會有所成就。

  以下就書中所敘述的法門中,試著讓大家看看如何在世間而覺悟佛法,自利利他的幾個實例。

  l 念佛的真義

  第一位參訪的善知識是海雲比丘,他所修的是念佛法門,德雲比丘開示:“念佛是內心的明記不忘,既不在數珠上,也不在口頭上。像我這樣的緩步經行,正念觀察,便是念佛的榜樣。念佛的目的是見佛!要有信心,有智慧,在正念中明見佛陀的一切,信心是誠摯而純潔的,唯有澄淨、明徹,才能現見佛陀的一切。“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念念常見一切佛:諸佛的叁十二相、神通;衆會的莊嚴,都曆曆明見,如在跟前一樣。”由此可見念佛法門的真義是以心靈的澈底覺醒爲根本,然後由此引發種種功德,佛陀的外相只是接引衆生的方便而已。

  l 觀十二因緣如大海

  參訪海雲比丘所開示的智慧觀照法門,觀察世間相,觀察它的甚深廣大如大海一般:從現實的世間,向無限的時空去觀測,只覺得它漸深漸廣,深廣得不可說。這世間是醜惡的,但也有美善。世間海中有無量衆生的意識流:業浪與愛水,形形色色不同的身相、壽命、族類,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煩惱大雲不斷的流注業雨,彌漫了整個世間。這樣的觀察、理解世間是十二緣起的因果,進入了緣起法海。

  緣起相海,是甚深難測的,但還有更甚深更難測的緣起空寂性呢!性空是緣起內在的實性,唯有徹底的深觀緣起海,才能洞見性空,聲聞行者不能廣觀緣起,卻想深入涅槃,這才沈沒生死海底,不能生起如幻的妙用了。廣觀世間相而深入的,才能不舍世間,又不爲世間所拘,像蓮華生長在淤泥中,卻保有它的淨潔,所以,只要多多的爲衆生著想,深深的體解性空,就不難從空出假,實行普賢的大行了。

  這樣,不但可以破除自我的局限和固定、獨存感,也能對自己的身心和其他衆生有透徹的觀照,可說是空有並觀的中道了。

  l “普莊嚴園”的清淨解脫

  善財參訪的一位很特別的善知識----休舍優婆夷,她所修的是“離憂安隱幢解脫門”,她的住處“普莊嚴園”就如美麗的宮殿和庭園,有經常有天人、天女和遠來聽法的菩薩,十方諸佛常來說法,共沐在叁寶的光明中,得不思議的解脫。

  “我達觀世間的一切,凡是來這裏見我色相的,聽我音聲的,記念我的,或者與我同居共住的,給我服事的,都不會空過。他們一切的病苦除滅了,煩惱遠離了,進入無礙的清淨。我增長他們的善根,引他們走入功德之門。”以菩薩淨土莊嚴的環境來度化衆生,統合天界的福樂和解脫的智慧,對于美妙形色的貪執尚存的衆生,不失爲方便法門。現代人過慣了舒適的生活,以苦行入道十分困難,若能以樂行而又能提升心靈的覺醒,將會大受歡迎,不過,不能舍本逐末,若耽溺方便,忘失究竟,就不是大乘菩薩道的真義了。

  l 嚴刑與善政

  無厭足王,用王法教化衆生,使民衆生活在和平、秩序、正義中。見有才德者,就加以錄用,決不使野有遺賢。反之,如有犯法亂紀的,應罰者罰,應治者治,也決不姑息放任。裁斷民間的诤訟,被人欺淩的孤弱,給以王法的保障,解除他們的怖畏。王道政治的推行,使人民實行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無貪、嗔、癡的菩薩戒。

  當民衆違犯了的政法,有偷盜他人財物的,有殺害人命的,有淫亂的;還有倡導邪說惑衆的,貪汙的。對于這般造作惡業的衆生,國王照著他們應得的罪罰,有斷手足的,截耳鼻的,斬首的,火焚的,用這些嚴酷的刑罰,一一的苦治他們。善財見了犯罪者所受的苦痛,生起無限的悲憫心,對國王執行的嚴刑苦治,心中大以爲不然。心想:我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才要修學菩薩行。像無厭足王的這樣逼惱衆生,甚至加以殺害,這簡直是殘暴不仁,那裏是菩薩。

  無厭足王說,我所修的法門叫做“如幻解脫門”。我所治理的國民,因過去養成了殺盜淫亂等惡習,物以類聚,風紀壞到極點。用其他的方便,都能使他們離開惡業。我爲了折伏這般衆生,所以用種種嚴厲的刑法,治罰作惡業的惡人,使那些作惡的衆生,知道國法的尊嚴,然後,教他離惡向善。

  對于此種作法,批評我的,當然不知道我。就是同情我的,或者以爲我嫉惡如仇,以爲我治亂世用重刑,殺一儆百。其實,在我洞達諸法如幻的意境中,並沒有真實的衆生,真作惡,真受罰,無非是以幻治幻的方便。不要說是人,就是一蚊一蟻,我也從沒有起一念的惡意或者動作、身體、言語去惱害他,使他受苦。人人都可以爲善,惡人不過是善緣不具而已,悲憫他都來不及,還會去恨他殘害他嗎?善財.這就是我所知所行的法門了。

  “華嚴經”中無厭足王的酷刑,在今天講究人道、人權的民主社會,簡直在是駭人聽聞的,以暴製暴的報複主義並不是良好的刑罰。學習佛法,不能囫囵吞棗,或許酷刑在古代是很平常的,以大菩薩的深通叁世,大悲大智,也許是容許的。對現代人以及淺學的菩薩來說,時空因緣迥異,酷刑主義並不可行,讀者是否也有自己的想法呢?

  l 離欲際解脫門

  當善財參訪婆須密多(世友)時,有人勸善財說無她是個人盡可夫的淫女,不應在她的身上起貪欲心,不應爲女色所引誘。但也有人說世友女郎是智慧的明燈。

  百聞不如一見,她的住宅,在一廣大的園林中。種種的嚴飾,表現出高貴的氣質,她的相貌端嚴,赫赫有光,身材適中,就是天人也萬萬不及她。她的聲音征妙、清晰,顯然是能談會說的。

  她說:“善財!我所證得的離欲際解脫門。凡欲心所纏的衆生們;到我這裏來的,我都爲他們說法,使他們離去貪欲。欲心所纏的衆生,不問他見我的,與我談話的,執我手的,升我床座而與我共宿的,注目觀我的,見我頻呻的,見我瞬目的,與我擁抱的,與我接吻的,一切都遠離貪欲,悟入無礙解脫門。”

  “華嚴經”的觀念,即使在今天,像這麼開放的思想,還是有爭議性的,參訪這樣的善知識,我們能學習到什麼?相信讀者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應當可以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如果具足菩提心,一切的一切無不以心靈的覺醒爲念,並且以般若智慧爲眼目,明辨真僞,觀照實相,那麼,不囿于禁欲主義、世間禮教甚至外表的戒律形式,而以情欲爲餌來度衆生,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那是大菩薩的作略,早就超越佛法正常的教化方式了。至于貪欲未斷的修行人,社會規範和佛教的戒律還是要遵守的;而情欲的處理,對在家衆,則可以智化情,適當地疏導,而非采取一概禁絕的方式,否則反而會因不當的壓抑而引發身心的障礙呢!

  另外,若藉修行爲名,而美名其爲“性修行”或所謂的“能量淨化”,實則是爲了滿足情欲而已,那是混濫佛法,敗壞倫常、戒律的外道行徑呢。關于這點,在導師的其他著作中,例如“成佛之道”叁乘共法章,定學的“離五欲五蓋”的部份就有所說明,讀者可以參閱。

  l 攝受與折伏的善巧運用

  善知識大天所修的是雲網解脫,他以神通化現珍寶、財物、華、鬘、香、樂布施衆生,教他們供養叁寶,種善根、發菩提心。

  如果衆生因有了財物,貪著五欲而放逸的,就爲他化現不淨穢惡的境界,使他起厭惡心。有些衆生,因有了財物,生起驕慢心,彼此爭競,就化成可怖的形態,比他們更嗔恨更好鬥爭,像飲血啖肉的羅刹們。使他們恐怖驚惶,心地自然柔和了。那因財物而懶惰懈怠的,爲他們化現惡王、盜賊、水、火等災難,或者重病,使他們覺悟財物的虛僞,還不免憂苦。我用這種種方便,折伏他們,使他們止惡向善,超出障礙的險道,得到無礙。

  創造的神通示現,不是爲了自身的名聞利養或趨樂避苦,純粹是用來幫助衆生走上菩提大道,這和一般愛慕、追求或誇耀的心態是多麼不同!

  l 幻住解脫門

  善財在參訪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時,談到他們所成就的幻住解脫門。有德童女說:“我們悟入了幻住法門,覺得一切的一切,凡是存在的,都從因緣所生,沒有真實、恒常、獨存的自性,一切是幻性的存在,和合爲一的一切衆生,何嘗真有自我,這無非是業與煩惱所起的。無限差別的一切法,因無明與有愛而起。叁界從顛倒而生,不都是幻住的嗎?所有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都是虛妄分別所生的,國土的成壞,只是顛倒心所現。這不又是如幻嗎?聖人,聲聞、辟支佛,是因他的智慧和斷除煩惱而成,菩薩是自行化他的智慧與行願所成:神通變化,所作所爲,都是願智所成。聖人法都從因緣生,豈非也是幻住?”

  這真是緣起如幻的徹底之談啊!我們如果也能夠這樣常常觀照諸法如幻,也就能自然地放下,得到自在啦!

  第叁部份初級佛學教科書適合作爲國小程度的教材,例如兒童佛學班,或家中的親子教育之用。第四部份高級佛學教科書則適合作爲國中、小程度的教材,如國中佛學營,或入門自修的佛書。以導師的功力所編的教材,那是相當有份量的喔!

  

《‘青年的佛教’導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